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发展规划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夜上海论坛 1我国水土保持的现状
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土保持应该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水多、水少、水污、水浊的四大问题。其中水浊既独自为害水体,又增加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水多水少的矛盾。泥沙增多既降低河流质量,影响水生物活动,又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观点来看,似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当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与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夜上海论坛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从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当然,这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既限于科技水平,也限于政经条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研究,积极争取,总有一天能够达到或部分达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战略目标。
夜上海论坛 2土壤侵蚀量与输移比防治的方向与对策
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与进入河道的输沙量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显著减少。一般总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以观其全貌的拦截与滞蓄,然后进入干流。干流输沙量与流域侵蚀量的比值称为输移比。有些专家从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流域面积、时空差异等多方面对输移比作了理论分析;有些专家根据众多考虑与测试成果分析了水沙从源头至主干流一系列变化及相应的匡算。防治:一是防蚀,二是拦泥。拦泥作用显著,成效快,有利于防疗急性病症,狭义的水土保持,顾名思义是减蚀,一般包括农业措施、林草措施和以梯田为主的坡地工程措施。这些措施直接作用是减少水土流失,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间接作用是减少进入河下游的泥沙,减少河道的淤积抬高和洪水威胁,利在当地,惠及全河,既具有拦泥坝库对下游的有利作用,又没有拦泥坝库对当地人文社经的某些不利影响。
夜上海论坛 3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夜上海论坛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夜上海论坛 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4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夜上海论坛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5结论与建议
1资源负荷与生态环境都面临较大压力
夜上海论坛 近年来,伴随着广东省高州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城市建设速度也在突飞猛进中,于是,城市建设的开发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就当前来说,分析高州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可以发现,建筑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日趋密集的建筑对高州市的生态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伴随着车辆的增多,高州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交通拥挤压力,这些都给高州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此,就使得其生态环境伴随日趋弱化的发展趋势。
夜上海论坛 2社会中的绿色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就目前来说,广东省高州市中很多部门及阶层对绿色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多,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绿色经济就是节能减排,更有甚者,认为绿色经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限制。在公众层面,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也不多,到目前为止,还没形成一种自觉的绿色经济意识和行动,如此,会使得绿色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一定阻力。
3统筹机制不能及时落实
相关制度不能与时俱进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已经做了相关的明确规定,在长三角,很多城市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还缺少相应的规划。就当前广东省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体制来说,其统筹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职能都分散于各个委局办,没有形成相应的合力,如此就使得绿色经济在规划、协调以及监管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空白地带。另外,类似政绩考核机制、公众的引导机制等相关制度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二广东高州市发展绿色经济的相关措施
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实践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夜上海论坛 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夜上海论坛 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夜上海论坛 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
夜上海论坛 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4突出绿色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
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
夜上海论坛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结论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城市规划教育;比较;英国;美国;中国建议
一、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史与近况
夜上海论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阶段。开始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要进行规划丁作,需要大量的规划专业人才。为此。
1952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创办时需沿用苏联的专业名称“都市建筑与经营”,至1955年正名为城市规划专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数几家开办规划专业的院校之一。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规划教育逐渐形成了几种培养模式:在较长时期里以同济、清华、南工(现为东南大学)、重建工(现为重庆大学)为代表。以建筑和工程学科为主的培养模式;以南大、北大、中山大学为代表。以经济地理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以及以后来兴起的。以南林、北林为代表。
以园林景观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还有以武大、中南大学为代表。以T程测绘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不同院校不同模式的规划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不同工作岗位需要的规划人才。总之,我国的规划教育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综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科研经验,并不断借鉴国际上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学科和教育。推动了城市规划学科整体的发展。
现在,全国已有150余所高等院校陆续开办了城市规划专业(赵万民,2005)。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规划院校的管理。保证和提高规划教育水平。国家建设部在1998年组织成立了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指委)和全国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专评委),对规划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评价(赵民,2001)。因此,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规划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并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表l归纳总结我国规划院校在过去50多年、特别是过去30年内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和进步。长期以来。我国依靠自身培养的专门人才,完成了全国660多个城市和绝大多数的县、乡和镇不计其数的各类的大小规划制定和修编。在总体上。这些规划。有力地指导了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是我国近些年连续实现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我国规划院校的师生参与乃至主持了数量众多的实际的规划研究、制定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我国规划院校的大量师生。已经逐步成为一股有力促进我国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新生技术力量。
在国际交流方面,2001年,由同济大学牵头,成功地策划、举办了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随后。在我国主办和即将举(主)办的各类国际性规划大会,更是层出不穷。例如,“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形象”、“世界规划师大会”。“国际中国规划网络年会”(ChinaPl锄ningNetworkAnnualMeeting)、“中国吉林·滨水地区城市规划设计国际博览会”、中美、中德关于城市规划法律中城市规划听证制度、公民参与的国际研讨会等等。2007年。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还与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联合建立“中法城市·区域·规划科学研究中心”。将城市规划的国际合作推向新的高潮。这些会议或活动。把我国的规划院校师生、技术人员和官员,大规模地融入了规划信息、技术和知识全球化的浪潮,并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外,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至少10名人士。担任了海外规划院系的终身教授,每年还有几十名学生。到世界各国学习城市规划和邻近科目。过去几年。奔赴海外在国际会议上宣讲学术论文的中国规划院校师生。也日益多见。近10年,在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部分学成归国人员也逐步担当起了规划专业教学科研的重任。
二、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存在的一些不足
尽管取得了上述巨大的进步。但近年来我国规划教育依然存在的一些美中不足:
2.1规划院校增长迅猛。总体教学质量进步缓慢。规划教育认证制度尚有待完善
夜上海论坛 建国后。中国规划教育的短暂发展。在期间几近绝灭。直到改革开放后。原先停办的规划专业才得以恢复并重新获得生机。并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尤其自2000年以来,规划院校数量产生了爆炸式的增长。200l一2007年的7年中,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本科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分别为13、16、17(4)、12(1)、15(4)、lO(2)、10(2)所(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当年将原规划专业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五年的院校数)。7年新增加80所规划院校(不包括修业年限调整的院校)。1950年代,中国只有两所高等院校设有城市规划专业,1980年代达到6所;1990年代30余所;到2008年。据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的专评委第三届第一次会议资料。
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138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本科城市规划专业。5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校本科生24348人。硕士生1737人。规划学科的发展势头喜人。但规划院校数量的激增的背后。各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却令人担忧。2007年。参加专指委年会的规划院校只有53所,只占规划院校总数的l,3左右。而截止到2007年6月。通过专评委评估的院校只有13所。不到规划院校总数的l/10。2008年也只增加了6所通过评估的院校。“规划院校数量惊人,质量堪忧”是我国当前规划教育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外因是国家建设、规划行业市场扩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扩招的需要;内因则是规划专业设置门槛相对较低,缺乏严格的评估、认证制度。社会对评估认可度的不足。是否通过评估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规划职业资格的获得。这使得不少院校即便在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仍能热衷于增设规划专业。或不断扩招。这给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对保证规划行业和规划教育的长远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夜上海论坛 2.2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来源背景单一
夜上海论坛 国家教委规定。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师生比以1:7为宜。但多数的规划院校都难以达到该要求。如果说规划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多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性扩招以及市场对规划人才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的无奈之举。那么城市规划专业教师的匮乏则是近20年来规划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师资力量结构性短缺。现各规划院校聘任教师均基本要求有博士学位。而规划专业从本科到博士毕业。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lO年前。也就是1997年前后。全国具有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点的规划院校不到lO所。每年培养的规划专业博士毕业生不到50人,即便加上人文地理等有关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也只有百余人。而其中又只有一小部分会到高校任教,难以把目前的师资缺口填满。即便在当前,全国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也仅有57所和10所。10,57的比例与美国的33/84相去甚远。同时,由于规划行业市场需求大,愿意读取博士学位并从事教师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占总毕业生数的比例不断减少。市场经济带来城市规划专业青年教师流失或无心于教学的现象也制约着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付冬楠。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特点要求规划教育有大量高素质的一线教师。
夜上海论坛 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规划传承前景堪忧。
美国规划院校一般都有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和鼓励教师来源多元化的传统。而“近亲繁衍”在我国大多数老牌规划院校中仍然较为流行,从而埋下了各校教育模式、教学思路的定型化的隐患。虽然随着近30年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高校办学观念更新。在聘任教师方面渐渐向国际方法靠拢。再加上少量“海归”或外校精英加盟,这些规划院校的上述局面略有改观,但由于教师的更新具有周期性。“近亲繁衍”的整体趋势短期内难以有较大改变。例如,同济、清华这样的规划名校,近年的骨干教师依然有70%一80%都是本校本专业从本科到硕士乃至博士自行培养的⑤。这样容易造成学生陷入一种长期“统一模式”学习规划。
2.3规划学科特色模糊不清,理论创新偏少,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足
夜上海论坛 随着规划学科的外沿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张。形成了多领域、多模式、交叉性的结构体系。但同时。城市规划也面临着核心理论空心化、理论创新的惰性化和研究阵地的孤立化这三大危机(吴志强,2005)。这对规划教育领域造成的最直接也是最有影响的后果首先是规划专业高水平教材的匮乏。其次是规划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偏低。具体则反映在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病。这些因素均制约着我国规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夜上海论坛 由于规划学科本身的不足以及规划教材的不完善。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规划专业也都产生了诸多疑问。城市规划的核心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不是扩大了。而是被空前挤压了(吴志强,2005)。尤其是对规划专业4—5年制的本科生来说。
他们通常都要学习2—3年的基础课程,最后一年则要忙于实习或工作。真正接触规划核心课程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这对日趋复杂的规划学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不少学生在刚窥见规划的入门之径。尚未掌握规划真髓的时候就不得不走上规划岗位。在规划行业急需规划人才的情况下。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对专业欠缺了解从而缺乏热情。毕业时选择非对口行业。
夜上海论坛 这不能不说是规划教育的悲哀。
夜上海论坛 2.4规划教育模式趋同化现象严重
各院校特色不明显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1970年代中期前主要是以建筑学为学科基础。1970年代中后期到1980年代。地理、环境、测绘、农林等学科陆续加入。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当前规划学科多元交叉、百花齐放的局面。为保证教学质量。建设部专指委制定了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1998年对规划专业规定各院校必设10门核心课程。2003年调整为8门@。其它课程则由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条件适当选择和调整。在保证专业教育核心的基础上鼓励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办出特色。
夜上海论坛 专指委的T作是必要而且有效的。但专指委对各院校的办出专业特色缺乏必要的引导。对学科方向的界定模糊。对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设置也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各院校各自为政。相同学科方向的院校之间课程设置区别可能都很大,同时也缺乏交流。难以在学科向不同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学科的多元化。另外,由于缺乏不同学科方向的引导,加上市场对建筑学背景规划专业学生的青睐。许多非建筑学背景的规划院校想方设法加强建筑方向的教学。却忽视了自身特色的打造。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绘图技巧、方案能力上很难赶上建筑学背景的学生。自身特色又被泯灭。反而陷入求职困境,得不偿失。实际上,无论是从规划专业的学科交叉融贯的特点出发。还是从英美两国的规划教育实践看。不必强求一致,而是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使其成为某一方向的规划专才,如城市设计、交通规划、经济规划、规划设计表达、规划管理等(崔功豪等,1995)。
夜上海论坛 三、中英美三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异同与启示
夜上海论坛 英美城市规划教育所经历的过程。基本上反映了不少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基于英美两国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间段不同。规划工作历时性要求不同。加上文化背景的悬殊。反映在规划教育中。在教育模式、院校规模、办学特色、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教学重点等许多方面和我国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少学者已就此作了大量的评介。并对照我国国情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此处就不再赘述。
夜上海论坛 当前。中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应由国家、高等院校、社会、规划教育民间机构多方共同努力。在多方面采取对策,方能适应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既满足市场对规划人才的需要。也保证规划教育健康、长远的发展。
3.1加强对规划教育的监管,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建立更为健全的规划教育评估制度
我国现有城市规划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赵华勤等,2005)、注册规划师l万多人。目前,每年培养的专业规划人才约3000多人(黄天其,2005)。加上近三年的新增人才。并忽略一批退休规划师的因素,我国平均每2.2万人有一名专业规划师。这和英国每5500人配一名规划师(RTPI,1995)和美国人口也就是l万人左右的市镇都要配备几名专职规划师相比。显然力量过于薄弱。因此,规划专业在未来仍需要一定的拓展。但如何在加快规划人才培养速度和保证规划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值得人们深思。
夜上海论坛 在此情况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教育部应加强协作。对现行的城市规划专业设置标准进行适当修改,提高规划教育准入门槛,同时加强对现有规划院校的评估。对教学水平不理想的院校提出整改意见以及必要的帮助。
夜上海论坛 在英、美两国。城市规划教育评估与执业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评估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可获得行业协会成员的资格或执业资格。但在国内。毕业生所在院校是否通过评估与学生毕业后是否可获得城市规划执业资格并无直接联系。取得通过评估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可比未通过评估的提前一年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也较少考核所在专业是否通过评估作为考虑条件。由此可见,评估制度未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和承认。当前,教育界已对该问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2008年5月在合肥市举行的专评委第三届第一次会议上。经过专评委委员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每年,专评委主动向国内外知名用人单位通报评估通过的学校;规划院校在研究生录取时,对免试推荐生,原则上只接收通过评估的院校的学生:成立专门小组。在规划师职业考试上。研究如何加强分析通过评估院校与未评估院校的差别。
但上述内容仍处在政策研究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各用人单位大力支持,配合专指委、专评委,共同加强评估制度的推行。促使院校、用人单位真正重视评估,将规划职业人员的素质保障体系由原来简单的注册规划师考试制度真正转化为由专业院校教育质量与注册规划师考核相结合的双重保障制度,还有,就是跳出评估看评估。目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尤其是规划编制单位。录用新人的标准是学生的真实工作能力和自身需求。事实上。也有大量非评估专业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考核中脱颖而出或者和单位需求更加一致。这也不得不引起人们对现有评估制度、市场需求和学生培养上的综合思考。
夜上海论坛 3.2建立全国性规划教育研究基金。多渠道吸收规划教育人才。加快高水平教材编写。培育我国规划教育后备力量和核心竞争力
面对城市世纪。为迅速改变我同城市规划教育的上述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对已有的规划教育投入更多办学经费。由于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特性。城市规划学科在社会热点、前沿科技、规划实务等领域的研究。一般均有各类研究基金或项目经费支持,但用于支持规划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专项经费则少之又少。因此,设置全国性的规划教育研究基金。建立相应的褒奖、鼓励制度,应属当务之急。这一基金可以来源于各地土地租让的转让金或者国家的专项教育经费。它可以由社会各界民主推荐的独立专家委员会和独立的第三方民间组织联合实施公开、透明的管理。基金除了少量作为基本营运成本。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各校规划学科特色建设。即由委员会根据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规划院校或特定的规划学科方向。以强化其教研工作。促使不同院校形成不同的规划教研特色。另一部分资金可用于支持有相似学科背景的院校联合编写教材,定期评选优秀教案或教材并进行推广。再一部分资金,可作为开放性、竞争性的规划专业教研基金,用于在全国乃至全球性地遴选、培养、吸引和扶持优秀青年及骨干教师,促进我国规划教育后备力量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后。
夜上海论坛 考虑到某些学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脱节。规划教师队伍也可从规划实践者(规划编制或编制管理)的优秀人士中选择。以弥合规划理论教育与规划实践的差距,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会和认识到规划中的真实问题。这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规划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3.3适当调整录取考察要点。改革规划教育学制。鼓励“个人定制”式的规划教育
夜上海论坛 在学生录取方面。目前我周规划院校基本上仍以标准化笔试为主,在复试阶段,本科生录取时多数院校要求加试美术;研究生录取,快题也是必不可少、举足轻重的内容。相比之下,面试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考察重视程度不足。今暑,香港等院校在上海录取新生时的面试方式可供借鉴。考虑到城市规划的专业性质,学生既往的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参与经验,应当作为另一项重要的考核要素。从而确保录取到更多具有服务社会和公益精神、真正具有专业热情的优秀苗子。
在学制方面。现有的城市规划工科基本都是五年制的。而由于规划学科研究客体——城市的复杂性,大多数五年制下科毕业生能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基本的规划技术手段。较难对规划有深入的认识。也难以满足当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市场的需要(近年国内95%的甲级规划院或较知名的规划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均要求毕业生具有研究生学历)。前文已经提及,美国的规划教育只有极少数院校才设有本科的。这一方面反映出市场、社会和规划行业本身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人才的遴选和成长。需要多元化的基础知识和更长的学习周期。因此。国内的规划教育可借鉴医学专业“五、七、九”三种学制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其自由选择的可能。具体操作可考虑以七年制(本硕连读)为主。本科阶段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学科方向开展研究。以保证毕业生毕业时既有足够的理论储备和创新能力。又有充足的项目实践经验。以五年制和九年制(本硕博连读)为辅。五年制的毕业生可满足一些相对简单的规划编制的需要。九年制的毕业生可满足高校等研究机构以及国家决策咨询机构的需要。学制的改革可在部分优秀的规划院校和有关用人单位联合试点实施,再行推广。
3.4强化规划支持系统的教学研究。实施复合型高级规划人才培养计划
夜上海论坛 当前各规划院校的规划支持系统的教学研究相对较薄弱。
夜上海论坛 不少院校错误的认为。规划支持系统的教学就是开设Au协CAD、PllotoShop、3Dm缸、Mapinfo等应用软件的课程。其实,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学生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Rs、GIS等技术方法的运用同样重要。中国要研究、解决当前的一些城市问题也需要借助最新的技术手段才能够有所突破。
夜上海论坛 此外。随着公众参与理念的传播和深人人心。我国民众对社会事务予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主动要求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中。传统的以建筑学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较难适应这一变化。规划专业毕业生应当通过参与式、协商式规划来和有关利益相关者(gtakeholde幅)共同思辨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发展,制定和调整有关规划和政策。这些趋势,在前文提及美国近年规划教研热点的变迁、和对规划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也有所反映。因此,对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教研以及对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都应当在未来的规划教育中继续加强。
3.5建立NGO性质的规划教育跨校联盟。促进双向和多边的规划教研的国际交流
夜上海论坛 由于以往我国学习苏联的做法。将大学办成分工很细的文、理、工科甚至某一专科领域的院校,造成了学科间人为隔阂和障碍。对融贯的规划教学、研究很不利。而建设部的专指委和专评委有着较重的官方色彩。在制定标准。规划教学方面卓有成效。但在促进个院校的交流方面难免力不从心。为此,可以考虑借鉴MlT(麻省理工学院)、UCBerkeley(加州大学)、UIUC(伊利诺大学)和UNC(北卡大学)等的经验,在文、理、工科院校间建立的跨校、乃至跨国的NG0性质的规划教育联盟。通过灵活多样的师资交流(如安排跨校访问教师),学生交换、学分互认、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各校师资、信息、设备、图书、教学观念等实现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实现高水平的融贯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在地域临近的各规划院校之间。上述校际交流、联系机制应该尽早建立、完善或制度化。
而在规划教育的国际交流方面。在经济、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国综合国力逐年增强。规划教育规模随之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我国的规划专业师生。一方面是需要继续向外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和做法;另一方面,也需要越来越有信心和胸怀。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技术和做法向国外宣传和推广,促进各国规划教育实现双向、多边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造福更多的民众和城市。这将有助于提升有关院校、师生的国际知名度。促进我国规划专业整体“软实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才能和世界各国最优秀的规划学者进行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对等交流。将一些具有跨国意义的规划教研活动推向深入(例如对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跨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研究);同时,才能吸引更多各国优秀学子到我国的规划院校访问、学习、交流,促进我国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视野推动规划后备人才的培养。加快国内外规划知识、技术的融合和创新。
四、结语
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夜上海论坛 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
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夜上海论坛 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这种最高的追求从古至今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三个层面。笔者将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笔者称之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或三元素)。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素,源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景观规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以及侧重不同而己。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夜上海论坛 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强调景观环境形象首先需要的呈鲜明的视觉形象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首先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侧重的差异所在,也正是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自始至终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考察时下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只要能够首先把着眼点放在解决这三万面的问题上来,就可以算是成功了一半。
当前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被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仿、照搬。
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夜上海论坛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地意识淡薄,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司题。由于人口众多、几千年来城市户外环境场地一直极度缺乏。习以为常之后,就连景观规划设计也丧失了“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来满足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对于居住,人们都知道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术语;可是,对于居住的景观环境,若要问一下,一个人起码应该有多少户外活动场地才适合,就连我们专业人员也很少去认真思考。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基本的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景观规划设计流派中,三种新生流派正在脱颖而出:
1、与环境艺术的结合——重在视觉景观形象的大众景观环境艺术流派;
夜上海论坛 2、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结合的城市景观生态流派——以大地景观为标志的区域景观、环境规划,以视觉景观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设计;
3、与旅游策划规划的结合——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景观游憩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NextPage]
夜上海论坛 2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是最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就目前中国现状而论,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环境艺术、专家学者、部门领导、管理人员,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理解、解释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为此,人人都需要跳出学科、专业、职业、经历的局限,根据中国社会的需求,以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检验作为立足点,来看待自身也在不断演进的景观规划设计。根据多年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笔者以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包?quot;游憩行为“、”景现形态“、”环境生态“这三个方面的规划与设计。”游憩行为“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景观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人们的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形态“的规划设计,又称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这二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设计;环境生?quot;的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一个几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风景旅游区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景观场所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种相同,但是,规划设计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有所十同而已。
夜上海论坛 四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
多学科专业人员介入、层次明确的系统理性、规划与设计的专业素质,这是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上的三元。
夜上海论坛 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学科专业性,要求操作中,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人员的同时介入。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一个稍上规模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通常需要来自不同领域总共数人乃全数十人的介入,其中至少要有四五位专项负责人员参与,若要保证起码的质量,哪怕是再小的景观规划设计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其次,在众多学科专业同时介入中,必须树立规划的层次级差观念,哪些方面是重要的?那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是潜在决定的因素?哪些是间接甚至是引起误导的表象?目的是抓纲带目、纲举目张。谁是纲,谁是目?必须达成共识,否则纲目混淆,主次颠倒,反而给规划帮了倒忙。这就如同城市规划,社会经济、人口、文化、总体、道路、景观绿化、市政管线,在众多分工专项中,需要由“总体”作为龙头,也如同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中要由建筑作为统领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经济、心理行为、游憩、资源、文化、历史、景观、园林、环艺、交通、设施、环保、生态等等,在这些众多因素的专项规划中,也需要一个“龙头”,这个龙头必须是游憩行为一时空形态布局一环境生态保护三结合的“规划”。结合国情,基于实践,笔者坚持以景观与城市规划师的规划专业素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师的实践根基。这种规划的根基,除了时间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其根本的素质在于:一方面要具备条分缕析、辨别纲目的严密的理性思维与行动;另一方面还要具备灵活应变、始终创新、自由浪漫的感性思维与行动。这也正是“规划”与“设计”的本质所在,景观规划设计更不例外。
五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明确观念、分清纲目、不断创新,要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做到这些,还必须借助于理论,借助于结合中国国情的景观观划设计理论。对于目前我国刚刚起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笔者提倡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侧重:
1、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固入门,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游憩规划设计和以环境为主导的景观资源筹划;
2、从景观规划设计的操作落实着手,研究各类景观活动项目空间与时间分布的规律以及相应的规划设计;
3、从景观规划设计诸纲目因素的分析评价突破,分析判定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念,把景观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大效益评价与景观规划设计关联的各个要素挂钩量化,寻求发现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在规律。
3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三元
当今中国景观观划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代之而起的是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大专业分争景观规划设计天下?quot;三国格局“。不足为奇,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其核心就是这三大方面的综合。一是艺术,即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二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等,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这样只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产生。目前,在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栌性傲肿ㄒ档拇笞ㄔ盒S?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方向)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所。由此就构成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这一学科。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夜上海论坛 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往往需要若干个专业的共同支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应当变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位一体”。
[关键词]学校管理;发展规划;学校文化
夜上海论坛 随着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重塑学校文化、用文化再造学校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然而观念的革新并不等于行动的有效改进,文化学路向只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学校文化的复杂与多相决定了将学校教育过程和文化创造相结合是一项艰巨的变革。欲以学校文化统摄学校整体发展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创造性转换,需要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在处理涉及学校发展根本利益、长远目标等战略性问题方面,具有更高的战略性谋划能力和水平。
一、学校发展规划的若干现状
夜上海论坛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其含义为“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在教育领域,美、英等国家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行“校本管理”后,又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倡导实施“战略管理”,强调学校要把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来谋求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我国教育研究者在及时借鉴其他领域关于战略管理实践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理论对学校战略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在学校战略管理实践尤其是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谋划方面,无论是理论应用还是实践探究均显得相对滞后。
在此,综合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专家对江苏省部分三星、四星级高中(相当于原省重点高中、国家级示范高中)发展规划的剖析,我们可以将当前学校发展规划中存在的共性不足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的目标和内涵上,一些学校虽已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但由于学校管理者缺乏科学而深刻的战略性思考,学校始终未能形成有个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方式,学校发展目标不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特别是目标定位不准确,未能更好地制订出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同时,由于未能真正发挥教育评估应有的导向功能,部分四星级高中未能充分关注示范性、实验性的内涵建设,未能把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两大战略支柱,使学校从外延式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
第二,在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上,一些学校管理者虽然具有较为强烈的打造品牌意识,但在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上却是致力于做大与快速扩张,特别是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热衷于超大规模学校的易地新建,举债“圈地”动辄数百亩,招生规模膨胀了三四十倍。创品牌固然要有规模,但更要有质量,学校应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要“做精做强”。
第三,在规划的内容和结构上,一些学校的发展规划在内容上“缺少针对性、示范性”,提法上“不准确,操作上不切合实际”,既无清晰的目标体系和计划体系,又无有力的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同时,一些学校在内容阐述上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不具有个性,未富含先进理念目未能独特表述等问题。
第四,在特色的定位和提炼上,一些学校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是以为特色就是高考质量,或是将培养少数音体美特长生渲染为特色。部分学校虽然有一些办学亮点或者说在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依然未能总结、提炼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个性化办学经验,未能将学校特有的传统优势与办学特色相融合,未能进一步梳理出能够支撑学校整体发展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问题归因
夜上海论坛 造成学校发展规划存在诸多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外部因素而言,由于学校发展规划在整个教育规划体系中属于微观层面,是区域教育规划下的子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制约学校发展规划“应然”功能实现的客观因素,而各级政府的教育决策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的科学化水平,是决定学校教育在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达成个人和社会目标方面能取得何等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潜在因素。从学校内部角度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与其花费那么多精力搞规划,不如把力气用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所谓的“苦干、实干”,极易使学校步入盲目实践的境地,也不可能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观念所表征的正是学校管理者对规划的功能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以及自身教育理论素养的不足。
(二)在规划制订过程中的自主、创造意识不强
夜上海论坛 学校发展规划应是学校管理者集全员之智慧,积极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学校发展前景,主动提出实现目标优化所需的计划、方法和途径的一个自主且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但是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或工作惰性,有的学校管理者在发展规划的制订上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设计,或是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区域性、纲要性规划变通照抄,或是把其他学校的发展规划变相换脸,使发展规划形同虚设,缺乏实际意义。有的学校管理者虽然在发展规划上也经过一番斟酌,但由于既未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研究,也未经过各方专家的多重论证,因此无法形成实施合力。(三)对学校发展定位的适切性把握不准
科学的规划必须建立在科学诊断、预测的基础之上。有些学校之所以对自身发展定位不准确,一是对自身的发展现状认识不清、分析不透,既没有明确的量化分析,又未进行足够的质的研究;二是对发展规划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学校组织系统内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学校内外环境影响的交互性等认识不足,在决策上偏好于支持性信息,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三是对区域间的教育基础、经济水平、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不够,或是把研究的视域仅仅局限于本校,或是脱离学校实际的资源条件、办学的基本规律,一味地强调规模而无视其他因素。
(四)对规划回溯性再评估的关注度不足
夜上海论坛 大部分学校管理者虽已意识到发展规划需要通过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落实和正常周转等予以保障,但常常忽视对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全程监控和再评估。学校发展规划不仅要注重静态的规划结果,更要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学校应借助回溯性再评估来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实现信息的循环反馈,以便及时有效地修正、调整工作目标。然而,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内部评价机制加以监督已是大多数学校发展规划的软肋。
夜上海论坛 三、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基点
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而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因此,针对教育发展的趋势,根据学校所处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谋划符合国情、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规划构建的基点。
鉴于学校战略管理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中存在的现实缺失,学校管理者在建构学校文化发展战略时必须重点关注这样三类问题:第一,学校文化的地位和内外环境如何,如何对变化中的环境作出反应并积极促成学校文化的革新;第二,建设怎样的学校文化,战略目标是什么;第三,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配置各项文化资源、实施怎样的战略对策。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夜上海论坛 (一)对学校文化内外环境的发展战略分析
战略管理不同于目标管理、质量管理等常规管理的特点之一在于它不只是关注学校本身,而是更为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学校与其所处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但就影响力而言,环境的影响力远大于一个学校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力,所以环境是制订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学校管理者必须对特定战略时期内学校文化发展内、外环境进行综合调查、评价和预测,充分认识学校所在环境的特点,预见并适应其可能性的变化,努力实现学校与环境的高协调性。
夜上海论坛 对学校文化发展内外环境的分析,管理者除了可参照通常采用的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之外,对学校文化进行自我诊断也是一种可行的尝试。学校管理者可从日常的教育工作行为现象人手,针对学校工作当前关注的重点,对学校组织的一致性程度和自主驾驭程度等进行诊断。例如,每一所学校都有日作息时间表,对于这校校均有、人人司空见惯之物,很少有人会去深入思考它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联。事实上,日作息时间表既制约着师生日常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学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又是限定学校本身的首要象征,具有强大的文化特征,在学校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学校营造组织气氛方面,它“不仅仅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施加权力,而且形成了他们‘学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概念,限定了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指令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二)学校文化发展战略选择
夜上海论坛 发展战略选择是管理者在对学校文化发展内外环境分析后形成战略方案、评价战略方案进而对战略方案加以选择、优化的过程。通过发展战略分析,学校在兼顾一般战略、备战战略或可替代战略等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在坚持适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战略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围绕学校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文化发展环境的现实状况以及自身的教育特色、发展重点,最终将经过评价的优化选项予以确定。
夜上海论坛 当然,现实中的学校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实际运行中的学校而言,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不可能只是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等之中的某一方面而极可能是多方面的综合。因此,对发展战略的分析和选择,学校管理者不能局限于某些常用或通用的分析方法和一般的发展战略,而需要审时度势、敏锐鉴别、灵活选择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例如,学校管理者可从学校实际出发,选择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学习型组织发展战略等。但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也不能一味地以学校个性来拒斥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极具问题解决适切性的发展战略,如系统分析法所强调的战略定位和系统分析两大环节就颇值得借鉴,因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始终对战略定位这一最为基础的战略思考给予高度的重视。
夜上海论坛 (三)学校文化发展战略实施
发展战略实施即是管理者将选择、优化的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并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过程。学校文化的延续性使学校文化改革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原有根深蒂固的观念较易遮蔽学校管理者的视野,特定的文化因曾经有效而被固守。这既表明发展战略实施的复杂与艰巨,也意味着相比于发展战略的分析与选择,发展战略的实施显得更为关键。所以在实施战略转化的行动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把握好战略的操作化、制度化和控制化这三个重要环节。
第一,针对学校文化发展的状况和学校自身特点,构建起学校文化发展总目标之下的近期、中远期目标乃至各个学期、每个学年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支持总体目标的网络,保证学校文化发展目标的清晰、持续与稳定。
第二,通过学校文化要素的系统整合和组织运行机制的改善,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借助学校制度文化的健全与完善将选择、优化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学校文化主体和客体、学校文化场的建设之中。
夜上海论坛 第三,建立学校文化的自我诊断与评价、保障与监控机制,使学校文化主体在积极参与战略实施的同时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和研究,借助具有适用性的学校文化发展保障体系和自我监控机制,实现学校文化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夜上海论坛 1从最优化值到最小—最大值: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途径
夜上海论坛 关于方法论总起来说可以分为两类:即最大—最优化途径(maximization-optimizationapproaches)和最小—最大约束途径(minimax-constraintapproaches)。每类途径又可根据经济和生态指标进一步划分,形成一个2×2方阵的方法类型(表1)。
表1环境与发展规划中的可持续途径[1]
TableApproachestowardsutainable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planning
夜上海论坛 生态最优化途径和经济最大效益途径都基于理性模式,依赖于完全的信息并相信基于科学知识,人们能制定一个最好方案。而最小—最大值约束途径的一个共同点是追求回避最坏结果的出现,而不是追求最佳状态。最小—最大值的概念取之于搏弈论中的最重要原理,即最小—最大值原理[2、3],它用来说明竞争双方为保障各自最低利益所应采取的战略。最小—最大值是一种平衡点,这一原理提倡对政策与策略进行多角度的或双向的选择,这种选择实质上是一种反复辩护的过程,本文所取之义就是在保障自身最低安全水平条件下,允许对方寻求最大利益的一种战略。
2最大—最优化途径
2.1经济最大效益途径
夜上海论坛 在经济最大效益途径中,货币价值被用来计量自然资产和人造资产,基本指标是成本效益。它根据成本—效益模式,分析和追求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最大社会效益,允许以人造资产来取代被消耗的环境资产。如果这样,只要最大地获取自然资本与人为资本的总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当代人的经济活动肯定可以使后代人的生活更好而不是更差。这一途径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中的有效性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怀疑和反对[4、5]。理由包括:
(1)它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环境资产的成本或效益可能导致“定量偏差”(quantitativebi-as),因为估价大多基于人的偏好,即“支付意愿”(willinesstopay)。一个合理的环境计价必须依赖于完全的信息背景,但这种背景往往是不存在的。今日的杂草也许正是明日的癌症良药。
夜上海论坛 (2)它假设自然资产是可以用人为资产来取代的。这样一来,所谓的可持续性就被误以为可以通过维护最大的人为资产和自然资产之和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保护环境资产来取得。
(3)它把效益作为人类代际之间以及人与其它物种之间环境资产分配的唯一决定指标。但实际上,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只能反映当代人的此时此地的偏好,而不是下一代人的、更不是其它物种的偏好。所以,以经济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指标无法指导可持续环境与发展的规划。
2.2生态最适途径
夜上海论坛 生态最适途径基于资源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包括地质、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等的分析。规划的目标是寻求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的生态最适性。通过景观规划师I.McHarg的“自然设计”(designwithnature)[6],这一途径被系统化而成为本世纪规划史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McHarg把该方法总结为“所有系统都追求生存与成功。这种状态可以描述为负熵—适应—健康。其对立面则是正熵—不适应—病态。要达到第一种状态,系统需要找到最适的环境,使环境适应自己,也使自己适应于环境”[7]。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寻求一个生态最适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状态。这时,对景观的每一种利用都反映景观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可以通过对所在地进行系统的科学分析来发掘。正如McHarg所相信的“我们可以因此判别生态系统、机体和土地利用的合适环境。环境在本质上越适合于它们,适应过程所做的功就越小。这种适合是一种创造,这是一种最大效益—最小成本的途径”[6]。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最适途径与经济最大效益途径在本质上遵循同样的理性思维。
生态最适模式在景观及环境规划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广为应用。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它被作为自然决定论和技术崇拜论的模式而遭到许多学者的严厉批评。Litton和Kieiger[8]认为,这一模式对解决问题并无益处反而有误导之嫌。
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模型都相信人类的知识可以为人类寻求一条明确无误的、最佳的行动路线,认为这正是规划所要遵循的。完全的信息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取得这一目标充分必要的条件。这一规划的理性模式早已受到人们的怀疑[9、10]。人类的知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有人甚至认为知识尚不能完全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11]。这种观点得到Simon的认知学研究的支持[12]。他认为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没有一个决策过程完全符合理性的原则。人类并不需要完全的信息和同时考虑所有可能方案后再作决策。人类并不追求最优,而是追求满意的、并且基本上是可行的途径。
夜上海论坛 尽管经济最优化和生态最适化都遵循理性模式,而实际上两者所导致的结果是不能兼容的[13],经济上的最优化途径并不是生态上的最适途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相矛盾的。由于对这种矛盾的认识,人们提出众多的通过限制经济发展来保证生态过程和环境健康的途径。
夜上海论坛 3最小—最大约束途径
夜上海论坛 3.1对经济过程的限制
最低安全标准(SafeMinimumStandard,简称SMS)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众多关于限制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概念之一。最早由Ciriacy-Wantrup[14]提出,用来解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这一概念试图阐明怎样避免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坏状态,如物种的灭绝。这种最糟状态是不可逆的,而其社会损失又是不可确定的。SMS认为物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但其可再生性只存在于一定阈限之内。一旦超出这一阈限,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就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导致人类可利用资源库的枯竭。由于社会和自然的不确定性,这种不可逆的后果是不可知的。防止这种灾难后果或最坏后果的一个办法是采用最低安全标准。利用这一标准,使足够的栖息地得以保护。SMS实际上来源于搏弈论的最小—最大值原理[2、3]。
夜上海论坛 假设社会必须在两种可能的选择中取其一:一是建水坝,从而获得电力,但导致濒危物种的灭绝;二是根据SMS,不建水坝,从而保存了濒危生物,但丧失了电力。再假设,可以获得的电力价值为X;而濒危物种对未来的价值有两种可能性:可能性一,价值为0;可能性二,价值巨大,为Y。这样,两种政策选择与濒危物种价值的两种可能性构成最大社会损失(表2)
夜上海论坛 表2不同政策选择的社会损失矩阵
Table2Societallossmatrixfordifferentpolicyoptions
夜上海论坛 由表2可以看出,在采取建坝政策时,最大的社会损失发生在濒危生物对未来具有巨大价值Y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失为Y;在采取SMS的不建坝政策时,最大的社会损失出现在濒危生物对未来并无价值的情况下,此时的损失为X。最终选择哪一个政策,取决于Y与X的大小比较。如果X
这一最小—最大值原理没有把利益的代际之间的分配考虑进去,也缺乏可变通性。对此Bishop[15]提出了一条改进原则:除非社会利益的损失大到无法接受,SMS都应该被选择。至于多大的损失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大”的问题,不仅仅应从经济上来分析,还应从伦理上来分析当代人会愿意承受多大的损失而不去向后代强加某种不确定的环境阴影。有人认为,SMS概念可以直接应用于所有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问题。因为它允许现代人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同时能保护它们为后代所享用。SMS也能间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鼓励资源的节制利用[4]。
夜上海论坛 除SMS和最小—最大值原理外,学者们也提出了其它类似概念,如“可持续限制”(Sus-tainableConstraints,简称CS),“预警原则”(PrecautionaryPrinciple,即PP)等[4、5、16]。这些概念都强调节制地使用自然资源而给后代预留以备不测,防止“最坏”事件或“很高损失”的发生。
但这种最小—最大值途径应用于规划中同样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关于“最坏事件”,在规划过程中,只能是根据不完全信息来判断的。最坏事件不可能是已知的或可预见的一系列后果之极坏状态,也不可能是想象中的最坏事件。所以,它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地被作为任何政策的借口,来处理环境损失不可知时的情况,结果使政策本身失去可辩护性。第二是关于“很高”的社会损失。无论是SMS或是其它相似概念,都不能明确什么是“很高”的社会损失[16]。SMS、PP等发展限制概念在发达国家中的小范围景观或环境改变时看来有意义,争议的只不过是新建一个度假区还是增设一块保护地的问题。但在发展中国家则困难得多,在那里,为了生存而开垦一片自然地也许会带来非常高的社会损失(包括稀有物种和栖息地的消失),但是不开垦这片自然地带来的损失也同样是非常高昂的,因为它关系到居民的生存和温饱。
夜上海论坛 3.1.2发展阈限概念
夜上海论坛 发展阈限的概念自Malisz在60年代提出后进一步由Kozlowski等人发展完善[17~19]。该分析方法最早用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居民区的规划,是针对开发过程中受到的客观环境制约这一现象提出的。这些限制导致开发过程的间断,表现为开发速度的减缓,甚至停顿。克服这些制约需要额外的成本,即阈值成本,俗称“门槛费”。这些“门槛费”通常很高,它们不仅仅是一般投资费用,同时也是社会和生态代价。
夜上海论坛 在某一地域内的一系列阈限中,有一些是关键阈限,比其它阈限强加给开发过程的限制要大得多。克服这些关键阈限面临异常的困难,需要异常高的额外成本,并有可能为开发战略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克服或只能通过换取地理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损失来克服的阈限,被称为顶级(或边界)阈限。这些阈限标志着城市发展和土地开发的“最终”位置、规模、类型和时间限制[18]。
夜上海论坛 阈限分析方法有几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它基本上是一种定量化方法,多种开发方案都折算成单一的衡量指标,即阈限费用。尽管该方法声称也考虑社会和生态效益,实际上它只落实到经济成本问题。在房地产开发方案中,效益指标由每一种开发方案中的阈限费用除以住房单元数来求得。其次,阈限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也非常局限,主要只适用于住宅区的开发,而对其城市发展问题只起到间接的参考作用。
3.2生态约束途径
3.2.1承载力
夜上海论坛 承载力(CarryingCapacity,即CC)是用以限制发展的一个最常用概念。CC最早在生态学中用以衡量某一特定地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体数目的潜力[20],现在则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它被定义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限度”[21]。CC意味着我们应该在对环境造成的总的冲击与我们所估计的地球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余地,因为尽管我们知道环境存在着某种顶极的界限,但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会越过这种界限。
夜上海论坛 正象可持续性概念一样,承载力也是非常难以定义的。它必须同时考虑资源、基础设施和生产活动,另外还要考虑社会对生活质量的偏好。在区域环境规划和管理中,CC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22]:①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资源;②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期望,包括物质需求和服务需求;③生产原材料和生活用品分配方式及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④环境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同化能力。
CC概念应用较多的是自然公园游人容量的控制[23、24]。在这些应用中,承载力的定义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社会承载力,涉及到游人对其体验的满意程度;二是自然承载力,它与自然本身的环境和生物过程有关,并与自然地的保护相联系。前者可以根据对公园使用者的抽样调查来确定;而后者则通过某些方法来测定,如简单的专家评定,复杂的模拟、遥感技术和长期的定点观察。只有当CC能真正被定义之后,其在环境与发展中的应用才有意义。然而,定义CC的方法远未成熟,定义CC必须依赖于建立某些限制因素与增长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很难确定的,这正是CC研究很难有成效的主要原因[25]。CC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某一地域的内在的某种数值,环境能承受的冲击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环境管理者对环境维护的目标,所以,有多少观点就可能有多少种承载力的定义。因此,Hardin[26]提出了文化承载力(CulturalCarryingCapacity)的概念。
夜上海论坛 3.2.2顶极环境阈限
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s简称UETs)是上述城市与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阈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延伸,用以讨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发展的种种限制。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强加在发展过程的阈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绝对的、最终的,即顶极阈限。Kozlowski对UETs的定义是“一种压力极限,超过这一极限,特定的生态系统将难以回复到原有的条件和平衡。某种旅游或其它开发活动一旦超越这种极限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坏”[18]。
UETs是开发过程的最终环境边界,它们在为开发过程确定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SolutionSpace)上有关键的意义,每一层次的规划都在这种“答案空间”中寻求开发的途径和方案。这种“答案空间”被认为是对定义“承载力”的一个贡献。规划应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指导甚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可以通过把规划过程分解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来解决:即限制性的和促进性的[19]。在限制性阶段中,优先权应归于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而在促进阶段中,规划应注重在“答案空间”中探索各种开发的可能性方案,而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边界是由规划的限制阶段所决定的。
UETs从环境的4个方面来定义“答案空间”:地域边界、定性边界、定量边界和时间性边界,由此来确定特定开发项目的区位、规模、类型和时间。可以通过分析开发活动形式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结合对主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来确定UETs,这种环境评价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DegreesofUniqueness),即一种环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频度;②变异度(DegreesofTransformation),即环境元素或成分偏离原先自然状态的程度;③耐受度(DegreesofResistance),即忍耐不良冲击的能力和受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④生物学价值(BiologicalSignificance)。
夜上海论坛 UETs方法虽有许多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其中的一个重要局限是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UETs的定义基于对发展形式与其对环境冲击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对环境因素的评价。但这种分析和评价所依赖的信息通常是不易得到的。UETs方法的主要目标是为开发规划定义一个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超过这一空间,自然资源的保护应具有优先权。但当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其它物种的生存同样面临着威胁时,UETs方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当人类生存的“答案空间”与物种生存的“答案空间”重叠并相互排斥时,谁应有优先权呢?这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资源规划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UETs方法最早从旅游开发活动中总结出来。在那种情况下,人类生存不是一个问题,而且,旅游活动带来的生态破坏相对来说较易解决。但在其它情况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用UETs有许多因难。
3.3安全格局途径
在分析以上各种可持续规划途径,比较其利弊的基础上,笔者曾提出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简称SP)概念[27~29]。与城市和经济发展过程的阈限一样,生态过程也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但是这些阈限对整体生态过程和环境来说都不是顶极的或是绝对的。它们是维护与控制生态过程的关键性的量或时空格局,如生物保护中体现在不同安全水平上的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距离等阈限[30~33]。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样,景观中也存在对维持其它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安全格局[1],包括:农业安全格局,它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视觉安全格局,它们由对视知觉有关键影响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使环境的视知觉过程得以维护在某一水平上;文化安全格局,它们由对乡土文化有关键影响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使地方精神与乡土文化过程得以维护,等等。基于安全格局的定义、识别和应用的规划方法称为安全格局途径。安全格局途径认为生态过程和其它过程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冲击的忍受能力是有阈限的,但不承认最终边界的存在。同样,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也是不均匀的,或是阶梯状的。安全格局是各方利益代表为维护各种过程进行辩护和交易的有效战略,它在尽量避免牺牲他人利益的同时,努力使自身利益得到最有效的维护。不论最终的发展与环境规划决策和共识在哪一种安全水平上达成,安全格局途径都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达到高效。同时,安全格局把对应于不同安全水平的阈限值转变为具体的空间维量,成为可操作的城市规划、景观规划、环境及生态规划设计的语言,因此具有可操性。作为一种新的规划方法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安全是有等级层次的和相对的,不同水平上的安全格局可以使生态或其它过程维护在不同的健康和安全水平上。
(2)安全格局可以根据过程的动态和趋势来定义,而过程的动态和趋势是可以通过趋势表面来表达的。所以,根据趋势表面的空间特性可以判别对控制过程具有战略意义的局部、点和空间联系,即安全格局。(3)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或其它过程的层层防线,为规划和决策过程提供辩护依据,为环境和发展提供可操作的空间战略。
4讨论
作为总结,可以作以下几点讨论:
(1)无论是以经济最优或是以生态最适为目标的可持续规划都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规划不可能是绝对的、唯一的,既非经济决定论的,也非环境决定论的。规划是多样化的、可替代的和可选择的,即规划应是可辩护的。(2)环境会对发展强加某种“最终”的或是“绝对”的限制,对此规划必须遵循。但是,这种限制或边界是很难定义的,或是难以接受的,它在规划中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夜上海论坛 (3)在规划所依赖的许多经典概念和模式受到怀疑和摒弃之后,规划方法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探讨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新概念和模式,使可持续规划更为有效。安全格局途径正是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还有赖于广泛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Planning:WithaCaseinSouthChina.DoctoralThesis,Har-vardUniversity,1995
夜上海论坛 2VonNewmannJ,MorgensternO.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1947
3LuceRD,RaiffaH.GamesandDecisions:IntroductionandCriticalSurvey.NewYork:JohnWilley&SonsInc,1957
夜上海论坛 4FoyG.Economicsustainabilityandthepreservationofenvironmentalassets.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0,14(6):771-778
夜上海论坛 5PearceDW.Thegreatenvironmentalvaluesdebate.EnvironmentPlanning,1994,26:1329-1338
6McHargI.DesignWithNature(l992editi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9
夜上海论坛 7McHargI.HumanecologicalplanningatPennsylvania.LandscapePlanning,1981(8):109-120
8LittonRBJr,KieigerM.(AReviewon)Designwithnature.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71,37(1):50-52
9FaludiA.ADecision-centeredViewofEnvironmentalPlanning.PergamonPress,1987
10AlexanderER.ApproachestoPlanning:IntroducingCurrentPlanningTheories,ConceptsandIssues.GordonandBreachSciencePublishers,1986
11DavidoffP.Advocacyandpluralisminplanning.JournaloftheAmericanInstituteofPlanners,1965,31:331-338
12SimonHA.ModelsofMan,SocialandRational.NewYork:Wiley,1957
夜上海论坛 13PearceDW.Anincompatibilityinplanningforasteadystateandplanningformaximumeconomicwelfare.EnvironmentandPlanning,1973,5:267-271
夜上海论坛 14Ciriacy-WantrupSV.ResourceConservation:EconomicsandPolicies.Berkeley,1968
15BishopRC.Endangeredspeciesanduncertainty:theeconomicsofasafeminimumstandard.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8,60:10-18
16PerringsC.Reservedrationalityand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Technologicalchange,timeanduncertain-ty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154-166
夜上海论坛 17UnitedNationsThresholdAnalysisHandbook.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1977
18KozlowskiJ.ThresholdApproachinUrban,Region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St.Lucia,(Queenland,Australia):UniversityofQueenlandPress,1986
19KozlowskiJ,HillG.Towards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Guideforthe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UET)Method.Vermont(USA):Avebery,AsggatePublishingCompany,1993
夜上海论坛 20dumEP.FundamentalsofEcology.Saunders:Philadelphia,PA,1971
夜上海论坛 21IUCN/UNEP/WWF.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Switzerland:Gland,1991
22BishopAB,FullertonHHetal.CarryingCapacityinRegio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74
夜上海论坛 23HeldRB,BricklerSetal.AStudytoDevelop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CarryingCapacityofAreasWithintheNationalParkSystem.DepartmentofRecreationandWatershedResources,ColoradoStateUniversity,1969
24KussFR,MorganJM.Estimatingthephysicalcarryingcapacityofrecreationareas:Acasestudyfortheapplicationof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80,35(2):87-89
25OtolanoL.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cisionMak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84
26HardinG.Culturalcarryingcapacity:Abiologicalapproachtohumanproblem.Bioscience,1986,36:599-606
27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夜上海论坛 28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夜上海论坛 29YUKong-jian.Ecologists,farmers,tourists-GISsupportplanningofRedStonePark,China.In:CragliaM,CouclelisH.GeographicInformationResearch:BridgingtheAtlantics.Tayor&Francis,1997,480-494
30MacArthurRH,WilsonEO.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31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
夜上海论坛 32FrankelOH,SouleME.ConservationandEvolu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夜上海论坛 33FormanRTT.LandMosaics:TheEcologyofLandscapesandReg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InstituteofPlanners,1965,31:331-338
12SimonHA.ModelsofMan,SocialandRational.NewYork:Wiley,1957
13PearceDW.Anincompatibilityinplanningforasteadystateandplanningformaximumeconomicwelfare.EnvironmentandPlanning,1973,5:267-271
14Ciriacy-WantrupSV.ResourceConservation:EconomicsandPolicies.Berkeley,1968
夜上海论坛 15BishopRC.Endangeredspeciesanduncertainty:theeconomicsofasafeminimumstandard.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78,60:10-18
夜上海论坛 16PerringsC.Reservedrationalityandtheprecautionaryprinciple:Technologicalchange,timeanduncertain-ty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1.154-166
17UnitedNationsThresholdAnalysisHandbook.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1977
18KozlowskiJ.ThresholdApproachinUrban,RegionalandEnvironmentalPlanning:TheoryandPractice.St.Lucia,(Queenland,Australia):UniversityofQueenlandPress,1986
夜上海论坛 19KozlowskiJ,HillG.TowardsPlanning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GuidefortheUltimateEnvironmen-talThreshold(UET)Method.Vermont(USA):Avebery,AsggatePublishingCompany,1993
夜上海论坛 20dumEP.FundamentalsofEcology.Saunders:Philadelphia,PA,1971
21IUCN/UNEP/WWF.CaringfortheEarth—AStrategyforSustainableLiving.Switzerland:Gland,1991
夜上海论坛 22BishopAB,FullertonHHetal.CarryingCapacityinRegion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andDevelopment,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74
夜上海论坛 23HeldRB,BricklerSetal.AStudytoDevelopCriteriaforDetermining.TheCarryingCapacityofAreasWithintheNationalParkSystem.DepartmentofRecreationandWatershedResources,ColoradoStateUniversity,1969
夜上海论坛 24KussFR,MorganJM.Estimatingthephysicalcarryingcapacityofrecreationareas:Acasestudyfortheapplicationofuniversalsoillossequation.Journa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1980,35(2):87-89
夜上海论坛 25OtolanoL.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cisionMaking.NewYork:JohnWiley&Sons,1984
26HardinG.Culturalcarryingcapacity:Abiologicalapproachtohumanproblem.Bioscience,1986,36:599-606
27YUKong-jian.EcologicalsecuritypatternsinlandscapeandGISapplication.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s,1995,1(2):1-17
28YUKong-jian.Securitypatternsandsurfacemodelinlandscapeplanning.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1996,36(5):1-17
29YUKong-jian.Ecologists,farmers,tourists-GISsupportplanningofRedStonePark,China.In:CragliaM,CouclelisH.GeographicInformationResearch:BridgingtheAtlantics.Tayor&Francis,1997,480-494
30MacArthurRH,WilsonEO.TheTheoryofIslandBiogeograp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7
31HarrisLD.TheFragmentedForest:IslandBiogeographyTheoryandPreservationofBioticDiversity.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4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城市人也不例外。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图”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前苏联生物学家场诺斯基、美国生物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等学者分别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几个典型事例(生态村、生态农场、生态县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设想,并于1988年初开始生态试点工作,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夜上海论坛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夜上海论坛 何谓生态城市?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二、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将达到61%,21世纪可谓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纪。但另一方面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种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时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资源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第三,中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自危特征……”。为此,我国政府于l994年颁布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发展战略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经常提及的所谓城市“超常规发展”的突进模式,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发展,陷入短期突进,长期停滞的怪圈,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城的路子。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夜上海论坛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四、生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的日照、风场等物理环境关系。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脉连续性。交通运输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重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可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道路绿化。并有效加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
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创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触和使用的亲水空间。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统,即物质还原体系。包括工业废气和废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城市区域噪声达标覆盖率等内容。这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保证系统。有效保护生态建设中的生物资源。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从大国土的广度、大生态的高度、大资源的深度,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致力于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水平上的全方位保护,从而使生物资源各得其所、丰富多样、生机勃勃。
夜上海论坛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城市人也不例外。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图”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前苏联生物学家场诺斯基、美国生物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等学者分别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之后,国际上生态城市的研究蓬勃发展。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在总结我国生态农业几个典型事例(生态村、生态农场、生态县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设想,并于1988年初开始生态试点工作,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
何谓生态城市?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道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城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段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夜上海论坛 二、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约为29%,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城市建设的速度还将加快。从世界范围来看,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到加2050年将达到61%,21世纪可谓是真正的“城市化”世纪。但另一方面受资源、环境、人口等条件限制,人类社会在建设城市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科院第一号国情报告指出:“中国未来必然受到三种基本态势的制约:第一,人口规模规定了中国现时代和未来的消费基础,人口增长规定了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程度,人口素质规定了资源平衡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第二,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在其外延上已接近极限……;第三,中国生态环境的基础具有先天自危特征……”。为此,我国政府于l994年颁布了《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此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在1996年3月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发展战略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应审慎地看待我国目前经常提及的所谓城市“超常规发展”的突进模式,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用“向后代借资源”的方式求取一城一地局部的利益和发展,陷入短期突进,长期停滞的怪圈,而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城的路子。
夜上海论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夜上海论坛 “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有这些,都表达了我们祖先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思想。从最终意义上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是“龙头”。所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规划开始。区域规划要根据发展需要和资源条件,给城市群或城市带中的每一座城市准确定位,确保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无序发展,各行其是,甚至恶性竞争,造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而每座城市自身的规划,尤其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中,应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位置,充分保护好原有的江、河、湖、海和山、园、林、树,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区开发应重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均衡分布,相互衬托,天然一体,避免过度密集,见绿插房。必须尊重人对自然的情感,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界景观,忌讳大挖大填或以人工“美化”代替自然景色,以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汇这种建筑设计原则。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好自然地貌,强调自然景观。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乡土树种、花灌木等丰富资源建设“绿城”
四、生城市的发展策略
土地使用规划应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并应有相应的评估措施。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的日照、风场等物理环境关系。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景观整体性。考察基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文脉连续性。交通运输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做到高效、合理、便捷,控制汽车数量。在制定交通规划的时候,必须将环境与经济要素纳入其综合评估范围,包括对城市与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估以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评估。同时,应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建设,提高工作与办事效率。理配置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保证。城市规划要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进行充分论证,慎密计算,统筹布局交通、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热力、环境、绿化、抗震、防灾等各项基础设施,使城市功能得到正常发挥。重新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立整体性、多层次、立体式城市绿化系统。具体可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和道路绿化。并有效加以实施,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
夜上海论坛 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自然循环与利用,创造有吸引力的易于接触和使用的亲水空间。建立高效的污染排放控制系统,即物质还原体系。包括工业废气和废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城市区域噪声达标覆盖率等内容。这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保证系统。有效保护生态建设中的生物资源。即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法律、道德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从大国土的广度、大生态的高度、大资源的深度,在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同时,致力于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水平上的全方位保护,从而使生物资源各得其所、丰富多样、生机勃勃。
关键词:军校;青年文职教员;职业发展规划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和改革,文职人员队伍越来越壮大。自从2005年军队文职人员制度建立以来,进入教员队伍的青年文职人员越来越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授课和科研任务,是军队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如何扎根绿色军营,规划职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是走上教员岗位的青年教员们亟需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自我定位与分析
夜上海论坛 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需要精准的定位,明确自己能力,分析优势劣势。青年文职教员作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大多数毕业于“211”“985”等知名高校,有着全面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的学术资源,对新知识获取渠道较多;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有着更开阔的科研视角,更前沿的创新眼光。但因为教育背景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对军队工作生活了解的不够深入,对军校学员的特点和学习能力的情况掌握不多;虽大多毕业于名牌院校,但教师专业的并不占多数,对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把握;初入军营,初涉工作岗位,教学科研能力亟待提高;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契合度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要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岗位需求,全面客观深刻的分析自我,突出优势和特长,找出能力和知识盲点。
二、未来发展规划
对自身的优缺有深刻的剖析,对自我的定位有清晰的了解,对未来的发展有充足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将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自己水平的提升与士官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着眼未来全局,突出重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合理的经营自己的长处,提升自己的短处;同时细化近期可控目标,比如一年、三年、五年的工作规划,短期可控目标是职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必须要做细做实,并且有科学合理的配套实行方案。
三、落实行动与措施
“一分规划,九分执行”职业规划和发展蓝图有了,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关键看怎么做。
夜上海论坛 (一) 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
夜上海论坛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的能力素质是目标的实现的首要因素。职业道德方面,要树立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职业荣誉感,从心里上热爱教师行业,热爱绿色军营,用自己立足三尺v台的无私教诲为国防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知识水平方面,要不断的学习所教授的知识,教员对所教授的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教学的基本,只有教员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才能将其更好的传达给学员,学员才能更好的吸收,同时要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将书本与应用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可以攻读更高层次学历的学位,科学系统的学习,不断的丰富知识体系,更新知识储备。
(二) 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夜上海论坛 教学能力上要合理的更新教学理念,适时的变革教学方法,不断的丰富教学实践能力,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上,发挥年轻教员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优势,多学习教学软件、辅助设备拓宽教学方式,插入图片、影像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容量,加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在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教学,使学员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水平的提升在提升教员自身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还为教学提供了动力,夯实了基础,青年教员要多参与各种科技项目,多关注各种科技动态,联系自身科学研究,不断攀登科研的新高峰,同时应将科研的最新成果充实到课堂,不断更新课堂内容,提升学员的实践能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多深入一线部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有机的将装备和课堂科研结合起来。
(三)教学团体帮助
夜上海论坛 青年教员初入岗位,对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缺乏一定的把握,需要教学团体内部的指导,帮助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要深入课堂了解教员授课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针对青年教员的能力和特点,制定可行的培养措施,发挥教学小组的作用,对年轻教员的课程和课堂教学设计把关,了解设计思路、教学目的,在课堂组织,方法手段,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上提出可行的意见;而且安排教研室经验丰富而乐于指导合作的前辈教员,随堂指导,并做出课堂讲评,形成纸质材料,为年轻教员反思课程提供依据,真正发挥教研室的教传帮带作用。
夜上海论坛 四、结束语
夜上海论坛 青年文职教员在立足本职岗位,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中,始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书为荣,以育人为乐,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素质,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学习优秀教学前辈的经验和教导,循序渐进,不断成长,完成职业规划,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孙德军,王春迎.军校青年教员课堂教学质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
提要:当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读者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开辟新渠道、开发新领域、获取新资源。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读者工作
夜上海论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水平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水平的标志。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在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将发生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图书馆的诸多方面,如馆藏发展,文献加工,建库及联合编目,对网络的用户服务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传统的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其使命、宗旨,重新规划图书馆发展的蓝图。
夜上海论坛 一、当前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缺失
夜上海论坛 首先,有的图书馆忽视了用户需求理念的变化和需求载体的变化。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信息服务与利用的新理念。信息需求的方式、途径和选择信息价值的大小是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程度和意愿来衡量的。信息价值越大,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就越迫切。信息需求行为就越快、越频繁。相反,若信息价值不大,即对用户而言可有可无,则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就不强烈,也就不会多方式、多途径快速获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得信息载体类型更加多样化,从文字型转向声像型、机读型,特别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渐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最佳选择。这种按照自己需求和意愿来获取信息的理念与传统的纸质文献的服务模式是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一场思想变革。网络环境下,经济、技术的高度发展运用,使得原来主要以纸质文献为主要来源获取信息的状况大为改变。而许多工作人员忽视了这一点,还死抱着藏书不放,从而失去了大批读者。
其次,在信息服务中忽视了用户需求方式和需求内容的变化。目前,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主要有Internet和数据库两种方式。大多数用户都喜欢和愿意选择Internet方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户可以极其方便地从庞大的信息群中获取所需信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呈现出了微观化、多样化、实用化和高效化等变化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信息海量增加,各种信息之间的知识内容互相交叉,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大量涌现,使得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的内容不仅仅是概括性、叙述性的信息情报。还需要大量详尽的、专指性较强的情报信息。因此呈现出微观化趋势;网络环境下由于用户类型的复杂多样化,不同的用户还希望得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因此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性.许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还处于一成不变的状态下,只拘泥于传统的购买、使用数据库上,这实在值得我们担忧!
第三,信息服务的方向性和宗旨性不明确。在网络时代,衡量图书馆地位的高低与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信息服务手段是否自动化、信息服务形式是否多样化、信息服务效率是否高效化、信息服务资源是否网络化、信息服务对象是否全球化和信息服务人员素质是否高层次化。
这就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图书馆应该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序为具有自身特色,适应读者需求的书目、文摘、全文数据库,并提供网上服务,满足用户对书目信息检索和原始文献索取的需求。数据库建设是信息服务的基础,是现代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但是在“重藏轻用”采访观的作用下,一些极具收藏价值,但利用率低的图书占用了大量的购书经费,致使大众需要的图书无钱购买或购人的很少。有因考虑图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忽略了它的实用性、因注重馆藏数量而将应剔旧的不剔旧,过分在乎一馆独立而漠视馆际协作,新书到馆时效性不强,图书分编速度太慢,图书分编加工的质量不高,此类漠视读者服务的情况,不一而足。
夜上海论坛 二、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改进方法
夜上海论坛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和人们的工作节奏,诸如知识老化加速、技术成果应用周期缩短、新产品更新换代频繁等,均要求必须有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作保证。因此只有那些内容传递迅速,需求及时的高效化信息,方能在信息用户的需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图书馆如果仅仅开辟专室连接网络终端,让用户自由选用,这种服务方式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为用户提供以下服务:一是为读者编制导航系统,把常用数据库的地址或者相关资源先汇集起来,帮助用户在尽可能“广”的空间和尽可能“短”的时间范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开展参考咨询电子化服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不应只局限于在口头与书面的服务方式上,而应增加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新的参考咨询服务方式。三是依托已建立的一些国内外网上协作关系,提供用户自身无法获取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数据库查询服务。四是为用户提供各种帮助信息,如在本馆主页上设置帮信息,指导网络用户更加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到检索室的读者提供现场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途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种类。五是提供网上科技查询等项目,为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科研立项提供参考,并且主动参与到科研课题中去。根据课题的需要,定期把某一领域的资料下栽,做到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使专业人员可以不断获得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资料,直到课题结束为止。
其次,加强虚拟馆藏和实际馆藏的整序利用。针对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繁杂无序、机构网址飞速增长、检索方法互不相同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的深度整序和综合处理,在主页上用链接的方式建立信息导航系统,将网上随机无序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分类有序、高速配送的增值信息。帮助用户在其引导下到特定的网址快速准确地检索有效信息,从而优化检索查询质量,避免盲目网上漫游。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在其馆藏和服务内容形式上必须作出重新调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该是以“用”为主非以“藏”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为书找人”而非“为人找书”,各个部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有“质量第一”的观念,真正做到全面质量管理。并且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达标标准,要求馆员按照标准规范本职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
第三,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提高信息素质,具备不断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图书馆这一行业是一个包含着大量知识资源和智力潜能的行业,知识信息的迅速膨胀决定了知识的更新换代加快,即使是一些图书馆的老专家,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也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图书馆又是一个多学科的信息源.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正确处理各种信息,必须具备良好的采集信息资源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具备完备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树立“信息观”、“网络观”,培养强烈的信息意识,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的认识。其次,进行信息管理与利用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懂得网络资源的分布及获取方法.以及网络检索工具和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其优缺点,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总之,就是要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技能老化的现状。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广博与精细的关系。同时,还要把自身学到的新知识、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信息资料采集和管理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新本领认识,完善对新技术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第四,建立“服务链型”图书馆,加强馆际合作改变过去单纯就服务抓服务的做法,把信息的开发、信息的营销、信息售后服务,柜台服务,读者满意服务质量的监测全过程纳入闭环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各环节衔接的问题,使之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和持续改进的动态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形成抓过程质量和抓读者持续满意服务相统一的管理模式。重新对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管理过程进行梳理,打破信息开发、信息营销等部门之间的壁垒,疏通服务提供过程的通道,确定服务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通过内部审核、过程能力自查,管理评审,对不合格服务项目的分析、持续改进等监视、测量和分析活动,使服务过程和芰撑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和不断改进。通过变革,可以使图书馆从“窗口”暇务向全员全过程的“服务链型”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发展图书馆事业,便成为每个图书馆人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说,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的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是国家维持的设施和公益事业,覆盖面广,具有性和开放性,其服务对象是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公众,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对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开放。显然,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需走出新的路子,更好的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l冯新兰.21世纪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7期
夜上海论坛 2张敏勤.影响图书馆OPAC系统质量的因素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04年2期
3赵宇.论calis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3年10期
引言
中国城市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座城市的活力、魅力,在于其所处区域的特色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内涵。城市历史文化彰显着城市气质灵魂。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素来交互共生,城市发展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区域性与地方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等多重属性。[1]在中国本土不同地域的城市展现出了两种互为观照的城市规划文化模式: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影响下的城市文化与西方古典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经过多个城市对标遴选,笔者对西安千年城市规划文化与大连百年城市规划文化展开论述,尝试探究中国传统与中西合璧两种文化语境下规划的城市结构形态与文化内涵。
夜上海论坛 一、两种城市规划文化范式
中国古典都城规划形制与西方古典主义城市模式是城市规划文化的两种典型范式。
夜上海论坛 《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周礼的营城制度与管子的营城思想是中国传统城建文化的精粹样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营城形制,前者注重人文秩序而多用于方正的王城、都城的规划建设(图1),后者强调因地制宜而适用于地形变化丰富的一般城市。
夜上海论坛 巴洛克(Baroque)城市设计是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变的产物,发端于意大利罗马教堂轴线大道,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设计堪称经典之作。巴洛克城市文化主张运用主从关系、对称轴线的设计手法,极力强调运动与变化,表征为放射状道路系统的城市形态(图2)。典型代表城市:法国巴黎市中心城市设计、美国华盛顿的郎方规划方案、中国大连老城区中心等。巴洛克城市强调开放与清晰,彰显权力与秩序,支持道路与交通;巴黎是巴洛克城市设计的典范,城市中重要的主体象征是大道,马车与大车的轮式车辆交通对城市规划遵循线性发展的特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巴洛克城市规划的特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单元,把用地划分成为几何图形,道路按直线型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要满足轮式车辆交通和运输,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城市生活美学。[3]
夜上海论坛 二、西安千年城市规划文化
西安,古称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曾连续几度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城”,拥有着3 100年城市建设历史与1 100多年的都城文化史。周秦汉唐是西安城市划文化的主要历史发展轴线。
(一)西周时期
夜上海论坛 西安作为首都始于西周时期的沣河两岸的沣镐二京。周礼营城制度为城市规划实践的理论总结。井田营城形制,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西周王城中选择的交通轴线,是为了分割与联系不同功能区,道路网采用交通集散的方式有秩序地组织城市交通。周王城道路是历史上最早形成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流思想与功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道路系统中,专供帝王使用的一条经涂和一条纬涂构成了城市的十字形中轴线,以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4]
(二)秦汉时期
秦咸阳城建于现西安北郊的泾渭双河两岸。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文化标识表征为“象天法地”的整体观念与普遍联系,秦咸阳与汉长安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诠释。具有居中求正、天地对应的空间秩序结构,五宫四象、天极地中的都城规划布局。[5]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秦都咸阳的规划建设文化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都城营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历史地理的考古研究成果揭示出秦咸阳的发展由渭北向渭南延拓,主要遗址包括渭北的咸阳宫、甘泉宫、望夷阡陌,渭南的宗庙社稷、上林苑、阿房宫、骊山帝陵等,形成“渭水灌都”的总体布局。[7]
(三)隋唐时期
夜上海论坛 唐长安城(原隋大兴城)是唐朝京城,城内一共108个街坊,王公大臣、文人雅士对不同坊里按文化特征进行命名(图3)。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形态方正不阿。皇城居中坐北朝南,朱雀门至明德门之间的朱雀大街是帝王的驰道御道、官方的通衢大道。大唐东、西两市分别居于宫城内、皇城外的两侧。大明宫是大唐皇帝的宫殿,位于城北的龙首原上。唐长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城市面积约84km?,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
(四)近现展
夜上海论坛 现在西安的古城墙是明城墙,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筑的,之后基本城市范围都是以明城墙为主体的封建城市;近代西安的首轮总体规划为之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城市从本土化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西安城传承着周、秦、汉城市精神,延续隋唐的城市肌理,延用明清的城市结构,布置现代的城市功能,规划思路一脉相承、古今结合、和谐有序。城市发展强调尊重历史文化、结合现状地形和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和路网系统,使得西安的古城格局得以延续,城墙、护城河及古建等众多遗址得以保护。古都西安、特色城市、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经纬龙骨、汉唐精神、八水绕城、天人合一,对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格调进行了高度概括。
夜上海论坛 (五)长安城文化释义
夜上海论坛 长安乃都城,即王之城。“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为天地人,一竖乃参通天地人者,是谓君谓王。上古造字,玉王同体。王佩玉,玉不光是王身上一点缀装饰品,更是王者、王城应持有的内在品质和高贵气质。玉有五德:润泽以温是谓仁,廉而不刿是谓义,垂而坠不飞扬是谓礼,缜密坚实是谓智,质地明晰是谓信。五德即五义:仁、义、礼、智、信。五义为《易经》之道理,对应《黄帝内经》之医理――人体五脏:肝、心、肺、肾、脾。五脏对应五行:木、火、金、水、土。五行对应五方东、南、西、北、中。五方对应五季:春、夏、秋、冬、长夏。五季对应无色:青、赤、白、黑、黄。五色对应五味,五味对应五谷,五谷对应五虫……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均源自天子在王城及其国家对天地、自然、城市、人生的感悟。人与城市一样,其生命的轨迹都遵循着春(生发)、夏(生长)、秋(收敛)、冬(收藏)的机理,一直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在不断地运化着。对于西安来说,在空间维度上,划分为五区之象与上述各五种属性皆有一定的内在机制的关联;在时间维度上,西安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之相与五季交替、五方变化都有相关的联系。《易经》之道,《黄帝内经》之医,同理同源。“天人长安”强调中国王者之城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
长安是中国西安的名片,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直都是。西安以“唐文化”为切入点,开始启动“唐皇城复兴计划”。“复”:即忠于历史;“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华夏文明精神。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坚守,一种本性的回归。“唐皇城”是世人的一个全新的愿景,一个动态的蓝图,是“长安梦”。源自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西安开始寻回并追赶曾一度失落而又被寄以厚望的自己――“华夏古都,天人长安”。最可贵的就是自己从未改变,城市生命之美贵在历史文化可持续。西安以“唐”作为时间坐标,以“长安”作为空间坐标,力求复兴自周以来,直至明清,以贯穿于近现代的城市历史的完整轴线来保护城市结构,延续城市肌理,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焕发并展现古城魅力。西安的城市特色未来主要在空间布局、历史保护、文化建设、建筑风格、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打造,表现为“九宫格局、传承文脉”,“保护发展、有机结合”,“城市精神、文化复兴”,“唐风汉韵、和谐共生”,“山水城市、天人合一”,“板块经济、发展引擎”六大城市特色。西安的城市特色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西安最巨大、最现实、最理想的城市资源,其可以推动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创新,进而实现城市复兴。
三、大连百年城市规划文化
大连是中国北方海岸的明珠港城,在近代殖民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知名魅力之城。大连近现代100余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历程可分为帝俄占领时期的建设、日本占领时期的建设、新中国建设时期、新世纪转型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8]
(一)帝俄占领时期的建设
1898年,大连依港建市。帝俄侵占东北、登陆旅大后,旅顺为军事要塞,在大连湾的青泥洼沿海岸开辟新港。经选址、定址以及下令建设,同年9月沙俄政府通过了萨哈罗夫和盖尔贝茨编制的大连港和大连城市规划方案,期间聘请德国两位建筑师引用了德国郊区的规划模式。[9]俄政府计划在此建设一座新的大型港口城市,为各国工商业创建新的活动中心。1901年,达里尼(即大连)特别行政区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图成型。规划对城市定位为港口、商贸城市,用地规模约为6.5平方公里,是当时远东颇具规模的殖民城市。规划中严格采用功能分区的规划概念,将城市划分为3个功能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区。三大分区通过莫斯科大街(人民路与中山路东段)贯穿(图4),大连老城中心发端于此。
1903年,莫斯科大街及围绕中山广场的干道已基本成形。当时俄国人想把大连规划建设为联结欧亚大陆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所以城市规划的重点放在城市结构布局和交通运输上,采用盛行欧洲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手法,放射线的大街、林荫大道以及圆形广场为其显著表征。港口与城市的联系首先发生在港湾广场,港湾广场是交通广场。火车站与城市的联系首先发生在欧洲广场(青泥洼桥胜利广场),这里为当时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尼古拉耶夫广场(今中山广场),也是城市核心的交通广场。莫斯科大街(东段为中山广场至港湾广场的人民路,西段为中山广场至青泥洼桥的人民路东段)是城市交通干道,从东侧的港湾广场经过中山广场、友好广场,连接西侧欧洲广场。作为标志性大道的莫斯科大街贯穿城市东西,把城市交通枢纽(大连港、大连火车站)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港湾广场、中山广场、欧洲广场)通过直线干道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商港城市的经济繁荣与高效运转打下基础,同时创造了大连特有的城市景观。
(二)日本占领时期的建设
1905年将“达里尼”改称为大连。日本军政当局一方面积极维修既有市政设施,一方面沿袭俄国的城市规划方案,对急需的设施进行了建设。地区划分略有改动,将市区分为军用区、日本人住区、中国人住区三部分。1909年大连的市区规划中,现人民路、中山路以北地区的道路大体形态已经形成,所以未作变印9愠 ⒅毕叩缆繁A簦规划将中山广场作为景观标志,以加强其作为城市公共中心的地位。1919年,城市规划引入用途地域制(即功能分区理念)。规划的功能分区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混合用地。东部的老城区未作变动,西部的新城区采用方格网作为道路网规划的基本形式,以适应机动车交通不断增长的新形势。
在原基础之上,中山路与人民路从中山区的港湾桥延长到了沙河口区的太原街,串联起了今日的中山广场、友好广场、希望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图5)。大道两侧用地功能从东到西分别为海陆交通枢纽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以及居住用地。
(三)新中国建设时期
大连城市是伴随港口和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1958年规划确定大连为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布局、用地指标和功能分区等要素得到基本确定,当时全市干道系统已基本形成。1985年的总体规划是大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城市布局、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工业区北移,居住区向西南方转移,文教区在城市西部,商业、贸易中心在城市东部形成。道路按功能划分为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先后规划、优化了7条城市干道,改道、拓宽了8条城市干道,逐步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改善了交通安全状况,提高了道路能力。1984年国家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承担着东北经济区的窗口作用,这要求总体规划应尽快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城市中心区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三个区以及甘井子区的城区部分。规划中要求控制中心城市规模,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把大连建设成为吸引力与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这次规划明确了大连城市的结构模式(图6),规划要求在中山广场周围建设金融、证券交易、信息、展览、保险等机构,形成金融活动中心。
(四)新世纪转型发展
夜上海论坛 进入21世纪,“浪漫之都”便成为魅力大连的代名词。不仅是因为大连老城中心延续法国古典主义肌理形态,更是因为大连结合放射状道路系统设置林荫道、广场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同时结合特有的道路结构组织新时期先进的绿色交通体系,积极倡导生态低碳城市与绿色交通出行。为了提高街道的通行能力,中山路与人民路将成为该中心区服务的城市干道,连接多个城市广场。为了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调整现有的公共交通结构,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人民路与中山路从东向西来沟通各个核心功能区的联系。绿地广场、林荫大道是“浪漫之都・魅力大连”城市文化的特征性要素。
四、结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经过时间打磨而形成的生活空间会聚体。[10]西安是由中国古典城市规划文化一脉相承的城市,大连是受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文化深刻影响的城市。
井田制方格网与巴洛克放射状是两座城市规划文化的现状表征,两者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功能遵循着各自的规划设计特性。西安的城市结构体现着周礼井田营城制,棋盘路网表达了方正通达的中国城市美学文化特征;大连的城市结构是典型的西方巴洛克式风格,以放射性秩序美的形式体现。西安是由中华古典城市营建文化打磨出的中国古都,井田制方格网的城市结构形态是西安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连是受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影响的中国海港城,巴洛克式放射状路网是大连城市结构形态特有的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韩帅.城市标志性大道的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张冠增.西方城市建O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6.
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徐斌.秦咸阳――汉长安象天法地规划思想与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
徐斌,武廷海,王学荣.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思想初探[J].城市规划,2016(12):65-72.
夜上海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考古学(秦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夜上海论坛 韩帅,蔡军,王凯.论城市标志性大道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发展关系――以大连市为例[C].//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759-772.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探究
一、前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夜上海论坛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夜上海论坛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夜上海论坛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夜上海论坛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夜上海论坛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女性馆员,职业特色,职业发展
女性馆员是图书馆管理的主力军,在整个图书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女性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女性馆员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掌握其职业行为规律[1],为有针对性地对女性馆员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养,提高业务素质,帮助她们拟定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事业心和成就感,实现图书馆管理目标提供依据。这不仅是图书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值得从事图书馆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认真思考。
1 女性馆员的职业优点
1.1 相对男性馆员来说,女性馆员更甘愿于图书馆工作
夜上海论坛 图书馆女性馆员主要分布在服务读者岗位上,承担阅览室管理、外借出纳台、对外咨询及导读等服务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特点是细致、琐碎、单调、重复,且无名无利。因此,许多男性对此类工作不感兴趣,大都由具有为读者铺路搭桥奉献精神的女性同志来担当此任。因为女性馆员以事业为导向的企图心不强,更偏重于当下的或实际的利益获得,大部分女性馆员在其一生中大都身兼家庭和工作等多重角色,更容易满足于安逸的工作,满足于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当好贤妻良母,恰恰作为文化阵地的图书馆更容易成为女性工作的首选。尽管图书馆工作大多是默默无闻、无名无利、繁重琐碎,但由于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性质相对稳定,旱涝保收,劳动强度不大,作息时间固定,阅览室工作较为灵活的倒休制度能够给她们带来照顾家庭的便利,另外,图书馆安静优雅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轻松的工作压力,也能减轻她们除照顾家庭之外的负担。这些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工作是一种更适合女性的工作,正因如此,女性比较喜欢在图书馆工作小论文。她们大多认为服务读者的图书馆工作很适合自己,大多数女性馆员更加安于图书馆工作也在情理之中,在工作中,她们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能很好地贯彻领导意图,不图虚名,乐于奉献,安心图书馆工作,有甘做“蜡烛”和“人梯”的精神[6]职业规划论文,而且,不轻易跳槽,不追名逐利,这对保持图书馆工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夜上海论坛 1.2 相对男性馆员来说,女性馆员更适宜于图书馆一线服务工作
夜上海论坛 女性馆员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饱满的精神,与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更容易给读者留下美好印象,更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愿意接近和寻求服务的心理需求,从心理学上讲,“首次印象效应”和“魅力效应”[5],十分有助于顺利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女性馆员普遍性格温和、宽容,语言中枢较为发达,表述能力强、声音柔和,有亲和力,善于倾听、善于体谅别人,谈吐文雅得体、用语准确礼貌,在读者咨询、外借出纳台、阅览室管理及导读工作中,女性馆员更容易做到主动热情、周到地服务和接待读者,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的阅读氛围。女性馆员特有的耐心、细致、和蔼,在处理图书借还、储存输入、文献代查、编制书目导读及文摘提要、为读者排忧解难等单调、重复、琐碎的工作时更能保持低差错率,这也是男性馆员无法替代的,总之由于生理性别,女性馆员相对男性馆员更能静得下、坐得住,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更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于图书馆一线读者服务工作,更容易做到默默奉献,甘为人梯。
夜上海论坛 2 女性馆员的职业劣势
2.1相对男性馆员来说,女性馆员岗位更趋低层次化
女性馆员虽然在图书馆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女性特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女性馆员多数为人妻、为人母,她们往往受家务、身体的缠绕,这确实给女性馆员的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她们的潜能未被充分挖掘出来,还不能完全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女性馆员中虽然也有诸多佼佼者,在自己的岗位做出骄人的成绩,是图书馆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总体来看,在领导职务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往往处于非主导地位[2]。在学历水平、职称结构、知识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地位、现代意识、职业规划、事业心等方面也普遍不如男性馆员。她们大多充斥在图书馆工作的一线岗位:流通服务和阅览服务等体力型岗位,很少涉足网络信息中心、文献外购与分编监察总校、参考咨询、学科对口服务等脑力型业务工作,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馆员是作为家属被照顾安排进图书馆的。换个角度来说,虽然女性馆员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正宗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比较少,多数是半路出家,改专业的或通过电大、夜大、函授为主的成人教育方式获得学历。总体来讲,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缺乏.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她们还要承担着生育、哺乳、家务、生活等重担,都可能会分散她们对工作的注意力,严重影响了她们接受教育、培训、提拔等机会,从而导致其对图书馆事业追求的弱化,在事业上不想或者没有精力更上一层楼,安于现状,对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或者从事科研、撰写论文等工作来说,也就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只能甘愿对文献资料进行借借还还等简单处理与粗加工工作,最终造成大部分女性馆员处在普通馆员或科级干部的位置,并多集中在阅览流通等一线服务岗位,在职务及高级职称上明显落后于男性馆员,在男女任职及高级职称比例上容易出现明显失衡现象以及具体专业岗位的普遍低层次化,也就不足为奇。
夜上海论坛 2.2相对男性馆员来说,女性馆员发展意识更欠持续性
夜上海论坛 由于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价值观等性别意识的影响和由此发生的社会行为,以及女性心理生理特点,女性馆员对不平等的性别意识往往表现出屈从心理,较易满足既有的工作成绩,事业进取心不强,成就期望值低,自信心不强,惰性思想严重,甚至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感和紧迫感,最终,社会成员角色被轻易地挤向家庭,这些都大大抑制了女性馆员自强、自立和奋发向上的精神[3],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馆员的进取心和竞争力。一旦形成这种社会角色心理意识,并且自主或不自主地将其带到工作中,必将造成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6],使得女性馆员身上的巨大潜能和才智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制约了其自身以及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即使有部分女性馆员具有较高的语言才能和学业成就,但是由于缺乏持续的发展意识和成功动机,往往结婚后也愈趋平常,为了丈夫的事业职业规划论文,为了孩子的学业,她们会考虑放弃原有自己的专业,甘愿放弃各种发展机会和机遇,甘愿退居二线做贤内助。有些女性馆员成功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就再无追求,不再提升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不能在事业的追求上保证充足持续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工作和学习基本上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的状态,不能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跟不上时代节奏[4],造成她们在业务及科研能力方面与男性馆员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伴随年龄增长,受女性特有的生理疾病困扰,女性馆员的工作精力颇受影响,难以很好地完成工作,职业成就也就越来越落后于男性,因此也很难达到像男性馆员一样取得事业的高峰。
3 女性馆员职业规划与发展
3.1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图书馆女性馆员需要认真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 既要摆脱传统陈旧观念束缚,又要认真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勇敢地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克服畏俱心理、自卑心理和依附心理,增强创新意识,积极把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正视自身的差距,重塑自我,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承受力和平衡力,注意发挥自身优势,要爱岗敬业,要增强自信心,要抓住机会勇于表现和施展才干,对文献信息资料要爱护并尽力开发利用,对读者要满腔热忱,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培养具有认真细致、踏实肯于的工作态度和善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意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修养;培养乐于助人、甘为人梯的品德风格和待人接物和蔼可亲的良好形象,努力做到爱事业、爱读者,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塑造一个积极向上、不断奋斗,敢于接受挑战的时代新女性形象,使图书馆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和提高。
3.2科学定位,确立适宜的发展目标
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知识爆炸性增长和科学技术进步,女性馆员不能再满足于机械性地按部就班完成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进修、深造以及培训等各种途径和渠道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更新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和学识水平。
夜上海论坛 首先,在强化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要向一专多能的多元化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变;掌握好外语和计算机知识,注重公关、协调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夜上海论坛 其次,要学会运用计算机进行编目、标引、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等常规性操作;还要学会建立数据库,管理馆内图书资源,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检索软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筛选、分析和整理,并准确、快速地传递给使用者。
夜上海论坛 再次,要提高对信息资源的捕捉、选择、获取和分析研究等深度开发与利用能力,能够为专业人员提供和传递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料,为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当个好助手小论文。
最后,要能够解答各学科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常规的知识性咨询,能够提供信息查新、文献汇总、归类和综述等高层次的服务,提高信息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晋升职称对女性馆员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馆员写作能力、水平、学识的一种认可,加之职称和工资挂钩,因此女性馆员,特别是有一部分在学术上或工作思路上有独到的想法和见解的中青年女性馆员.更加有必要关心自己的职称晋升,平时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畅谈工作学习体会,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学术论文,为图书馆献计献策,厚积博发,尽早准备较高一级的职称申报;对一部分有能力、有水平.思想业务素质高、科研上有突出表现的女性馆员更应努力争取加入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夜上海论坛 3.3科学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关系
女性馆员不仅承担来自工作的社会责任,还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主角。在日常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一旦带到工作中,就会造成同事之间不和睦,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氛围不和谐,服务质量下降职业规划论文,必然加大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女性馆员必须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努力培养女性的自立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保持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培养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要努力培养和男性一样开阔的气度和长远的眼光。要系统思考,统观全局,就要先把“小我”放到一边,“大我”摆在首位,不再为个人得失计较,以公正的眼光看人待事,自然心思澄明,思路开阔,在工作中努力克服困难,使工作环境日臻完美,使工作水平能够大幅度提高,同时女性馆员要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激发自身潜能和自我发展意识,在正确认识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基础上,淡化家庭角色意识,强化社会角色意识与竞争意识,大力倡导男女两性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的风尚,在维护家庭稳定,儿女教育没有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带着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与事业中去,积极塑造新时代新女性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建功成才的崭新形象。
4 结语
知识爆炸式增长的21世纪,女性馆员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图书馆本身就是知识的海洋,为女性馆员的自我学习与提高提供了优越条件,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女性馆员一定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与特长,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做出正确的定位,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潜在功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保证图书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俊英.女性馆员特点及素质培养[J].晋图学刊,2004(03).
夜上海论坛 2.赵晓.浅析影响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自身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3) .
夜上海论坛 3.周肖云.论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刻板印象及其角色的重新定位[J].宿州学院学报,2007(04).
4.刘莉莎,黄立冬.图书馆女性馆员职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01).
夜上海论坛 5.李侠.浅谈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特点及素质提高[J]. 安康学院学报, 2008(06).
夜上海论坛 6.张丹玫.女性馆员的性別意识与读者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04).
关键词: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措施
中国开始从“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它的目标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的重点和创意产业是其鲜明的产业特色,在全国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夜上海论坛 1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状态
(1)在中国各大城市,以增加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政策的倾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资金和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文化创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由于文化创意项目投资回收期长,是难以估量的价值投资风险,融资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跨越困难。为此,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加大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偏好和财政支持。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活动的实施细则”,文化部也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得到政策支持。除了国家部委的政策出台,当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并介绍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工作23意见设立的企业集团的文化条件已经放宽,并扩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资金来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出台了多项密集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涵盖多个维度。
夜上海论坛 (2)文化创意产业在主要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利润的快速增长的绝对值。国内主要城市,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员工数量逐年增多,整个创意文化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2012年产业规模,去年达到198.99亿美元,近两百亿元,占北京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已经达到了12.2%,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县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810.8亿元,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前三季度已经完成了197亿,同比增长36.1%。 2012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全市每年文化创意产业为115十亿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9%。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游戏,文化软件,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等为核心的数字内容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平均增长率近30%。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存在问题
夜上海论坛 在规划上缺乏一个全面的整体协调和布局。目前,部分城市往往是支离破碎,各县市区政府单独对很多事情负责,单位更唱独角戏。虽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突破,重点加强和扩大城市范围和改变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不是一个县或区的事情,不是一个行业的事情,但不是唯一政府或私营部门,这需要各方携手合作,共同规划和建设。政府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创意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跟踪国际最新潮流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促进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3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夜上海论坛 (1)大力发展文化经纪和管理人才,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在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形成,不仅需要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创意策划人,你还需要创造性的工作要善于“产业化”和“市场化”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所谓的“新媒体人”类(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出版,文化公司经理等),他们是熟悉的艺术,但也是一个强大的商业运作能力,而不是只有直接的艺术市场,还能促进创意渗透到传统产业等方面,因而艺术家的创作成就,为创业企业资源,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像美国的米老鼠,有日用品,服装,玩具,文具及其他行业渗透,形成超过一亿美元的产业。同样,英国辣妹,流氓兔韩国,日本的凯蒂猫,也正在开发一个庞大的产业。我们的创意成就的大多数未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原因是:一个失败的聚集创意力量不断发展的“故事”,这种特定的“文化资本的积累。”二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创造性的成就和接触文化和行业文化经纪人。因此,加快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2)加大集群规模。有些城市的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它的穿透力和辐射是不是很大。大多数从业者是艺术家,知识分子,设计师,工艺师,并有多种才华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有创意的独立,自由活动,工作的灵活性和广度领域。但也因为文化艺术创作和商业活动的一般都是独立的个体活动,有时不得不满足之前和之后的过程或一组协作,不像一般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工作的规范有序,具有休闲和松散的特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初创企业,他们往往与探索,实验,目标是不明确的情况,很多从业者没有雄厚的资本。因此,需要加强园区建设,将吸引有创意的人去公园在过去,这样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促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样化的,不仅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但具有国际化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3)建立各自品牌,重点发展创意产业本地化。现有产业的创意产业基地格式分析可以发现,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产业,完善机制,从创意策划,可行性研究到生产成品,生产,然后广告,市场营销等,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市场运作程序,因此,比较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合作,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的优势,往往能够控制方向和合作的过程中,这样的合作,实际上仍然是增加或扩大其市场份额,消费文化产品的全球行动。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相对缺乏,加上缺乏文化经验在工业生产和其他客观和主观因素,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普遍不高,这是很难有效地吸引生产商。在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地化保护,以避免从国外的大公司,领导和控制的情况。
(4)促进主流文化,亚洲文化的发展。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倡导主流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在亚洲文化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有宽容的态度,并促进其发展。所谓的亚洲文化是在尊重文化的主导,是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往往追求艺术的前卫风格,而文化创意产业通常与亚洲的文化,这是LOFT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城市的最有灵性的地方。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允许它的存在,引导其发展,以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气氛,激发创造力。
夜上海论坛 (5)一些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创意产业基地,特别是那些与旧厂房和仓库的基础上的老地方。大多数城市的改造旧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新的渠道,非选择性的目标块实施的业务性质,在市场的整体发展,经济和数字,以显著提升缺乏的表现文化追求。商业,市场开发容易实现,与人文,传统仍然很难找到,但它被收购。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大的历史建筑或房屋应该去保护,建筑等行业,是不值得保留。因此,建立在创意产业的老工业基地,是有可能成为市区重建和商业剥削的受害者。
夜上海论坛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扩散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居民身份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和带动作用产业结构,一旦跨国公司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劳动力的国际分工地位,将形成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因此,保护文化和创意产业的本地化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俊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考(一).2007.
[2] 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 城市规划学刊,2006(2).
夜上海论坛 [3]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城镇用地内部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
近年来,小城镇建设进入迅速扩展期,县以下的城镇建设大部分是外延扩大,占用土地多为优质耕地。不少小城镇建筑布局混乱,道路建设不规范。工业用地、居住用地交叉布置;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内边角空地随处可见,严重阻碍城镇功能的发挥。旧城区已经成为小城镇土地低效利用的主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旧城区面积一般占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0-40%。镇区建设还停留在二维平面开发利用水平上,造成镇区框架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商业用房、住宅用房仍延用农村旧习,自建小平房或独家二层小楼房。不仅主体建筑用地多,而且配套设施占地面积也大。另外,旧城区大都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一些房屋破旧不堪,街巷窄弯纵横交错,加之人口集聚、私搭乱建等相当的普遍,给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带来十分的不便。
(二)新区建设贪大求洋,土地利用结构失衡。
小城镇区位条件一般,竞争力不强。为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当地的政府在畸形发展观和政绩观的主导下,绝大部分都采取了拼资源的发展方式,追逐和热衷于扩土扩疆的新城区、开发区等建设,热衷于搞大片房地产开发。在新区建设中,为追求快速的经济和政绩效益,往往不惜采取牺牲农民利益和长期负债等形式,大搞“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新区内道路动辄40米甚至更宽,绿化隔离带宽度也在10米以上,目标追求高,贪大求全、摆阔气,土地的规划效益十分低。一些招商引资工业企业以较低价格,一般以最低保护价取得,甚至是零地价受让土地使用权,之后,往往是使用一部分,闲置一部分,土地利用结构失衡,利用率极低。
(三)房地产空置率高,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普遍存在。
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受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的影响,刺激并产生了对房地产用地收益的期望值逐年增加,有的甚至直接与交通、城建等工程建设挂钩,以建设投入量来测算区域需要抛售的房地产用地量。这种追求片面的土地收益,往往不顾及本地区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土地市场的实际现状,对房地产企业开发方向和用地也不加以控制,导致关系到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居住房供应不足。相反,又出现大面积的高档商品房因经济购买力不够出现闲置浪费。此外,由于小城镇所特有的特点,一些居民受传统居住习惯的影响,总想千方百计地购买土地自建住房,导致乱占滥建十分普遍。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以住宅用地为主的非法私下土地买卖仍然大量存在,虽然历经多次清理,但收效甚微。
夜上海论坛 (四)空心村镇多,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住宅建设的扩张非常自然,但“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十分反常。与“空心村”问题伴随而生的还有两个不正常现象,其一村落不断外延,不仅村落内部原有老住宅闲置,而且新建住宅空置率也很高,“一户多宅”,超面积建房的现象十分严重。其二,在广大非城郊农村,农宅的商品关系发育程度很低,不仅农宅买卖鲜有,而且出租、转让、抵押等也不多。其次,小城镇是由过去的乡村集镇发展起来的,规模都比较小。镇域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都是农业用地。小城镇作为农村地区的中心,实际上承担着带动农村城镇化和支持农业发展的双重功能,这就使得加快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成为小城镇发展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随着小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这种矛盾愈加突出。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存在着宽打宽算、不节约用地的问题,致使小城镇占地面积过大,人均建设占地比较多,而真正的建成区却很小;另外小城镇用地普遍存在着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目前小城镇规模扩大主要以面积扩张为主,其用地规模扩大很快,用地结构不合理。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使得部分小城镇建设合理用地指标供不应求。
(五)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要素,小城镇不断发展导致征用土地面积逐渐增加,使这种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农村自留地日益减少,农业和农村发展空间不断萎缩。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扩增的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就使耕地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日益突出。另外,小城镇建设也会降低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一方面,大量的农用地变为生态功能较弱的建设用地,产生了以不透水为主要特点的城市下垫面,其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其中的生物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地资源的传统用途和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另一方面占用优质农田,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森林、草地生物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
夜上海论坛 (六)土地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多数小城镇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为了招商引资、追求政绩目标,许多乡镇领导往往随意占用大片农田,扩大非农建设用地规模。而且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忽视了其对于城镇用地的协调管理的职能,竟相压价,恶性竞争,用廉价土地换取城市建设资金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政府采取降低土地成本吸引外资的短期行为,导致小城镇土地开发机制几乎处于双重扭曲状态,既难以借助于市场机制对非农建设占地行为加以约束,也缺乏真正体现公平利益的政策干预手段。在土地开发的问题上,政府常常急于项目的引进,达成与开发商的妥协。造成小城镇土地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布局分散等诸多问题。
夜上海论坛 二、小城镇造成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剖析
小城镇造成低效用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对于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实际情况,土地利用的现状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主观方面原因
夜上海论坛 1、主观思想上的畸形发展观成为不可忽视的首要因素。小城镇在谋求经济大发展的格局时,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往往考虑的只是短期利益,往往还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一度出现的“零地价招商”才得到遏制,又出现了所谓的“出让金返还”、“捆绑房地产项目”等手段,继续着变相地拼资源的旧路。正是由于低廉的土地取得成本,不足以让用地企业学会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工业企业用地宽打宽用,多用地、用好地。同时,由于政府干涉土地的使用,在新区或开发区建设中,时时大打地价优惠牌,客观上诱使一些工业企业想方设法受让更多更好的土地,导致大量土地的囤积闲置。
夜上海论坛 2、土地利用规划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土地的低效利用。由于规划的滞后、规划意识的淡簿等方面原因,小城镇对土地的使用上仍然存在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许多边边角角的土地由于规划原因处于低效利用和不合理利用的状态,主观思想上忽视土地规划的作用,土地规划的不科学导致大量的土地低效利用,土地资产价值不能充分显现。另外,由于政绩观的存在导致在小城镇发展上只注重新城区的建设,而一些区位条件好的旧城区长期得不到改造和利用。
夜上海论坛 3、土地资源与资产管理的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小城镇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能有效地实施并真正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对土地闲置规定了相应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保护,国土职能部门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或虽执行也不到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转贴于中(二)客观方面原因
1、结构性失衡和不合理导致根源性低效用地。随着以发展工业生产为主的小城镇新区、开发区的兴建,一些小城镇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急骤增加,有的地方工业用地占比甚至达到60%左右。大多数小城镇上述四类主要用地不符合国家标准,绿地占比、公共建筑用地占比偏低,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占比较高。由于土地利用结构性的不合理,导致房地产用地、工业用地供过于求,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现象成为普遍的客观存在而不容置疑。
夜上海论坛 2、旧城改造缺乏充足的经济支撑导致低效用地。目前小城镇的财政还处于“吃饭财政”水平,因农业税取消等原因,很难在短期内消化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更加不可能再进行旧城改造。据调查,与发展新城区相比,旧城改造既费时又费钱,改造老城区的费用是建设一片新城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改造一片旧城区的建设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多的长达5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拆迁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时间会更长。
夜上海论坛 3、传统居住方式、生活习惯等阻滞难以及时改变而导致低效用地。对小城镇旧城区的普通群众来讲,一些人也不愿意进行旧城区改造,一是因为居高不下的房价让一部分人在改善居住环境后,也同时背负着数额不菲的住房贷款压力,二是由于传统的居住方式、居住习惯,旧城区一些单门独院的居民不愿意改变居住现状,导致对旧城区改造不是很积极,甚至产生逆反的阻滞和障碍。
夜上海论坛 4、存量划拨土地的大量存在,土地闲置和浪费导致低效用地。小城镇用地原以划拨为主,作为划拨土地拥有者的企业一般不把土地成本记入生产成本,因而缺乏土地集约利用的市场动力;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划拨土地拥有者的企业也不愿意增加成本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划拨土地的无期限性使用使得划拨土地的拥有者把土地作为单位的“私有财产”,宁愿大量土地被闲置也不愿意让这些土地被别人集约利用,这种现象在那些能维持生存的企业中表现最突出、最为严重。
夜上海论坛 三、小城镇合理利用土地的几点对策
夜上海论坛 1、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强调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小城镇发展土地开发利用要根据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准确预测来确定不同的开发期和相应的用地数量。规划要在镇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集聚核心,使得镇域内的人口、资金和其他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核心流动,形成向心型的城镇化趋势。杜绝各村分散发展然后再连成片的低效土地利用模式。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人均不超过100㎡的要求确定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杜绝沿道路两侧建设的条状规划。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就要具有法律效力,对违反规定造成的土地开发应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小城镇建设规划既是对土地用途和使用数量的约束,又是对小城镇未来发展前景预测的实施。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把握好以下原则:注意城乡结合,准确处理城乡矛盾;因地制宜,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合理利用土地。
夜上海论坛 2、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率,保持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夜上海论坛 土地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张。目前,小城镇建设中的存量土地很多,要尽可能利用存量土地,立足于内部挖潜,促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一方面,通过治理“空心镇”,进行旧镇改造等整理措施,有效挖掘小城镇存量土地潜力,提供小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小城镇外延,减少占用耕地;另一方面,坚持农用地优先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尽量利用坡地、瘠地、劣地。因此,小城镇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利用山坡、劣地等地形条件,发挥建设用地的效能,改变小城镇建设大量占用周围农田的习惯做法,尽量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尽量少占用耕地和好地。建立土地开发与复垦制度,对于确实需要占用好地的乡镇,应规定其组织开发和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或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相应的造地费,土地管理部门把这笔费用转给具有开发和复垦能力的乡镇,力争做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要鼓励以迁村并点和土地整理等方式进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镇购房和按规划集中建房,集约使用土地,把节约的宅基地用于小城镇建设。
夜上海论坛 3、重视土地的空间利用,增加建筑物容积率。
夜上海论坛 土地是一种具有空问立体性的综合体,土地的稀缺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小城镇的土地开发利用必须从粗放外延扩张方式转向集约立体方式,使多维空间利用成为小城镇土地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在今后小城镇建设中,要利用集约边际原理,充分利用土地的空间资源,增高建筑物高度,增加建筑物容积率。兴建多层生态住宅,在小城镇地下修筑商场、停车场、仓库、服务设施等。小城镇土地的立体空间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土地,减少占用耕地,还可有效提高小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应根据各区位上土地的承载力制定相应的容积率下限标准,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对城镇容积率实行管制,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地价和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开发商投资改造旧城区的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集约节约用地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工作,以达到集约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姜长云:《“十一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