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族体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族体育论文

第1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夜上海论坛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

夜上海论坛 当今社会上,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夜上海论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夜上海论坛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第2篇

踩高跷捕鱼,是京族在漫长的500多年当中,通过京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与实践,逐步形成现在扑鱼的一种技能,他通过自己技能与力量和铺助工具完成扑鱼的一种手段,发展到今天。现在由于大型的先进的扑鱼工具的普及,踩高跷扑鱼现在只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在大型节日作为比赛娱乐欣赏的活动。例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的“哈节”京族人就在哈亭前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还有顶杠、抢花炮等。人们在参与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娱乐上增进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教研教育作用方面有,

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

因为有竞争性,人生同样有竞争性,而且体育运动的最终胜负,不仅包括体力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方面的竞争。这些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踩高跷捕鱼,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当中,但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比在水中更难把握尺度,很容易摔伤,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教师在传授技能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就像侗族、苗族的抢花炮、上刀山下火海、瑶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2、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踩高跷作为娱乐活动,也有其的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学校把踩高跷捕鱼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一方面既可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踩高跷传统体育运动给予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精神饱满,体魄强壮,情绪愉快,这是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进和普及,他们包含的挑战性、娱乐性、传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夜上海论坛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夜上海论坛 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因此踩高跷技巧动作主要还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的。这些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夜上海论坛 二、建立传承人梯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第3篇

(1)娱乐健身类功能: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2)政治经济类功能:通过传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可以促进人们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促进特色体育产业的开拓。在许多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同时进行着技能交流与贸易活动。例如,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有许多外族的商人、旅客参与,为该地区的贸易、旅游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土壤,在此过程中也加强了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优化

2.1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的优化是通过系统结构的涨落有序来体现的

夜上海论坛 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整体优化,尽可能发挥该系统的最大功能,取得最佳效果。系统优化的实现,是通过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来实现的。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的建立国内各地的传播环境,政府主导与民间开发不能有效结合等多种原因,致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不能发挥整体功能。

2.1.1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要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就必须保障传播途径的通畅性必须保证大众反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该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效果。在现有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如武术的传播,包括学校、电视等都只重视动作本身的华丽,忽视了文化本身,这样就破坏了武术传播与传承的整体性,致使武术文化缺失,必然导致其稳定性被破坏。

夜上海论坛 2.1.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

夜上海论坛 2.1.2.1研究目的与大众的需求之间的协同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中受传播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若是研究的内容不能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与需求度,便会相对会抑制这一系统的有序发展,便会否定该系统的稳定性。若是所研究的内容超出大众所现有水平,则循序渐进的向人们灌输这一文化。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这一文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的接受效果,阻碍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此方面发展较好的是潍坊风筝,在该活动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了风筝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健身与娱乐功能,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这些就反应出了研究目的与大众需求完美协同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2.1.2.2政府、研究者、大众三者心理层次的协同这里指三者精神层面的高度一致性。在传播与研究过程中,政府与研究者只有抓住了大众的心理、了解了大众的现有精神层次,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与制定相应的措施。三者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该文化所拥有的多方面内容,更利于其传播与传承。

夜上海论坛 2.1.2.3政府、研究者、传播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协同政府与研究者向大众输出该文化信息或大众向二者反馈信息都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例如措施、电视,电影、物质设备等。但是并不是哪一项传播媒介都对该系统有效,应依据大众需求、文化传播需求、研究目的、传播目的等选择相应的传播媒介。以传统武术文化节目为例,有影响的是“武林大会”、“武林风”。这两个节目都是技击武术打斗的“真人秀”类型,完全撇开了传统武术文化“形意相合”的“精、气、神”内核,缺少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针对性传播。如“武林大会”中就没有充分体现北少林的刚猛强健、朴实简练。

夜上海论坛 2.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有序结构的形式

2.2.1创设良好的环境保障促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统观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的现状,其外界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各教育都比较重视体育动作的传播,而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只字不提,即使在文化课上讲解,但由于考试重心在动作方面,文化自然也被学生所忽视,这样就间接地阻断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这一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组织的开发,建立健全各级负责机构和组织,例如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调研部、整合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组织,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公司等等。

夜上海论坛 (2)建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交流站,使研究者更好的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方法、视域等,构建起政府与研究者的良好桥梁。在学校中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使其能达到政府与大众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3)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中,缺少传播手段与途径,在现阶段应有效利用电视、电影、娱乐节目,如云南白药广告可以彝族的“打磨秋”体育文化进行创意,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网站设计、网上交流站的开发等。

(4)加强民众的主动传播意识,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增加民众反馈渠道,致使政府、研究者与大众文化主体之间可以有效循环。

夜上海论坛 2.2.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承系统各要素的质的提高

夜上海论坛 (1)研究者研究者应该热爱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不能固守己见。现在研究者的情况为研究力量比较零散,单兵作战,研究方法较比较单一,视域狭窄,专业性较差,在今后的培养中,应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培育措施,如: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等。

(2)大众大众应具备一定的文化自觉性,具有积极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愿望、动机和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好奇心,一定的运动经验、能力和运动技能储备,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具有稳定的群众基础,促进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夜上海论坛 (3)研究目的研究目的要明确、清晰以及具体,以传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为最终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对区间和时期的目的。

(4)传播内容传播内容要宽泛,不能仅局限于身体活动,应当全面地进行传输,在以身体活动为重心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文化引导,发挥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整体功能。

夜上海论坛 (5)传播媒介与研究方法在传播与研究过程中方法,手段要具备多样性并必须适应于这一过程,如研究方法可以运用自身体悟法来进行研究,传播媒介的物质条件要充足,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告,网络空间等。

第4篇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选择参加的民族体育项目有很大不同,男生选择的顺序为武术、太极、跳绳、毽球、木兰、秧歌、风筝、拔河,女生选择的顺序为太极、秧歌、跳绳、木兰、毽球、风筝、武术、拔河。可以发现,男生大多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中武术、太极等技术技巧比较高的项目,或者是毽球、跳绳等活动量比较大的项目,而木兰、秧歌、风筝均只有不到三成的男生选择;女生选择太极的占92.2%,秧歌占80%,这两项需要身体柔韧性较高,而且或是柔和,或是欢快,受到女生群体的欢迎,跳绳、木兰和毽球每个项目也有六成以上女生选择,这些是技击技术不太强的项目,而风筝、武术和拔河选择的人数略少,说明女生对这类项目的兴趣稍差一些。

2结果与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情况

夜上海论坛 2.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计划,参与调查的全部高校都至少设置了2-3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中增加太极、武术、跳绳等项目,二年级以上的选修课程中增加了风筝、拔河、木兰、毽球、秧歌等自选项目。另外,有8所高校占67%的比例设置了“民族体育学”这门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为主,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起源,近代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展望等。

夜上海论坛 2.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情况。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展现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仍然比较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2.2分析与讨论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民族体育项目都有所开展,但占最大多数的是武术和太极项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其他项目的课程或是师资队伍缺乏,或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开发滞后,比较狭窄。相比于野外生存、攀岩、跆拳道、拳击、街舞、轮滑等现代体育的极限性、对抗性、娱乐性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刺激性、对抗性并不明显。许多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多数学校都以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一般都包括长拳、太极拳、太极剑等具体项目,比较单一,更多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的民族体育并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引进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2)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比较薄弱,缺乏经验。在高校民族体育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之外,更多的体育教师是武术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者自我学习转向民族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渊源深远,文化深厚,内容庞杂,如果缺少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许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传授不能达到最好效果。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很难引发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有一定难度,使民族体育在高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培养人文氛围,才能将民族体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夜上海论坛 首先,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要构建中国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入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知识理念,以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为支撑,将体育社会学、体育民族学、体育文化学等理论融入其中,构建层次分明的中国化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使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包含民族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加工改造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

夜上海论坛 其次,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技术体系。高校民族体育技术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体育教育的主体。目前,我国民族众多,民族体育项目广泛流行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是人民娱乐、休闲、健身的重要手段,这些项目也可以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种类繁多,高校体育教育中必须选择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和适宜的民族体育项目组成有机的技术体系,促进民族项目的普及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为集体和个人项目,集体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个体项目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高校民族体育项目应注重集体和个人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并且注意力量型、速度型、技巧型、智能型四大类民族体育项目的相互穿插,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使学生掌握一定运动技能。

第5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夜上海论坛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夜上海论坛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夜上海论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夜上海论坛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夜上海论坛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夜上海论坛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夜上海论坛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夜上海论坛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夜上海论坛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夜上海论坛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夜上海论坛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刘胜利.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第6篇

1.1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的功能根据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接的不同,笔者认为这一系统包含民族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经过归纳总结表述如下:(1)社会教化类功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等的功能,向大众传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健身观念,提高人们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心等。(2)交流传播类功能:制约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原因在于我国社会普遍缺乏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通过向大众传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可以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自觉,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从而更好的指导人们传承身体动作、技术和方法。(3)娱乐健身类功能: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政治经济类功能:通过传播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可以促进人们参加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促进特色体育产业的开拓。在许多民族民间体育活动中同时进行着技能交流与贸易活动。例如,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有许多外族的商人、旅客参与,为该地区的贸易、旅游业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土壤,在此过程中也加强了民族交往交流,促进了民族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优化

2.1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的优化是通过系统结构的涨落有序体现的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整体优化,尽可能发挥该系统的最大功能,取得最佳效果。系统优化的实现,是通过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来实现的。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的建立国内各地的传播环境,政府主导与民间开发不能有效结合等多种原因,致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不能发挥整体功能。

2.1.1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要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就必须保障传播途径的通畅性必须保证大众反馈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该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效果。在现有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如武术的传播,包括学校、电视等都只重视动作本身的华丽,忽视了文化本身,这样就破坏了武术传播与传承的整体性,致使武术文化缺失,必然导致其稳定性被破坏。

夜上海论坛 2.1.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

夜上海论坛 2.1.2.1研究目的与大众的需求之间的协同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中受传播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若是研究的内容不能满足大众的好奇心与需求度,便会相对会抑制这一系统的有序发展,便会否定该系统的稳定性。若是所研究的内容超出大众的现有水平,则循序渐进地向人们灌输这一文化。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这一文化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众的接受效果,阻碍了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此方面发展较好的是潍坊风筝,在该活动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了风筝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健身与娱乐功能,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这些就反应出了研究目的与大众需求完美协同的效果。

2.1.2.2政府、研究者、大众三者心理层次的协同这里指三者精神层面的高度一致性。在传播与研究过程中,政府与研究者只有抓住了大众的心理、了解了大众的现有精神层次,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与制定相应的措施。三者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挖掘该文化所拥有的多方面内容,更利于其传播与传承。

2.1.2.3政府、研究者、传播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协同政府与研究者向大众输出该文化信息或大众向二者反馈信息都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例如措施、电视,电影、物质设备等。但是并不是哪一项传播媒介都对该系统有效,应依据大众需求、文化传播需求、研究目的、传播目的等选择相应的传播媒介。以传统武术文化节目为例,有影响的是“武林大会”、“武林风”。这两个节目都是技击武术打斗的“真人秀”类型,完全撇开了传统武术文化“形意相合”的“精、气、神”内核,缺少对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的针对性传播。如“武林大会”中就没有充分体现北少林的刚猛强健、朴实简练。

2.2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有序结构的形式

夜上海论坛 2.2.1创设良好的环境保障促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统观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过程的现状,其外界环境并不十分理想,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各教育都比较重视体育动作的传播,而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只字不提,即使在文化课上讲解,但由于考试重心在动作方面,文化自然也被学生所忽视,这样就间接地阻断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播这一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组织的开发,建立健全各级负责机构和组织,例如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调研部、整合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组织,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公司等等。(2)建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交流站,使研究者更好的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方法、视域等,构建起政府与研究者的良好桥梁。在学校中应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使其能达到政府与大众的要求。(3)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播中,缺少传播手段与途径,在现阶段应有效利用电视、电影、娱乐节目,如云南白药广告可以彝族的“打磨秋”体育文化为壳进行创意,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网站设计、网上交流站的开发等。(4)加强民众的主动传播意识,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增加民众反馈渠道,致使政府、研究者与大众,文化主体之间可以有效循环。

第7篇

夜上海论坛 武术的传承是极其讲究的,它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你的天赋和资质不算很突出,但是你谦虚又好学,尊敬师父和师兄,老师会摒弃一切,还是会收你为徒,传你武艺。这跟祖祖辈辈的武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母”的思想在每一位习练武术的孩子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其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与修身养性的方法。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并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把尊师重道,团结师长的情怀发扬并继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撒热血。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易经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武德的传承中,这种观点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步。从祖逖为了国家投笔从戎,闻鸡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自强不息,率领戚家军抵抗倭寇侵略。无数史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优秀的品质都是在武德教育产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为我们勾勒了那个习练武术的人群有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从荧幕和书籍中走了出来,并逐渐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新时代人才和栋梁。

3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无数金庸迷对小说迷恋的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说中,它可以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场面,其实在武德的教育体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传统的武德思想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在成长成才以后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霍元甲、黄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响,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时候,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在当今大学生中,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思想,通过武德感召他们,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武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

或许是对于武德认知有偏差,部分从事武术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喜欢争勇斗狠,传统武德的门户之见,武人相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重视兄弟江湖义气,误入歧途的事迹也屡见不鲜,为此武德的发展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是错误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对武德思想最大的亵渎。传统武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说到,生活处世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习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现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为民族、为社会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见义勇为、舍己助人,主张以匡扶正义为己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以武会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重视人伦价值。

5结语

第8篇

夜上海论坛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在生活的欢悦中出现的娱乐性体育活动有其显著的特点。“体育活动”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创造美、给人美感。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基本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体育活动形式,对于每一种具体的民族体育活动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有许多都持续了几千年。在民族体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娱乐性和审美性都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的民族体育运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全国和各个省市举办的运动会都会有一些民族体育项目。这些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无疑在人类发展中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体育活动作为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娱乐也带来了审美的享受。

一、民族体育的娱乐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体育运动逐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对于民族文化中的体育运动来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要有较强的竞技性,还有较高的娱乐审美价值,才能被国内外人们普遍接受。

在长期的观察和总结中,我发现,少数民族在生活的欢悦中出现的娱乐性体育活动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整个体育活动过程重在表现激情,而不强求体育动作的准确性或实用性。

云南大理凤仪地区的白族,栽秧农忙时要在田中举行抢秧旗活动。这种以“抢旗”为娱乐方式的活动,当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栽秧生产的进度,人们在抢秧旗活动中,输赢双方都不过落得一笑,从而在紧张的劳动中取到催人振奋精神的效果。这种比赛中,人们并不计较获胜的手段,或是讲求竞赛活动有否促进生产的实用性。

夜上海论坛 第二,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不含有功利性的目的。

在许多娱乐性体育活动中,人们追求的不是内心的祈求,也不是实际的胜利,或是实际物品的获取。整个过程及活动目的,都只是单纯娱乐。这是体育活动区别于劳动的重要特征,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人们已经超越了对物质结果和实际功利的考虑,成为一种超功利的活动。例如各个民族中都普遍盛行的掰手劲活动,虽是对抗性较强的竞赛,但却无实际的功利意味,人们在其中获得的,仅仅是一种尽力尽兴的愉悦。

夜上海论坛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为适应人类社会这种身心需要的心理趋向而产生发展的,并逐渐成为人们闭锁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调节人的心理情感,使人们的心理更加丰富充实,平衡而多层次。在欢快的活动中,享受体育文化的裨益,感受人类生活的美好价值。

夜上海论坛 二、民族体育的审美性

体育和游戏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二者的外延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我认为早期的“体育活动”有许多是从民众的“游戏活动”中发展而来的,而“体育活动”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游戏活动”中的规则和方法的程序化,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和程序性的活动过程。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更是明确地宣称:人是游戏者。他的结论是:“仪式产生于神圣的游戏;诗歌诞生于游戏并繁荣于游戏;音乐和舞蹈则是纯粹的游戏;智慧和哲学在源于宗教性竞赛的词语和形式中找到自己的表述;战争的规则、高尚的生活习惯,都是在各种游戏中被建立起来的。”他的话应该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概括。体育时常也给人美感与美的享受。

(一)体育创造美。人们对美的追求起始于对美的感悟。提出进化论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论述人的审美能力时,用一种名为百眼雉的鸟的审美情况做了一个形象比喻:“母雉的审美能力则通过练习与习惯而逐步获得了进展,像我们自己的鉴赏能力逐步得到改进一样。”人的审美水平也正是在这种欣赏美的过程中得以提高。体育运动给人的美最初是从人对自己身体的欣赏开始的,其后,随着人类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增加,对人体运动之美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人们在欣赏更多、更优美的人体动作时,更多地、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身体运动之美,这时人对美的理解就得到了提升。

第9篇

夜上海论坛 (一)办学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足,生源不够稳定要加快发展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就要进一步扩大办学的规模。它目前的办学规模、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均无法与我国的大学本科、专科教育相提并论;办学资金也投入不足,教学改革因教学硬件落后的制约,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状态。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学生,办学规模较小;办学经验匮乏,其办学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出来,这也导致了生源的不稳定……这些反过来又影响了办学的效益。

夜上海论坛 (二)学生入学分数较低,文化基础整体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我国边疆地区、或内地山区的少数民族考生,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知识方面普遍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问题。三本院校的预科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在相应的层次分别比三本线低80分,比二专线低60分。另外,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与其他公办本科院校的预科新生相比,他们还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如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较差,容易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习惯不健康,如酗酒、吸烟、沉湎于网络游戏等。

(三)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离“预“”补”的课程目标尚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一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模式基本上采用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缺少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目的是为本校培养合格的大一新生。只要学生没有严重的违纪问题,一般都能升入其所在学校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多种渠道得来的反馈信息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预科学生在升科以后,还是很难适应他们的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学习起来比较吃劲,这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进入预科学习阶段前的一些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往往重新表现出来,厌学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教师结构不合理,待遇偏低,影响了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太合理,后继乏人。这严重制约了其民族预科教育的纵深发展。而且,三本院校的预科教育教师往往未能享受一些特殊的政策,待遇普遍较低,也很少有进修和获得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的机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也导致民族预科教育的青年教师的流失,不利于稳定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五)教学方法陈旧,沿袭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少做到因材施教目前,预科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的灌输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研究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过程,使一些学生处于被动听、消极学的学习状态之中。

(六)课程设置单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长远发展,也缺乏对学生的科学、严格、系统的考评制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低分入学,低分升科”的现象上述种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三本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有一套适合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才能为民族预科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夜上海论坛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模

式和管理机制是解决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少数民族预科部自2005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努力探索适合三本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科学而有效的培养途径。我校经过近六年的预科民族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为本校各二级学院培养合格的本、专科的大一新生。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民族预科教育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夜上海论坛 (一)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我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夜上海论坛 自2005年秋季,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就开办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并专门成立了预科教育管理机构,虽然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几经调整办学思路,但是始终保留预科部,现预科部与管理学院合并,有预科学生400多人。预科教育招生根据国家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招收新疆、内蒙、云南、贵州等边远农村、高寒地区、山区、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可适量招收了散杂居各边远省区城镇的少数民族考生,录取分数线在同批线下降60-80分。少数民族预科学制为一年,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本校学习一年后,通过结业考试,就可以顺利的升入我校的各个二级院系。通过近六年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我院为各二级学院输送了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预科结业的大一新生,这成为了那些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而无法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地区考生通往大学的“金色桥梁”,大大的缓解这些地区的升学压力,同时丰富了我院的办学层次,扩大了我院的办学规模,也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夜上海论坛 (二)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成为解决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鉴于当前三本院校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一致认为,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就应该要推进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建立预彭立平:三本院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科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和健全符合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的模式,才能为独立学院各二级学院培养合格的大一新生,以满足三本院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据此,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少数民族预科部做了如下有益的探索。

夜上海论坛 1.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依章依法办学俗话说,办学要取得卓有成效,制度要先行。自2005年秋季办学以来,预科部根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颁布的有关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健全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如编印了《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预科部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汇编》和《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预科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扎实而严谨的建章立制,有效地推进了少数民族预科部管理工作朝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学院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2.分层组织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构成应能促进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能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体自身的状况,对学生的成长做出最佳的选择,力争为每一位学生找到最佳成长的模式。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首先,我们根据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生入学后,就按升科志愿分类来编排文理班级。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培养方案和考试要求,以便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其次,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我们首先强化语数外三门主干课程,同时按照文理分科的教学实际需要,开设了应用文写作、物理、计算机、民族理论、思想政治等课程。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并坚持兼顾专业学习的原则,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让课程教学进一步趋于合理化、科学化。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既不是高中教育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完全的大学教育,它应体现在“补”、“预”相结合的特点。“补”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预”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和素质,培养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意识、能力、方法和方式,养成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预科部在2005年秋季成立以来,就组建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教研室,在各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合理制定各学科的教学计划,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他们顺利升入本、专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根据不同学科采用相应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愉悦身心的场所,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

4.加强预科教育管理的改革力度第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转变学生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首先,我们根据预科教育的“预”“补”的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他们能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坚持“严教风、抓班风、促学风、细管理”的管理办法,努力营造出“人人讲责任、人人讲效率、人人重学习、人人抓质量”的良好学习氛围。每周周一到周五,组织学生进行晚、早自习,要求各科任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习课的辅导。其次,我们在抓出勤这环节上,除任课老师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外,还专门组织学生会干部对学生上课的到课率进行统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再次,我们还成立了园区宿舍自律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学生各个寝室纪律的管理,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宿舍的安全进行检查,定期组织学生做好消防、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评出文明寝室。通过以上措施,绝大多数的预科生能实现在学习上由被动到主动、在生活上由他理到自理、在纪律上由他律到自律态度上的改变。第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要完成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关键在教师。因此,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为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我们鼓励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严格了教师教案编写的管理工作,使教师教案的编写规范化、科学化。我们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规范的而又不失灵活的备课案模板和供学生使用的导学案模板,并认真研究制定基层课堂教学评价表,定时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和评比。其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设立预科部教学督导组。教学督导组坚持以集体听课和个别听课相结合的方式,每次听课后及时召开评议会,与科任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并在每学期发放学生评教表格,组织学生评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效地保证教学效益的的最大化。

5.拓宽育人渠道,实施特色教育,发挥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色加强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形式的创新之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是我们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预科部自2005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就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少数民族书法展,开展了红色革命歌曲合唱大赛,各种主题的演讲赛。预科部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突出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他们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6.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测评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确立发展性评价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方面,我们将评价主体纳入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其主体包括学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家长和学生,还扩大了评价的内容,增加了评价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透明度。引入了“宽进严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升科标准严格把关,以增强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另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促使学生自觉养成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激励他们自觉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7.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成为开展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者必须面对的任务。现有的课程资源大多已不能适应民族预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能适应学生对课程学习广泛性及丰富多样性的需要。我校依托现有的民族预科各学科教材,打破原来的把教材当圣旨,按照教学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引导他们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第10篇

在民族区域内部,其文化传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主流媒介的浸透与地缘文化的消匿。认为,民族具有“地缘性”特征。它首先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后逐渐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范畴,衍生出共同的文化、习俗及心理素质,最终构成稳定的民族群体意识。可以说,民族的兴勃与人及其意识的地缘性聚集有相当的关联。这一点,直到19世纪上半叶电报普及以前仍未改变。然而电子媒介的兴起,使地域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大超越了人的物理空间移动速度。传播技术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文化中时空分治与分野的状况。报纸、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地域空间的阻隔在时间上所留下的“异时性”沟壑已渐渐干涸,共时性的“地球村”早已不是幻象。虽然很多人不忍认同,但几十年来主流媒介的渗透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一仍旧是“趋同性”。这一情况可大致从两种运动方向上作理解,一个是跨区域间的文化同质化;另一个是地缘区域内部对文化多样性的遗忘或抹杀。就前者而言,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21世纪初马耳他官方对本民族所做的传播现状调查。在这个位于地中海、人口只有42万的独立共和国中,95%的人口属马耳他族,马耳他语(其民族母语)被定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虽然历史上受到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并在地缘上靠近意大利,但到1947年马耳他脱离英国自治时,其英语、意大利语人口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然而到了电视作为主流文化传播手段而如日中天的上世纪80、90年代,其第一语言为英语或意大利语的人口已占到总人口数量的87%,并且情况仍在继续。欧洲主流文化对马耳他青年人的渗透已不可逆转。调查中,该国境内十来岁的孩子都只讲英语,并且“他们以自己不讲马耳他语或听不懂这种本民族的官方第一语言为荣”。人们希望借此冲破本土文化及传统的桎梏,外来文化在这个民族中成为其民众“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与商品被归到旅游部门来管理,而用马耳他语制作的本土电视节目在其族人看来也只是个笑饵,消遣一番罢了。简言之,英语和外来文化成为马耳他民族的未来,亚文化族群的共同心理认同正在消褪,其民族内在的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消失。这其中我们看到一个固守着本土地域的民族是如何被新兴的主流大众媒介所残食而趋向“外化同质”,类似的情况在有关亚文化流失的比较研究中屡见不鲜。如果说跨区域间的文化同质尚不足以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状况相提并论,那么“趋同性”的第二个运动方向———地缘区域内部对文化多样性的遗忘或抹杀,则更加具有典型意义。这里选用一个由“新媒体”导致的,强势文化辖域内部———次级地缘文化“被遗忘/被消失”的实例。在广袤的澳大利亚平原上,卫星导航仪(GPS)已成为旅行途中必不可少的新媒体元素。然而,当地学者却指出:这种基于地理位置移动的新兴媒介正导致承传了上百年的澳大利亚本土“小镇文化”的迅速消逝,人们不再任凭兴致而改变旅程的方向,于遥远的路途中随遇而安地停靠在高速公路旁的小镇咖啡馆,安享一杯下午茶或特制的农家甜点,与热情的本地人闲谈,随他们一起牧羊、摘蟠桃或樱桃,并就此被本地的风土人情或自然历史所吸引而决定留宿几天。如今,这些路边小镇的服务设施正被大量荒废,因为旅行者车内的GPS上只有一个目的地———作为主流文化发祥地的大都市。这是一个绝好的隐喻:在文化“趋同”运动的过程里,主流文化像磁石一样将人们的目光和脚步强烈地吸引过去,人与自己脚下热土之间的缘分被日益冲淡,过程和旅途被遗忘,重要的只是“达到目的”或“到达目的地”。新兴媒介熏陶下的次级文化若不能成为主流的目的地,在地缘上便会遭遇无情的遗忘。就中国的情况看,民族性本身与地缘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前,各少数民族在地缘上“大杂居、小聚居”所导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障碍,在当前媒介的强力渗透下已不明显。与此对应,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如:进城打工潮与民族风情旅游热)以及现代信息通讯手段的瞬时穿透力,已使民族地区的文化面临空前的同质化,而地缘上的偏远、孤立,又导致民族文化在主流传播视野中的式微。

二、亚文化拒斥与新媒体的介入

亚文化传播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主流媒介在信息传递上的单向性,越来越导致文化传播的单极化。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介的单向传播大多缺乏与受众的交流、互动与反馈。长久以来,大众媒介文化的单向输出难以填补地缘上亚文化群落的多元诉求。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质难以绽放,主次群落间信息缺乏对等交流。同质化与被遗忘,一方面致使亚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受到挤压、无以纾解;另一面也造成主流范畴内,次级文化信息的真空。其结果,常常引起亚文化的种种拒斥。严重的,甚或导致民族自由化倾向及不合理宣泄;极端的情况,会由精神层面上升到行为,引发区域性骚动,或与境外势力勾结后,发展为恐怖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渗透”遭遇伊斯兰文明的拒斥就很能说明问题的严重。世界矛盾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正迅速起着变化,即由原来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转向次级文化与主流文明间的对抗与挣扎。问题出在哪?循着单向传播形态的固有思路,传统的大众媒介将怀疑与指责投向网络和新媒体,这并非全无道理。新媒体从根本上讲,是强调交互性的媒体(例如BBS或SNS具有的即时评论与互动功能)。它为传播带来两个全新的变化:一是削平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地位差异,将他们拉入到共时性的信息交流层面;二是填补了单向度传播的交往性缺失,社交媒体促进了信息的分众化和隐私性。由此,新媒体打破了主流媒体的意见垄断,“意见量的级数增长和级数传播代表了压抑状态下公众的释放与自我救赎”,互联网、微博和微信很快触发了以往受众处于沉默状态下的媒介参与意识。这些变化经由复杂的传播过程,放大(改善)了次级文化介入主流媒介时的影响力。按照单向传播的逻辑,新变化显然把水搅得越发浑浊了———传播的全民参与性破坏着正常的新闻生产秩序;让全民都成为“评论员”又大大减弱了舆论的导向性;主流话语一旦丧失权威,谣言就会在社交媒介中滋生、激荡,久久无法平息。反过来,从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承传的角度看,传统的大众媒介经营观念也未必没有责任。无论这些经营决策来自传媒巨头、官方或是精英财阀,上百年的文化趋同运动已为他们积淀出权力话语的生存惯性,难以容忍新媒体在草根层面上为亚文化的合理宣泄带来契机,行动上必然倾向于———抑制。一时间,行政指令上的收紧以及对网络与即时评论的种种监控一哄而上。媒介渠道的控制虽见效快,但形式上容易使小新闻、小摩擦、小事件上升为对民族、区域或群体的权利抑制,实质上有损区域内部的民众团结。再者,强硬的抑制手段也正凸显出主流媒介面对亚文化、次级文化或民族文化介入时的力不从心,反衬出受众对新媒体参与性的热衷。当然,主流媒介并非一味地趋同,面对次级文化的张力也会做出修补。例如2014年5月,大众媒体集中报道:在湖南上大学的维族学生阿迪力•买买提吐热———来自新疆喀什的一个切糕世家的淳朴孩子,是如何与他的汉族同学们齐心协力开设“切糕淘宝店”的传奇经历。但大众媒体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主流话语中,阿迪力的故事只能成为某种来自异域的“奇观”或“点缀”。真正的民族文化繁荣,要靠区域性的文化自信。自信意味着打破向心力驱使下的媒介意志垄断,而传递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质。至少,它在传播中应与主流文化保持对等的沟通。而现在看来,民族文化仍处于被笼罩的“亚文化”次生范畴。谈到“亚文化传播”———这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民族问题,而是全世界所需面对的共同难题。当前,世界上对“亚文化传播”与“少数族裔或少数民族传播”的比较研究正如火如荼。这说明,不只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少数族群文化同样受到主流文化的同质化困扰。“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愿景,仍任重道远。

三、交互性的回归与时空拓展

新媒体果真如上文所说,是个一无是处的捣蛋鬼吗?若文化多样性尚需在共时性上开创平等的交流,那么新媒体正好给它提供了交互的契机。传播学中,把双向(或多向)信息流动及其效果互映所形成的系统化过程称为交互。然而,交互性在文化传播的历程中,表现出上下沉浮、若隐若现的不稳定性。作为社会原初的信息传递手段,口语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人际间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不过,时空上它具有天生的局限,无法精确、久远地传递。于是,体外化媒介应运而生,从岩画、甲骨文,再到竹简及笔墨纸砚,文字与书写使信息传递的距离、精度及耐久保存性大为提升。但恰恰是这些优良的特点断送了传播的交互性,文化的双向即时感染力被单调的主流均质化所取代。现性意义上绝大多数的传播形态(如:印刷、广播、电视等)都不断弱化交互性。单向度传递的后果,就是文化间缺乏平等的互映与呼应。这是次级文化现象催生的根源,也是民族文化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民族文化的延续源于传播形态的有力支撑。当下,新媒体给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数字化、网络化、电子智能化的应用手段,使其兼具口头传播的即时交互性以及大众传播的远距离、精确性等优势。更为重要的,新媒体实现了交互性在传播中的飞跃,它突破了时空的阻隔与等级的藩篱,为共生性文化传播拓展出广阔的疆域。面对新媒体的突入,当代民族传播虽有挑战,但机遇尚存。甚至,机遇远大于挑战:

夜上海论坛 1.新媒体的交互性打破了大众传播层级的单向流动及文化交流的不对等。

夜上海论坛 在原来的单向传播中,我在山里,你在山外;我是我,你是你,你我之间没有形成绝对的文化与生活联系。空有一个虚幻的外部世界,而民族区域内在的品性与气质无法由单向传播给予必要的反馈和呼应。交互性有利于改善单向传播在文化上的均质,使民族文化的多元化色彩输出成为可能。

夜上海论坛 2.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介的社交属性使其更倾向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其受众宽余度不大而分众化明显,导致信息覆盖率不高但传播效率提升。

这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拓展带来好处。

3.新媒体的社交特性为区域性文化凝聚创造机会。

大规模人口流动及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使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固定地缘性与区域性特质被打破。空间上,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正在全国范围内与“不定量多数”的普众加速融合。生活在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规模正逐步扩大。新媒体有利于将本已离开民族地缘的人们,在新的虚拟时空中重新联系起来。微博、微信的民族群落,以及具有民族文化性质的朋友圈,正在不自觉地修复和维系着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脉络。另一方面,从民族团结的角度看,在民族“大杂居”的环境下,活跃区域性文化、变文化隔阂为地缘融合,有利于局部区域内打破各民族界限,在以地缘为基础的群体传播与信息互动中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4.新媒体益于打破固有的单一媒介运营机制,变官方运营为政府指导下的社交化运营,提高群体内每个个体的参与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同时,媒介社交化并非将传播局限于封闭的群体内,而是经由微博、微信等信息系统的微循环来促进民族传播的“微繁荣”。第五,新媒体的“微繁荣”意义重大,它变全局观念(主流文化)上的普众化繁荣,为微观地缘文化上的具象鹊起———从一支独大到百花争艳;再由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时,“大同”就不再是单一文化的均质,而是各民族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共荣”。

夜上海论坛 四、向全媒体时代迈进

传统媒体将何去何从?新旧融合势在必行。当代传播正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迅猛发展而阔步向前。新媒体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青年一代更将新兴媒介作为信息获取的首要来源。面对新媒体的来势汹汹,业界和学界不断发出消极的声音,认为传统媒体已被边缘化并“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越来越脆弱的问题,有的甚至沦为微博、微信的‘印刷体’”。然而,“唱衰”不应成为当前传媒业发展的主流,媒介融合才是———因势而谋、应势而为、顺势而动的发展大势。事实上,新媒体并没有占尽优势,传统媒体亦非完全没落。新媒体虽能提供海量信息、传播速度快,但加剧的信息泛滥也导致其传播重点不突出,信息缺乏可信度及权威性的问题日益暴露。这正需要传统媒体予以缓解和弥补。当前,传统媒介在区域性民族文化传播中的可行路径有:

夜上海论坛 1.亲身介入新闻现场,用可靠的报道重塑媒介权威性。

充分调动传统媒介走基层、重调查、深入新闻一线的勤勉精神,以镜头、亲历和一手采访打动观众与读者;克服新媒体在新闻采编上“凡事靠搜索”的“网络复制”恶习。民族文化在传播与采访上受到地域偏远的影响,可越是偏僻就越要走进去、越要将文化的特色带出来,以鲜活的现场博得受众的认可。

2.加强深度报道,弥补网络信息的浅薄化。

夜上海论坛 新媒体有着快速传播的优势,但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一旦形成惯性,民族文化背后的生活故事、历史底蕴以及人性的张力便无从谈起。传统媒介应发挥其特长,利用电视纪录或报纸文化专栏等渠道,以深入的思考为受众提供独特的文化体悟。

夜上海论坛 3.以评论引导舆情。

夜上海论坛 面对地缘政治与民族文化的复杂性,新媒体传播中的评论极易受到扰动,甚至沦为少数别有用心之徒煽动、操纵、诋毁民族团结的工具。传统媒介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适时介入,巩固评论阵地、提升评论质量,引导受众进行独立判断,第一时间抑制流言的滋生。

4.发挥全媒体优势、充分融合,突显“把关人”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全媒体指,传统媒介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和平台优势,构建传播领域的大报道体系。努力将新媒体速度快、交互性强、传播灵活的特点,与传统媒介覆盖广、内容权威、观点深刻、评论视角独特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与受众的跨媒体互动。例如:在广播电台发展互动直播栏目,通过短信与听众即时互动;鼓励报纸开设官方微博,通过二维码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的音视频信息;为电视新闻节目引入微信公众平台,让观众透过手机参与评论、畅所欲言,并将大众喜好与大数据相结合,反过来服务于传媒市场。

五、结语

第11篇

(一)稻作农耕文化认同

夜上海论坛 稻作农耕文化是植根于广西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稻作农耕文化。由于水稻娇嫩不易种植,各种自然环境和虫害都能影响其生长和收成,需要人们细心呵护并求助于神灵巫鬼的庇佑。在求神祈巫鬼活动中,以铜鼓伴舞的祭祀仪式舞蹈最为广泛经久,是广西漫长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化传统。各种铜鼓舞蹈艺术大都是源于稻作农耕文化,漫长的稻作农耕文化对广西世居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交、民族性格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大都与水稻生产有关,其过节仪式都纳入了稻作文化体系。数千年来,铜鼓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基础,成为广西各民族文化互动的载体,满足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已成为这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在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互动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族群之间也有摩擦、碰撞、冲突,甚至战争等恶性互动的一面,但并没有成为广西世居民族关系的主流;而由于稻作耕种需要的人畜、生产工具的不足形成的不同村寨、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等良性互动,长久以来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这就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稻耕文化磨合认同的内涵。说明稻作农耕文化认同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学基础。

(二)自我概念决定了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这通常都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但在这些世居先民们的生活中,是仅次于觅食的一件大事,觅食是为了生存,则是为了繁衍。为了得到异性的青睐,这就需要个体不仅要具备强壮的体魄和劳动能力,还要在生产劳动、社交集会、游戏娱乐以及祭祀仪式中展现良好的智慧与知、情、意的高度统一。另外在推举狩猎的头领、族群的勇士、英雄、部落首领时,更看重个体的智慧、能力、气质、性格、爱好、信念与习惯等内涵,这些都需要个体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体育的价值按其作用可分为健身、娱乐、医疗的生理价值以及教育、艺术、审美、道德的心理价值和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社交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体育价值反映的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实现这些体育价值的深度与广度,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构建,也取决于主体社会活动的水平。由此可见,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三)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加强了对体育价值的认同

原始社会里,不管是生产力的提高,还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人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性的。在狩猎中追逐牲畜、与之搏斗和角力,避免不了有损伤甚至殒命事件的发生,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人们认识到,除了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必须要有比牲畜更强的奔跑能力与力量。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经常受到毒虫猛兽、瘟疫疾病的肆虐,通常是那些体质健壮、免疫力强的个体能存活下来,这些人通常也喜欢参与族群里开展的角力竞技、祭祀仪式、娱乐游戏、技能技巧训练等活动,自然,这些人也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这些事件使个体和族群对体育的认同具有特殊意义和重大影响,因为在上述造成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中,个体身心承载着社会赋予人类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相应的生命意义和符号,而在此过程中,个体对体育价值的认同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因此成为个体的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

二、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概述

从远古时期开始直至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体育从来没有离开人类生活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以人类的文化生活状态呈现于世人。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与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深厚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纳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程,尝试对不同时期广西世居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如下分类概述。

(一)反映生产、生活技能技巧的体育文化

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强健的体魄往往能决定生产收成的丰歉甚至是生存所具备的基础条件,这种客观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体能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瓯、骆的先民们在狩猎中都离不开奔跑追逐、攀缘、跳跃、投掷和射击,甚至经常要与野兽进行搏斗、角力,由此产生了赛跑、射击、射弩、摔跤、投掷等根植于生产、生活的体育活动。一些体育活动产生于劳动,起源于生活,世居先民在生产获得丰收时,自然有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的庆祝活动,熊舞、猴舞、挡虎舞内容实在,动作粗犷有力,所反映是古时欧骆先民的狩猎生活。在长期的稻作农耕生产中,先民根据稻作农耕等农事生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舂堂舞、戽水舞、木槽舞、扁担舞、踩风车、采茶舞、春牛舞等,生动再现瓯骆先民稻作农事的各种生产情景。

(二)用于增强军事武技训练的体育

自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或种族之间,为掠夺财产、抢夺生产资料、获取祭祀牲畜以及复仇等原因,经常产生争斗。不管是入侵的还是防卫的一方,为了本族的生存和利益,与异族时有争斗,一些劳动、生活技能和工具被当作武器经常在战斗使用,如射箭、射驽、角力、武术、摔跤等。随着氏族、部落和种族之间争斗规模的发展,增强军事武技等战斗力的训练活动也逐渐萌发出来。据资料考证,抛绣球活动的“绣球”最早是一种青铜铸造的兵器,用于甩投,人们称之为“飞砣”,大多用于作战和狩猎;而在广西民间广泛开展的“板鞋竞速”,最早是瓦氏夫人用来训练士兵抗击倭寇而形成的传统体育活动。另外如双刀舞、棍舞、剑舞、拳术、旗舞、棍术、同填、同顶、抛沙袋、同拼、顶竹杠等练力的锻炼方式,都是反映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增强军事武技能力、锻炼身体、提高抵御外侮能力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纪念祖先或英雄人物的庆典体育活动

新石器时期甑皮岩人的丧葬制度是广西世居先民“灵魂不灭”或“祖先崇拜”观念的一种载体,反映出西瓯、骆越人的祖先崇拜、灵魂不灭观念、氏族观念以及祈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功利意识。广西世居先民认为祖先的灵魂具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可以控制氏族、部落和个人的命运,既能庇护子孙后代繁荣兴旺,为子孙后代消灾降福,也能作祟祸害子孙。因此,滋生出对自己祖先虔诚崇拜的思想,祭祀舞蹈便是他们用来与祖先灵魂对话的神圣工具,他们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就能跟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能得到祖先的庇护。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在举行祭祀、朝拜祖先的活动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铜鼓舞蹈仪式来祭祖,由此产生了各种庆典铜鼓舞蹈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铜鼓伴舞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打嘎是古代彝族人向死者致哀跳的铜鼓舞,端节是水族为先祖父祖母逝世及吊丧所跳的铜鼓舞,“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祭拜祖先的铜鼓舞,“龙虫舞”是瑶族人为亡故老人“出灵”所跳的铜鼓舞,瑶族的达努节最庄严隆重的活动是打铜鼓和跳铜鼓舞,是纪念创世大神密洛陀的节日。苗族的“打牛”是祭祀苗族英雄蚩尤的舞蹈;瑶族的盘王节、“打长鼓”,以及苗族的“爬竿”等都是为了纪念瑶族先祖和英雄而创作的体育活动项目。可见,祭祀舞蹈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纪念祖先和英雄成为鼓舞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斗志和宣泄情感的常用手段或形式。

(四)反映民族风情和社交习俗的体育文化

经历几千年的积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既调剂着民间的生活,也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与精神修复,这些民节俗庆为传统体育提供了表演的机会与舞台,而民族传统体育则丰富了这些民俗节日内容,彼此协同发展。具有“东方橄榄球”称谓的三江侗族抢花炮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燃放花炮招徕顾客,抢得花炮者,除了荣誉,还可以得到酒肉蛋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的沿袭,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壮族人的高脚球比赛,惊险刺激,是由南丹人以踢柚子为游戏,并且每年中秋都举行踢柚子比赛而形成的;背篓球最初是流行于南丹传情的一种活动,后演变为体育项目,有民歌传唱为证:“二月吉旦好风光,布农布衣喜洋洋,龙狮对对当天舞,背箩球赛满歌场。一个锦球似哥心,哥投锦球引妹唱,妹不嫌弃哥家苦,哥妹一同上锦球。”原始社会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女性择偶特别看重男子强壮的体魄与劳动能力,而体育竞技则给男性展示智慧和力量,以此来获得姑娘青睐的机会,这符合古代民族崇拜英雄的心理和性选择的需要,也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广西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与青年男女的社交有关,甚至是专为两往提供机会而展开的活动,如布依族男女青年的浪哨、赶查白,壮族的绣球舞、捞虾舞、抛绣球,彝族的打磨秋,京族的竹竿舞等,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来谈情说爱,开展社交活动。

(五)娱乐健身休闲的体育活动

由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大都居住于边远偏僻的山区地域,各族群之间很少交往,缺乏交流与互动,为了调节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用于娱乐健身休闲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追求很强的竞技性,而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把体育寓于娱乐中,娱乐性成分较高,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娱乐和充实民族内涵的主要途径。据研究统计,属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72项,其中壮族有134项,其他10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合为138项,而且大部分是属于口传体育。

夜上海论坛 (六)反映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的体育活动

夜上海论坛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多信巫鬼与神灵,巫舞在原始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各个民族都有相关的巫术舞蹈,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是骆越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瓯骆先民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使他们确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灵巫鬼的世界,这些神灵巫鬼具有的神秘的力量,能够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庄稼、牛羊或人类多产,就必须去祈求、取悦这种力量。因此,对各种自然物均冠以“神”的称谓,如“山神”、“树神”、“水神”、“雷神”等,对其顶礼膜拜,人们通过各种祭祀仪式来敬拜和求告,将神灵巫鬼的“异己”力量转化为“助己”、“顺己”的力量,由此创造建立了神灵崇拜和巫鬼祭祀仪式舞蹈。并不断向后代直接或间接地传授有关这种神秘力量的知识以及取悦这种力量的方法,以保证后代生活的安全和富足。祭祀舞蹈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舞蹈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当人们稻作农耕获得丰收时,自然欣喜若狂,共同欢呼跳跃;当人们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时,必须欢歌狂舞,以娱乐鬼神,祈求功利,并且以歌舞宣泄情感。

夜上海论坛 三、结束语

第12篇

一、扩充知识,做自信有趣的演说家,教师自身要有足够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引入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

一堂课的讲述首先是由教师的备课开始。对于老师来说,备课已经成为了一件老生常谈的事了,把握本单元的任务目标,深入研究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但结合课外知识这方面却经常被很多人忽略或者马虎带过。适当引入课外知识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讲到杜牧的《赤壁》时,除了要预备讲述简要的三国历史外,还需把杜牧年代以前的“盛唐印象”一一道来。“那时候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大显与世,文化发达对法交流颇为频繁,号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令人向往的国家。”对盛唐的讴歌并不是无用的,当学生们沉浸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的同时,“中唐”大背景的带入显得特别有必要了,杜牧在中唐坎坷的仕途也是非常有必要讲述的。这样“”与“低谷”相结合,赞美讴歌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贴近了课文教学的核心。

夜上海论坛 社戏是人们在敬拜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在介绍鲁迅《社戏》时,教师可以从详细介绍社戏入手,结合当地民俗民风,把课文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做一个自信有趣的演说家

夜上海论坛 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尤其是新老师,演说能力的缺乏或者是演说无趣是影响教师在课堂“完美授课”的两大拦路虎。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主持人”的作用,如何“hold住”你的舞台,带动台下的观众,成为教师所要练习的“必杀技”。在完整的备课后,教师可以在一个小房间或者空旷的地方练习演说,随着熟练度的提升可以和亲人朋友一起练习,相信在亲人朋友的鼓励下,你的自信度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提高了自己演说的自信度后,是该想想怎样使自己的演说风格变得更有趣了。在过去有一种职业叫说书(又叫评书),他们在演说的时候除了语气音调的变化外,常常会伴随着简单的音乐做辅助。我想我们的教师可以从古代评书家那里找到经验,在授课时除了语气音调随情节的变化外,有时也可以选用适当的多媒体音乐视频来辅助自己的演说,二者合一,能更加引人入胜!

二、双管齐下,做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

夜上海论坛 理论贯穿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也是相互联系和推动的。实践,使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具有指导性。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夯实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双管齐下,民族文化的烙印将更加深刻。

(一)理论铸造思想

夜上海论坛 理论是思想的指导者,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多而杂,老师教授知识滔滔不绝,却不一定能转化成思想原料灌输给众多的学生。此时位置反转,学生成了思想争夺战的主力军。检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教会学生主宰自己的思维,是我们语文教学后期的重要任务。

夜上海论坛 作文可以体现一个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相关命题的作文检测来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状态,并在之后的教学中有机会对其采取适当的措施。从沈从文的《端午日》单元发起对学生对“端午节”由来、发展、意义的讨论;从中秋咏月诗三首单元激起学生对“中秋节”传统风俗的热情。

(二)实践激起民族文化的热情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神州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多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现象,俗语有云“家和万事兴”,而“小则家大则国”的和平与安定需要靠人与人之间的民族认同感来牵引。学生是祖国未来的骄阳,加强学生对本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意义非凡。

第13篇

夜上海论坛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回收304份,回收率为98.06%,其中有效问卷为295份,有效率达到了97.04%,负荷进行问卷调查的要求。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夜上海论坛 2.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对以上几所高职院校的的问卷调查(表1),分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人将学校领导不重视、师资专项技能缺乏和教师缺乏资源开发意识列为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而也有近八成学生认为经费、教材和配套的保障机制也是改革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问题方面,也有六成的师生选择;最后过半的师生均认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在社会、媒体推广,项目支持以及其他方面缺乏与其他学科相竞争的优势力。

2.2、分析与对策

(1)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学校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根本成功,学校的重视是其根本前提,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改革也不外如此。如果学校和相关部门并未对课程改革过程体育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没有引起重视,这势必会大大影响体育教师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甚至会削弱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到该门课程的良性发展,使得学校愈加不重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改革进程。在场地、器材以及一些教学软件建设方面,需要学校进行重视投入经费,并且相关部门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提供一些政策倾斜,我们都知道,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属于奥运项目,相关级别比赛又少,这些都成为了学校和相关部门推诿、忽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借口,所以,各部门及学校首先要做到的是放下偏见,一视同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项目的开展肩负着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身健体的重任,所以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扶持是十分有必要的。(2)教师要改变观念,深挖课程资源。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教学观念是民族传统体育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前提。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各项教育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要进行的是教学资源的开发,如何对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项目进行深挖,寻找其中有价值的因素,是目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观念,加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以便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3)配备合格的师资队伍,强化激励机制。目前来说,虽然很多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配备了专任教师,但总的来说,这些教师的素质有些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通过教师进修来实现,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才能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有一个显著地提升。学校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改革过程中取得出色工作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加大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使得激励机制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前进动力。(4)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一直占据主体,所以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无法引起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也就不能承担起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所带来的乐趣,真正认识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所在。

3、结语

第14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夜上海论坛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夜上海论坛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夜上海论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夜上海论坛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夜上海论坛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夜上海论坛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夜上海论坛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第15篇

关 键 词: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单一研究范式;多元研究范式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4-0025-05

On 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s for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CHEN Qing

(College of Physical Cul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Researches on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fully explain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n today’s world where scientific technology is highly developed, when facing the change of research subjects, especially complicated body behaviors in national sports, the un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for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should be necessarily deconstructed, while discipline crossing and blending type research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fully referring to research paradigms for natural scienc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vercom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un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for Chinese sports culture, which bases mainly on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s in which natural science is blended in, 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study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refore gradually enrich and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Chinese national sports scientization.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Chinese national sports;un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diversified research paradigm

中华民族体育不仅表现出特色鲜明的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玄妙、神秘的特征,如导引养生、气功。由于对中华民族体育研究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经验研究相对于理性研究,难以清晰说明研究对象的结构、功能、表现和价值。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仅依托单一的研究范式会制约其深入发展,应借助自然科学的优势共同探索,使中华传统文化中举世瞩目的理论,以及生动、形象印刻这种文化的民族体育焕发时代光芒。在中国知网以“武术”为主题,搜索历年研究成果,20 224篇武术学术论文中,涉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内容则十分有限。鉴于民族体育中核心构成――身体行为是多元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多学科综合分析等因素,实现多元的研究范式研究具备可能性。关于研究范式的研究近年来逐步被国内学者重视,不过,对中华民族体育的研究范式的研究才寥寥几篇,如李龙、杨海晨等学者的成果。范式理论倡导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宣称范式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由此可见亟待完善的中华民族体育学科状态。

1 中华民族体育研究的局限性

中华民族体育很多内容不宜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与中医等文化现象相似。比如,中医通过疏通经络治病,但经络在哪里?中华民族体育技术掌握需要“悟性”、技术风格依托“意境”、功力水平重在“气度”。那么如何评判习练者的掌握程度?显然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在人类文化全球化、文明共享的当下,这些内容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国人尚且不易理解和掌握,何谈对外传播、交流和推广。其实,中华民族体育可以通过科学理论给予清晰表述,只是在以往的中华民族体育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更倾向于单一的人文社会科学论述,忽视自然科学理论的介入,由此形成中华民族体育研究的局限性,进而影响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

中华民族体育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隶属于文化领域的中华民族体育独立性不强,使研究者对这种人文现象认识不充分。中华民族体育与共生文化尚未完全剥离而自成体系。比如祭祀、节庆、游戏、娱乐等活动中,肢体活动与体育中的身体行为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极易混淆日常生活与民族体育中的身体活动,因此难以确定研究切入点。第二,人文现象似乎只能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但是研究中又较少涉及民族体育,阻碍民族体育学科研究体系化。第三,中华民族体育是特殊社会文化熏陶的结果。研究者多以人文学科方式认识民族体育的背景、起源和功能,主观臆断人体文化的结构和本质。第四,强大传统思维制约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正如张岱年[1]在《中华文化概论》中表述的那样,“中国古代的科学中也的确形成一些杰出的理论,如天人学说、元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但这些理论是功能普适型的理论,普适于天地万物以及人事和人身。这种高度普适性的理论,虽也可以用来笼统、模糊地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可当它一旦成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律条时,也就成了人们对自然界进行具体的、有分析的探讨的束缚力量,最终成为人们深刻认识事物本质、形成科学性专门理论的障碍。”第五,科技水平不高地区,普遍存在着研究者掌握自然科学理论有限、研究手段、设备和经费不足等情况,因此难以对复杂的人体文化进行必要的自然科学研究。

2 改变中华民族体育单一研究范式的条件

夜上海论坛 第一,研究对象的一致性决定多元研究范式的可能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体育领域拥有共同的关注对象,那就是人的身体以及身体运动。其中身体行为是民族体育的核心结构,是肢体活动转化为体育的关键环节。因此,两个学科在研究中华民族体育时,完全可能进行跨学科多元研究。

夜上海论坛 第二,身体运动的复杂性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决定多元研究的必然性。人文社会学科多是感性的定性研究,而自然科学则是以理性的定量为重,两者可优势互补。特别是对复杂的身体运动和民族体育的研究,应该在感性认识之后进行理性认知。对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以往多以感性为主的界定,认为民族体育是以肢体活动为手段去达到某种目的的活动。这样的认识难以解释生活、生产中的肢体活动与民族体育的区分。

夜上海论坛 第三,研究对象的转换决定多元研究的可行性。从研究范式演变中发现,研究对象发生转化之后,研究范式必然发生转换,该趋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中华民族体育以往更多依附在各种社会文化事项之中,如今已经逐步走向相对独立,特别是成为一种对人生命塑造的文化现象后,民族体育已不是体能阶段的生产准备过程,智能社会阶段的民族体育的生产性已经被生活性所取代,逐步具备自身框架,运用新的研究范式完全必要和可行。

3 构建中华民族体育多元研究范式的思考

3.1 研究态度的转变

中华民族体育完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式和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中华民族体育的研究必须充分认识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克服单一的研究范式对自身发展的制约。

人文现象可以借鉴和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融合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会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刻。现实中,学者对定性研究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习以为常,有意无意忽视注重分析、注重理性的定量研究,这种态度误导学者的研究行为。关于经验研究和理性研究,可形象地将经验研究比喻成为“正向的金字塔”,理性研究是“倒置的金字塔”。从经验金字塔任何一个地方抽取一块基石也不会立即影响其稳定。恩斯特・卡西尔[2]146-147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一书中明确地阐述人文科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可能性和必要性。是否在人文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关键在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们的态度。卡西尔说:“如果文学科学和艺术科学要成为可以用真正的科学方法加以处理的科学,那么首先要放弃它们所宣称的自主地位。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它们都不可自认为与自然科学不同,它们必须完全融合于自然科学之中。由于一切科学的认知都是因果的认知,因此,如同根本不存在两种不同层次的因果系列――‘精神性’的因果系列和‘自然性’的因果系列――那样,根本不存在自然科学之外的‘精神科学’。”其实,这两种因果关系相互制约和影响,在某一个阶段自然因果发挥更大的作用,旋即人的自由意志因果性表现突出,但是自然因果链并未消亡,人的理性力量是对自然因果的不断解读和对规律把握的表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需要借自然科学的帮助和支持,卡西尔所强调的“只有数学性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2]163有其深刻的道理。

夜上海论坛 3.2 研究范式的探索思路

夜上海论坛 1)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反常态研究,即改变以往常态的研究方式的方法。通常学者们以归纳研究为先,随之再进行演绎。如果运用融合式、反常态进行研究,会得出更切合实际的结论。根据艾尔・巴比[3]在《社会研究方法》中提供“先推论”的演绎法能够给研究提供合理的假设提前,然后再进行以观察为主体的归纳法进行验证或修正假设,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这是中华民族体育研究可借鉴的研究范式之一。沿此思路,发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有许多文化现象彼此间存在着隐形的函数关系,需要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证和解释。比如,从普遍性的理论理解出发,推论(演绎)一个期望,提出假设:中华民族体育有益于人的健康。因此模拟绘制量化的数据如图1。以此主观假定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Y=F(x)。仅仅运用演绎尚不能解释实际,需要进一步借助归纳法进行分析。归纳法将具有一定离散程度的,非线性相关的现实进行科学修正,得出图2结果,于是出现符合实际现状的理性结论。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条非线性的曲线,研究过程中必须借助各种方法归纳,并使用自然科学的方式予以具体分析,以便于更明确地说明问题。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特别是对活生生的人,难以完全使用自然科学理论进行刻板分析。但是能够使用具有规律性的数据表明趋势,如人的一生中存在着客观的内缘性机能下降,以及生存环境等外缘性因素影响的机能降低等影响趋势。其中,社会环境中机械化的工作方式、优越的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人的体能降低,如人在12 min内跑的距离随着特定年代的推进而减少。由此得出人的有机体体能随着人的衰老、社会环境的改善而降低的结论。对于这种现状,人类绝非束手无策。相关归纳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科学、周期性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健康,帮助人类延长寿命。从而验证、推导出中华民族体育作为体育的有机构成,自然也能够促进人的健康。这种方式弥补先归纳后演绎,以及白描推理的不足,科学的数据图示形象、生动展示了蕴含其中的规律。

夜上海论坛 演绎向归纳推进,归纳完善演绎,两者相得益彰,从而使研究从经验走向科学研究。如李宁[4]有关太极拳练习速度中的脑电变化研究,采取的便是脑电检测的科学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修正人们原本认为入静的太极运动者脑神经不宜受到外界影响的假设,经过归纳和再演绎,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始终能够作用于客体自身,使之产生相应的改变。那么,可以推测有意识通过太极拳等中华民族体育项目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健康状态。从研究到现实,民族体育具有健康促进作用,民族体育科学健身如何实现应深入思考。李文川[5]发表《身体活动建议演变:范式转换与量的积累》论文,为民族体育健康服务提供了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文中提及目前由于身体活动的不足已成为全球范围第4位致死因素。2008年,全球15岁及以上成年人约有31%身体活动不足,每年约有320万例死亡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中国在2010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仅有11.9%参与有规律的身体活动,83.8%的人不参与身体活动。由此导致从1993到2003年10年间,心血管疾病发病从31.4%上升到50.0%,糖尿病从1.9%上升到5.6%这样持续恶化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李文川根据各类研究成果,认为中等身体负荷的多次积累能够发挥“量剂效应”,有益于促进健康。受此启发,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体育以何种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为各个民族提供适合本民族“口味”的疾病预防和有效的健康保障,必须进行“从经验到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对涉及身体负荷的各指标进行“药剂学”分析,提供具备科学原理的民族体育健身处方。

2)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结合。

量化研究重点在于获得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数据,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表达现象的集中趋势。然而,量化研究所获得数据却容易抽空客观存在的生存情景,从而损失对具备丰富性和复杂性现象的真实反映。质性研究则是一种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方式[6]。必须有机地结合,从量化向质性研究过度,使具体的数据变得生动、真实。质性向量化研究靠拢,使繁复的现实明确地展示其集中趋势、运行规律和特征。

(1)融会贯通式研究,是一种以跨学科理解方式,侧重运用量化指标说明客观实在的研究。用这种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对最具民族特色的武术进行研究,其成果远比运用中华民族文化“律条”的解释更能够深入人心。武术运动之美令人叹为观止,溢美之词充斥各类文献。然而武术之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至今很少美学理论和自然科学理论被运用到武术美学研究之中。人类对美的感受在于人的内在体验,当然被审美的客体也必然具备着美的客观存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会对具备黄金比值(0.618)特征的客观存在产生美感,比如人们普遍对花卉、树木、书籍、人体等产生美感。因为,这些存在物的各种比例到达黄金分割论中的所谓“黄金比值”,该比例能引发人的愉悦感觉。人体的形体美自然也与此密切相关,以肚脐为黄金分割点,其下长度与身高比接近0.618――黄金比值者就会给人以美感。黄金比值与心理审美耦合,从而产生审美体验,而且有价值的存在强化着美感。武术项目虽未注重形体美的客观存在的美学原理,但在武术套路演练中则通过技术动作节奏弥补这个缺憾。计算武术运动员处理技术动作节奏中的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急与缓等的比值,如果演练者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使套路中各个组合韵律处理接近黄金比例的节奏变化,必然会引发人们的审美享受。武术发展至今天,已经从实用的征战、搏杀技法为主转变为富有艺术性的套路演练为主,所以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决不能脱离武术发展的现实社会背景,以及时代审美情趣。只要能够恰当地站在特定的场域,有效地运用量化数据方能帮助中华民族体育切实的发展。对此,武术套路的韵律与意境研究必须向着融会贯通式的方向发展,使研究成果能够提供武术套路演练的具体节奏参数,使研究具备应有的实践指导价值。

夜上海论坛 (2)质性落实研究,是在量化研究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对人类行为进行文化的解释、理解,以及价值实现的研究方式。在众多的研究范式中,质性落实研究可以有效分析独特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意义和价值,以此指导实践。在武术教学中,如何解决套路记忆问题,需要通过量化研究成果说明100%规范完成技术动作能够轻松记忆套路,即大脑对某一技术动作的神经冲动所释放的定量神经递质引发相应数量的肌纤维运动,只有规范每次练习,才能使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保持定量化,以及与引发的肌肉纤维数量保持一致,从而快速地形成所谓的“动作肌肉记忆”,如同学习游泳、骑车技术,一旦学会终身不忘的科学原理。量化研究可对学生晓之以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为进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然而,量化研究难以动之以情,即使学生明确道理,对套路记忆的教学任务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技术权威、教学艺术引导、教法有效性、教师生动形象的文化灌输,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等。这些因素难以量化,唯有质性落实研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文化意义上强化套路记忆。因此,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易于以质性落实研究为主。但是,重视质性落实研究,绝不能忽视量化研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再一次回到传统研究范式的窠臼。

(3)数学思维研究,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量化与质性结合研究方法。在侧重于质性研究过程中不能脱离数学思维的支撑,运用数学思维是有效提高质性研究深度的关键。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学科――哲学与数学保持密切联系,其他学科也必然存在着联系。“哲学在希腊开始萌芽的时候,数学就一直是引起哲学家特殊兴趣的科目”[7]374。中西方的体育文化分别是等式两边的内容,但是两边的体育文化意义却截然不同。该规律的启示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决不能完全循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之规。比如,中华民族体育竞技程度有限,中华民族体育竞赛模式难以在域外与西方竞技体育抗衡。那么通过中华民族体育特有的内修养生模式则可以弥补西方竞技体育外练强身格局的缺憾,使等式的两边文化分量达到平衡。中国特有的养生内容缺乏可以量化、重测、验证的数据事实,难以被世人接受。对此,通过对传统养生、传统文化理论的数学思维研究,以数学注释形式向全球推广已经成为迫切的任务。在解决社会问题,解释文化现象时最好不要远离数学的诠释。比如,人们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运动员或体育工作者,对此如何回应?数学成为体育最好的帮手。董进霞[8]撰文综述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表明体育活动对大脑的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理性地纠正被社会普遍误读的所谓“常识”。再如,在描述中国春秋文化思潮涌动繁荣景象时,使用“百家争鸣”表述方式。中华民族文化虽然很少这种近代数学的清晰介入,但是中国早已广泛应用的阴爻与阳爻理论就是一种经典的数学思维基础。如今需要将中西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进行融合,运用现代言语形式加以表述,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功效。

夜上海论坛 单一研究范式是人为所致,只要明确的科学态度,主动运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多元研究范式便能够很快构建起来在人类社会有许多看似难以表述的事物,这可能是惯性思维制约的结果,如果转换思路和方法,必然会有更多惊喜等待着我们。尤其是对过于集中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强大的自然科学体系支撑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充分融合、借鉴自然科学的成果,一定会是古老且经典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张平中[9]对中国过去1 810年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降雨量变化曲线、钟乳石生长曲线与历史朝代的更替进行对比,发现降水量大幅度减少的年代与朝代的衰亡年代基本一致。其结论是钟乳石生长的速度与社会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原因是钟乳石在风调雨顺期间成长较快,社会发展也在这个期间处于国泰民安、稳定发展的状态。那么,可以继续深入一步研究一番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此阶段的表现,一定会弥补各种体育史料、考古资料的不足,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绘制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曲线。

夜上海论坛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滋生出顽固的内敛倾向,为保全其自身地位,人为制造玄虚,保持神秘,其结果是作茧自缚。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局面。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研究应突破单一研究范式,建立融会贯通的多元研究范式。合理、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充分运用多元研究范式,不断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问题,构建自身科学化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9.

[2] 恩斯特・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M]. 沉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夜上海论坛 [3] 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M]. 10版. 邱泽奇,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0.

[4] 李宁. 太极拳不同速度练习者的脑电比较[J]. 体育学刊,2014,21(3):137-139.

[5] 李文川. 身体活动建议演变:范式转换与量的积累[J]. 体育科学,2014,34(5):56-65.

[6] 熊欢. 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J]. 体育科学,2012,32(2):28-38.

[7] 伯特兰・罗素. 西方的智慧[M]. 马家驹,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