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今日药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五彩斑斓”的留德经历
多年来,张小莺一直没有停下求知和奋斗的脚步。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本科毕业后,张小莺就开始了他的留学之旅,他先后赴德国柏林(洪堡、自由)大学夏洛特医学院及德国卫生部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担任访问学者。谈起他的留德生活,他用“五彩斑斓”来形容,他说:“在德国,我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机会转换于不同角色,这让我很过瘾。”除了在高校学习和研究之外,他还参与了德欧抗生物恐怖袭击的科研项目;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以及比利时、瑞典、挪威、越南、印尼等国家的多个著名高校和机构工作和学习。
“当你有足够的经历和体验,会更有利于你静下心来做事。”厚重的经历已经成为张小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让他更加丰富了三尺讲台上的内容,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毅然回国,为祖国动物药学研究做贡献
2006年到2008年期间,张教授受聘外国专家局智力引进专家,并协助国内开发兽用诊断试剂和新兽药,这个由“人药”研究转向“兽药”研究的举动,使他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兽药研究领域的严重“空白”。一次留学生联谊会上,他偶然邂逅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颜永丰教授。在颜教授的引荐以及学校有关领导的诚邀下,31岁的他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他用最短的时间组建起了抗体与药物研究课题组,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组建动物药学与新兽药研发团队,以“抗体技术、纳米药物和抗生素替代”为研究特色,致力于兽用生物制品与新兽药的研发。
课题组建立5年内,获批了包括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自然基金委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德国DAAD和DFG等一批国际和国内科研项目。
面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薄弱,抗生素滥用、动物源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张教授团队积极通过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纳米制剂、天然产物研究等手段,针对我国流行疫病、动物食品兽药残留和违禁添加剂,研发快速检测试剂盒;多渠道开展抗生素替代研究:筛选制备可中和病原菌或毒素的抗体、抗菌肽以及配套高表达菌株、天然抑菌杀菌物质、抗菌纳米药物;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深入研究抗体进化与分化机理、抗体的受体识别与转运机制、不同类型抗体的药用价值。目前,团队已经研发了一批具有检测功能的多抗及单抗产品,并成功应用于药物残留及违禁物检测和动物疾病的检测。其中,BVDV检测试剂盒获得2008年教育部、科技部“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技术上的突破极大地拓展了抗体在动物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其产品为我国食品生物安全监控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国际合作研究也给我国抗生素替代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技术,抗体及与益生菌联合应用治疗抗生素耐药性腹泻;建立中国植物提取物库,对具有抗菌抗毒力因子的天然活性物质进行通量化筛选,实现先导药物的快速发现;利用纳米生物技术,制备抗菌纳米药物。这些理念和技术将对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和天然产物药物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并将在我国抗生素替代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夜上海论坛 张教授还作为第三届全国兽药残留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优秀归侨以及一批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的成员,就动物源食品安全、动物药学发展与新兽药研发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未来,张教授团队将着眼于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研发,建立我国违禁添加兽用相关制剂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参与制定兽药残留检测标准,为人类吃上健康安全的食品保驾护航。面对自己的科研事业,他总是感觉时间紧迫。“要干的事太多了,空间很大,机遇很多,我只觉得时间不够用。”
夜上海论坛 国际合作,推动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化
张教授团队除了依靠自主研究与开发,也受益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技术引进、吸收与移植创新。他们已与包括德国-夏洛特医学院、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英国-国王学院和印度-巴拉蒂尔大学等一批国际知名高校的教授、同行开展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同时吸引了一批国外的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为推动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及抗生素替代研究的国际化,加强同行间的合作与交流,张教授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成功举办了“中德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论坛”和“抗体技术小型国际研讨会”。通过国际交流,积极吸收新的科学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研方法,跟踪世界前沿的科研方法,开拓新的科研思路,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保证高质量地完成科研项目。在前期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张教授团队积极组建兽用生物制品与新兽药研究国际合作基地,探索更为制度性、连续性的开展国际合作,探索建立国际合作与知识创新模式,构建国际化人才团队,提升团队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张教授团队在国际合作上既注重面向发达国家的引进和“请进来”,也强调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走出去”,以拓展我们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影响力,为我国新兽药与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尽早占有世界科技领域的先进地位,他们不断努力着。
春风化雨,为祖国培养高新人才
夜上海论坛 除了科研任务,张教授把教书育人、为科研事业培育新时代人才当成了人生的第二大事业。自从进入高校工作后,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阅历对自己的学生倾囊相授,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教授参与到本科生、研究生的日常授课中。他组建的实验团队借鉴了德国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强调科研与教学一体,他教导学生要站在学者的角度主动培养符合科学原则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目标清晰明确、做事细致谨慎、思维独立奔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张小莺教授已指导培养博士后2人,其中外国博士后1人;博士生4人,其中与德国夏洛特医学院联合培养德国博士生1人;培养国内外硕士生19人。组建团队以来发表了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0多篇。张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几乎都能获得国家级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奖等奖项。并指导本科生成功发表SCI文章,使本科生离SCI之路已不再遥远。在实验室他还专意开辟出一片地方,把这些论文复印后整齐地挂列起来,并用自己擅长的反写书法,在黑板上写了两行大字“笃实”、“今日事今日毕”,以激励他的学生。“我深深被学生们的踏实、上进所打动,并希望他们能兼有灵动的学术思维和严谨的作风。”
周学文1938年出生于辽宁辽阳,年少之时,家境艰苦,但勤奋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系后修生理解剖专业。由于表现突出,他随后转学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进一步深造。27岁时,他已悬壶应诊,小有名气。先后师承于名老中医徐荫堂、孙宜林,国医大师李玉奇。周学文医术精湛、品德优良、在学术、临床、教育领域屡屡获奖,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周学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成立,他还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名中医、辽宁中医大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周学文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
治脾胃病 多有建树
夜上海论坛 50余年为徒、为医、为师的历程,周学文深刻地感悟到,虔诚思悟、苦行其道、方能有成。他提出并形成了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系统学术思想。
夜上海论坛 创毒热病因学,“以痈论治”溃疡病 周学文对溃疡病的系统研究已达40多年。根据该病多发、易复发的临床特点,他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提出了“病由毒起,热由毒生”的毒热病因学和“以痈论治”的学术思想,将外科“消”“托”“补”引入溃疡病的治疗,经三次规范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疗效满意且更安全,已广泛用于临床。
从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周学文根据临床大量病例观察与研究,提出“脾虚是本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互结、血脉同病”是本病的关键,经过反复临床研究,确立了内清外柔(内清痰瘀,外柔脉络)系统创新的学术思想。临床干预效果满意且可重复,与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对比无差异,为防血脂治疗开辟了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肝脾并调,胆胃同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与溃疡病、肝胆疾病、动力障碍性疾病等伴发且易反复。经过20余年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周学文发现本病病位虽在胃,但“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胆汁不寻常道,返流入胃”是本病的关键,他创立了肝脾并调的学术思想,拟和胃反流、利胆反流辨证治疗本病。经过两次规范、重复的临床试验显示,临床干预的效应可重复,疗效优于吗丁啉且更安全,填补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空白。
毒损生积,早期防治慢性肝损伤 慢性肝损伤临床常见,病程缠绵但易生多变,初则湿热夹瘀,久则毒损生积,他提出了清肝解毒、化湿通络的早期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重视“毒、湿、热、瘀、积”的五毒传变,步步阻截。经多年反复临床验证,以卷柏、苦参等为主方治疗慢性肝损伤,疗效显著,不仅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血液状态,同时改善肝纤维化指标。
肺胃同治,清热降逆治疗咽炎 周学文精于脾胃又不局限于脾胃,对内科其他疑难疾病他也积累了丰富的R床经验。急慢性咽炎,除了呼吸道自身疾病之外,反流性食管炎亦可引起。咳嗽、咽痛、咳痰不爽,治疗易反复且易被忽视,针对本病临床特点,用肺胃同治的理论,拟清热降逆利咽法(以橘络、淡竹叶、川贝母、大青叶等为主方)经规范的临床验证,疗效满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学以致知 文以化人
周学文教授从事中医药教育教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等工作50余载。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863和973等多项重大课题,获得国家、部级奖励3项、省级奖励8项。他长期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辩证精准,生死边缘,救人无数,建立了15种常见急症的中医辩证诊疗常规,主持研制36种制剂,溃得康颗粒剂等3种新药,获得国家中药新药证书。周学文教授1987年以来受邀国家卫生部药监局参加新药临床医学技术审查工作,任职期间主持了560个中药新药临床医学的技术审评。
夜上海论坛 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萎缩性胃炎436例中医辨证与胃镜病理变化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中药系列颗粒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2例临床观察》等学术论文50余篇,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消痈生肌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的理论基础》、《胃癌癌前病变与中医药治疗》等学术论文10余篇。
周学文教授教导青年一代要学好中医。他说,医者当思路广阔,探微索隐,深中肯綮。他要求学生们要勤于阅读,熟读经典,系统学习与完整掌握中医理论与临床技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同时博采诸家,开拓思维,不拘泥于一门一派,择其善者而从之。临床是中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他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反复推敲,反复验证,精心培养出多名省级名中医和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岐黄之术 仁德之心
夜上海论坛 周学文教授50年如一日,长期奔波劳碌于临床一线,每周出诊,风雨不误,偶尔外出公干,也必争取出诊前赶回。前来就诊患者过多,每每耽误午餐时间,他从不对任何一个病人敷衍了事,耐心细致地看好每一个病患。偶有外地远道而来的病人,他又会加班给患者看病。常有患者来诊焦虑,均耐心倾听,开导患者情绪心理,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用词严谨,用语亲切,避免不应该有的医源性因素对患者疾病及生活的影响。
他曾带队参加辽南抗震救灾;在沈阳桃仙机场与兄弟医院一起组织抢救接收唐山大地震危重伤员300余人;连续6年主动下乡到基层医疗教学;2003年非典肆虐,他依然坚持出诊,其基于“肺胃同治”的理论所创制的中药复方,于北京小汤山医院得到应用。
论文摘要:目的:探寻中医药发展中的阻力与隐患,说明中医药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方法:以在中医药大学的学术讲座和与学生的座谈与临床调查反应出来的现象看其本质。结果: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部分毕业生临床实习不懂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只会看西医的诊断指标辫病施药。结论:中医教育从招生弊病到教学课程顺序没有按阶段性设笠,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创新,应激发毕业生在临证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与现代医学辫病相结合的方式治疗单纯西医药治不了的疑难病症。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夜上海论坛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夜上海论坛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夜上海论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夜上海论坛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夜上海论坛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夜上海论坛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3.3加强临床带培
夜上海论坛 中医是实践医学,要选择纯正的名中医带培毕业生,使学生掌握四诊要点,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要点,能够在临床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单纯西医治不了的怪病、奇病、疑难病,培养出真正的名医大师,中医药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