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技能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农业高级人才的摇篮,是从事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探索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知识传播的枢纽。近年来,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辽宁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科研、教学、管理和推广等方面的各类农科专业人才。同时,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农业继续教育以及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为辽宁现代农业、农村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员以及掌握现代科技的农民骨干、规模管理者、企业家、各种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间组织者。(四)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基地”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的源头,它既担负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责任,又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使命。近几年,随着现代化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当地社会、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业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有益探索,这些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网站的顺利实施,为实现高等农业院校进行科技兴农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夜上海论坛 高等农业院校提高辽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与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筑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构成:(1)搭建农业创新基础平台。重点实验室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平台的重要基地,是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是高水平基础研究、聚集和培育优秀科学家、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平台。(2)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区域内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大型企事业和检验检疫、质量标准检测等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建立。(3)构建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共享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有关农业科技各方面现有的科技文献资源,提高科技文献的利用率。(4)创建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高等农业院校要逐步推进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自然科技资源搜集、保藏和安全保护;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数字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建立统一技术标准、技术平台的共享机制,扩大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的数量和范围,提高自然科技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能力,建立“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创建“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将这些基地与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挂靠,并与企业相关单位进行横向联合,把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及“高、新、特、绿”的生态产品向下辐射到农户。“学校+企业+农户”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立主要包括:(1)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依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优势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从师资队伍中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科研人员走进农村,分别作为基地的科技副县(市)长、副乡(镇)长,便于专家、学者与农村进行联系,这些人员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经营理念,深入农业第一线开展走访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2)根据当地农业现状,优先选取当地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联合省内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区(点)推广最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现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提供技术咨询与规划。(3)构建适应实际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多形式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技能夜上海论坛培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实施“一心双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一心双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指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这种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其构成是:(1)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创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试验示范站,打通“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推广新通道。(2)结合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培训对象,建立“大学—试验站—示范点”多层次技术培训体系,定向制定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3)组建多领域、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相互协同合作的农业科技推广团队。一是高等农业院校要以项目为纽带,组成一支高校科技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共同参与的推广队伍;二是在地方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4)高等农业院校和示范区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借助电视网络、电信、报刊、电台等信息传播媒介,构建全方位、多渠道、高覆盖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实施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特派行动在实施科技特派行动的过程中,要依托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师资优势,结合院校自身学科建设特点,派出学校专家、教授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科教兴农工作。要不断完善以项目为纽带,由高校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所组成的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为主体的科技特派行动,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区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出贡献。实施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技特派行动主要包括:(1)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组织学校专家、教学科研人员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形成科技特派团,派驻到全省各市、县、乡,根据当地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特色等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组织学校专家、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科技特派组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助企业开展科技龙头企业创建活动。(3)学校选派教学科研人员,毕业生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县(市、区)的农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等活动。(4)选派村级示范户、特派科技员、农民技术员到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创建“一院三区”的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以科技为基础,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形成集“基础研究、科技开发与应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企业孵化、加工、物流、交易、会展”于一体的现代高水平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致力于打造成国内创新能力最强,功能齐全的农业硅谷。“一院三区”,“一院”即创建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院主要由区域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区域龙头企业组成,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主要负责基础性研究,龙头企业主要负责新产品的商业开发及产业发展。“三区”即:(1)成立科技创新区,彰显科技资源聚焦效应。农业科技园区应创建依托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农业科技创新区,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2)打造企业孵化区,实现科技资源最密集。孵化区内的农业企业依托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师资优势,搭建农业高新技术人才交流平台,技术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和农业技能人和培训中心,创建农业科技中试基地,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保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3)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形成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主要实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开展教学科研与商业生产结合的科技、推广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提高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核心区农民人均收入。
夜上海论坛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示范与推广
1节水农业建设内容
夜上海论坛 1.1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用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宽窄行集雨保水种植。选用良种,适时播种。选用较耐旱的品种正红2号、正红115号、渝单8号、海禾1号、登海11号等品种,示范成单30、成单202等品种,适期播种。软盘或营养土团育苗移栽。可提前15~25天育苗,当苗长到三叶,抢晴天带土分级定向移栽,保证全苗。
夜上海论坛 施足沟底肥。玉米播种或移栽前,在玉米种植带上挖一条深20厘米的沟槽(沟两头筑挡水埂),按每667m2用25个养分的复混肥30~40公斤或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15公斤、钾肥10公斤的标准,深施于沟底,垄成小垄。
夜上海论坛 小垄双行种植。挖一个高于地面20cm,垄底宽40cm~45cm的垄,垄面呈瓦片型小垄。盖膜,膜侧挖窝施足清粪水,每垄2行播种玉米,再用土杂肥盖种;或膜侧挖窝移栽两行玉米。规范化种植。净作玉米采用1.32m开厢,宽窄行错窝双株密植,每667m2植4500~5000株。做好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玉米播种时用粉锈宁或立克锈拌种预防丝黑穗病;用甲拌辛预防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危害,用禾耐斯除草,也可用包衣种。
夜上海论坛 1.2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示范。采用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覆盖,大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或整株秸秆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选用优质良种。品种选用品质优、丰产性好、抗性强、生育期中熟或中熟偏迟品种,可选用Ⅱ优838、Ⅱ优7号、金优527、岗优527、宜香3003为主,搭配昌米011、凉籼三号等品种。软盘育秧,培育多蘖壮秧。
夜上海论坛 秸秆覆盖。水稻-小麦(油菜)、水稻-冬囤水的田块,稻田翻耕、施肥、整平后,秸秆粉碎覆盖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适时移栽,规范化种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宽窄行移栽,杂交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6+13)×17cm,667m2栽2万穴;常规稻的栽插规格采用(20+13)×13cm,667m2栽3万穴。合理施肥。采用控氮、增磷钾,农家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底肥;氮肥施用上,底肥:分蘖肥:拔节肥为631。水稻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根外喷施,提高结实率。
科学管水。坚持浅水栽秧(浅水抛秧)、薄水分蘖、适时晾田控苗、有水抽穗、干湿灌浆。根据病虫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
夜上海论坛 1.3玉米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
建620公顷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核心示范区。购厚0.008mm,宽40cm的微膜垄沟覆盖,将玉米种在膜侧集雨种植。营养团育苗移栽。用塑料软盘、玉米芯、制作玉米肥团器等育苗。
夜上海论坛 1.4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建设的内容、方法
建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核心示范区。采用软盘育秧、旱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宽窄行移栽种植。水稻秸秆覆盖稻草免耕栽培。采用秸秆粉碎或整株撒在厢面,免耕宽窄行种植。
1.5玉米水稻节水栽培示范共同建设的内容、方法
打机井。在847公顷的核心示范区建机井160口。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农药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统防统治。种子补贴。核心示范区购优质水稻、玉米、晚秋洋芋种补贴农户。开展抗旱新品种、新技术、抗旱保水剂、降解膜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开展集雨节水项目土壤水份检测工作。项目区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
2相应保障措施
2.1发动群众,加强领导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决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为实施好旱作农业工程,首先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群众、提高对发展旱作农业的认识,树立坚定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觉投入旱作农业开发。其次,要切实加强领导,将发展旱作农业纳入西昌市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列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到人。第三,切实抓好组织发动,经验交流,制定方案,指导技术,督导落实,解决问题等管理工作。第四,落实好“一会两查”制度。即每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安排部署整体工作,实施中检查督导,结束后检查验收,确保旱作农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2.2抓点带面,提高抗旱能力
西昌市现已在缺水、干旱的区域推广实施四川省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区,通过该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提高西昌市农业种植水平,增强全市缺水、干旱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2.3强化科技服务,抓好质量标准
夜上海论坛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职能,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强技术、法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市级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搞好技术服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通过对市、乡抗旱服务队、乡镇水管站等基层水利队伍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组织科研技术部门对“集雨灌溉工程”等课题进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同时旱作节水农业示范项目是关系到旱区农民切身利益,是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质量。
夜上海论坛 2.4增加物资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夜上海论坛 旱区生产条件差,经济贫困、技术落后,搞好旱作农业,必须在资金、物资上给予倾斜。在旱区农民增加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的同时,应集中资金扶持旱作农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加强旱作农业类型区建设旱作基本农田,推广旱作农业配套技术。
2.5技术保障
夜上海论坛 建立以省级专家为龙头,以市级节水技术特派员为主体,以乡农技员为依托,科技、农业部门互动的新技术示范推广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备耕、育秧、栽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期间)及时带上技术深入到每个核心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指导员与核心农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了解、检查生产情况,帮助分析解决生产问题,提供供销信息,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人员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3技术创新
3.1因地制宜,优选节水技术。根据西昌生态特点,在缺水干旱区实施以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和水稻秸杆覆盖保水栽培为基本骨架的多项节水试验、供优选适宜的节水农业新技术。如:玉米不同节水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玉米育苗与直播膜侧栽培对比试验、诱抗素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试验、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玉米收获后种植晚秋洋芋等。
3.2采用降解膜覆盖保水及配套栽培技术,开展抗旱新品种、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
3.3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由乡村组抽出专门人员成立防治队伍,配备机动喷雾器等,在水稻、玉米病虫草害的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
夜上海论坛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主要经济特性与考核指标
1创新指标
夜上海论坛 引进4~6项新技术、抗旱新品种5个、抗旱保水剂、诱抗素等试验、示范。
2节水指标
水稻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700m3[7],节水按10%计算,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8],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
3增产指标
夜上海论坛 项目区玉米667m2增产50公斤,全市示范片面积620公顷共增产玉米46.5万公斤;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示范227公顷共增产5.1万公斤。
4增收节支指标
与传统技术比较,水稻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约用水70m3,按1.00元/m3计,每667m2可节约70元;水稻667m2增产15公斤,每公斤按2.00元计,可增收30元,水稻每667m2共节支、增收100元。水稻纯收益增加100元/667m2。玉米一生每667m2需水大概300m3,玉米采用膜侧集雨节水栽培技术每667m2节约用水50m3,每667m2可节约50元;玉米增产50公斤,每公斤按1.60元计,增80元,玉米每667m2共节支增收130元。玉米纯收益增加130元/667m2。
5知识产权
夜上海论坛 推广的现代节水农业栽培技术,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节水技术,是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的适合旱作区应用的耕作技术体系,与传统耕作法比较,土壤含水率提高30%以上;易于推广应用,增产效果好,能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能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008年至2010年间全市推广集雨节水抗旱栽培核心示范面积847公顷,辐射带动6667公顷,实现抗旱减灾增收5%以上,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4.6其它在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一种或几种节水技术。首先选用投资最少、节水效果最好、节水最多的技术方法。如秸秆、地膜覆盖保墒技术、选抗旱品种、施用化学制剂节水技术均可。推广雨水集蓄工程+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推广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预期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
夜上海论坛 在西昌市示范推广227公顷水稻秸秆覆盖保水栽培项目,每667m2水稻增产15公斤,可增产水稻5.1万公斤,增加产值10.2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70元,可节省成本23.8万元;合计节支增收34万元。示范推广620公顷示范区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示范项目,每667m2增产50公斤,可增产玉米46.5万公斤,增加产值74.4万元;每667m2节省生产成本50元,可节省成本46.5万元;合计节支增收120.9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154.9万元。西昌市水稻面积2.13万公顷,若都采用秸秆覆盖保水栽培,每667m2节支增收按100元计,可节支增收3200万元;西昌市有玉米面积3733公顷,可采用玉米集雨节水膜侧栽培面积2000公顷,按每667m2节支增收130元计,可节支增收728万元。全市共计节支增收3928万元。
夜上海论坛 项目实施后,将极大地提高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旱抗灾能力,促进旱作节水农业的迅猛发展。地膜覆盖能显著地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流失,这对减轻洪涝灾害,减轻河流、水库的泥沙淤塞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秸秆还田或覆盖,能培肥地力、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实施几年后,能显著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稻、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均有积极的作用。
机车作业进度统计核算系统
各管理区利用计算机网络随时掌握农机作业进度。系统可根据每台机车的作业小时数和工作量,给出每台机车定期保养的提示,通过互联网发送给驾驶员或者机具维护人员。机车作业统计核算安装作业机车核算程序,实现网上传递核算,由管理区填入微机传递到农机中心。实现作业区农机作业统一核算,无纸核算。农田地块遥感资料卫星2.5M分辨率全色遥感地图,经过地面定点测量,几何核算后,获取包括农田地块、道路、水利、林地、水库、住宅区等详细地面位置空间信息,便于该区域的总体区划和生产管理。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把田块地图输入计算机,把以前各年度地块号档案输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可查询某一地号的基本情况(以前年度施肥、施药轮作、年度种植作物品种及产量等)和地理位置。
农机历史资料统计
把资料通过编制的程序输入数据中心,中心存有全部农机历史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查询。GPS动态跟踪调度作业机车安装GPS,利用电脑系统可使报出GPS接收机的位置(经度、纬度、高度)时间和运动状态(速度、航向)反馈到农机控制中心大屏幕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查询机车当前作业地块、作业方向、作业速度。可以安装视频装置,查看作业机车的当前作业实况。农机经验交流系统设置农机经验交流系统网页,把常用机型的维护与保养常识及机务工人提供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的经验,农机技改等新技术,输入计算机,在农机中心活动室配备可上网的计算机,驾驶员可以在农机中心或通过国际互连网络,查询自已需求的相关信息。GSM短信群发系统GSM是全球移动通迅系统,利用GSM系统实现短信群发,使农机工作人员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通过本人的手机获得通知、农机新动态、新技改以及机车定期保养的提示等信息,利于组织管理、机车调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视频远程监视系统在农机控制中心设置多个可调焦距和旋转带有红外线的昼夜监视摄像头,各级农机管理人员可通过国际互联网,察看到农机中心的各部分运转情况,利于管理和防火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