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音乐赏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本课程及指定教材的基本特点
原来普通高校开设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其教学不外乎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三部分来教学,或是依据各个时期的音乐形态,即“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专业音乐创作时代”四部分来教学。在大的历史框架下,根据音乐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宗教性的特点,再分别以乐器、乐制、乐人、乐种、乐律、乐理、乐谱、音乐教育模式等为线索,结合出土文物、乐器、遗存的壁画乐谱等图像安排教学,纵向与横向结合使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阶段的音乐文化及其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更加清晰明了,易于学生接受。《中国音乐名作赏析夜上海论坛》课程一般是在中国音乐历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体验。它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音乐作品视觉化,利用直观图像、音响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以乐器形制演变、各个乐种的发展融合及兴衰没落、器乐流派等为线索安排音像资料进行教学,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欣赏(表现和理解)、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将上述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如果既能体现两门课程各自的特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就是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了。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的整合并不是单纯地把欣赏课和音乐史课简单合并在一起,它针对的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为目的的,规定的授课时间仅有72个课时。这就意味着要对博大精深、与很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面很广的中国音乐史内容做很大的删减,要在大量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音乐作品里做出艰难筛选。受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托,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编著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材。全书共分析了75首作品(都附有谱例),插有87幅图片表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音乐史的历史风貌。为了适合教育对象,这本教材对很多中国音乐史的细节与文献依据一笔带过,对一些较困难的理论问题有意简略,只对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史实内容进行了叙述。这就给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有很多随之而来的难题需要授课教师解决。
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原则
1 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整体矛盾
以往,《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总学时是72学时,笔者在教学中已经感觉到很难较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因为,古代史的知识学生大都不熟悉,需要细致全面地讲解;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中又要安排大量欣赏的内容。原《中国音乐名作赏析》课程的总学时是36学时,也不能很充裕地完成教学任务。
除了学时少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之前,很有必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做出调整。
夜上海论坛 2 古与今教学内容的具体矛盾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内容,是让音乐专业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给这部分内容安排的时间太,少I那么,这门课设置的初衷就无法完全实现;如果在古代音乐部分所用学时太多,近现代、当代史中大量的作品又很难有时间欣赏。
为此,我们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利用课下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方法
不论是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还是名作赏析课的教学,其内容都十分庞杂。要想使二者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查阅和学量相关资料,融会贯通地变成自己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方法,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制定出巧妙且卓有成效、灵活多变、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以人为本的教法,和学生一起精心实施。
关于本课程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谭勇在其《论高师(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的教学最优化》(刊于《黄钟》1999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很值得借鉴:首先,应明确优选教学方法的标准。标准一: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的相适应。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言,一般都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知识信息方面的、认知技能方面的和情感态度方面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与该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予以保证。标准二: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名作欣赏与中国音乐史课程结合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由此也决定了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标准三: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对象相适应。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所制约,而且也受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所制约。在兼顾整体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夜上海论坛 但是,由于本课程要突出在中国音乐史背景下进行作品欣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中国音乐史脉络为经线,以在历史背景中常析不同形式和人物的音乐作品为纬线。在相关音乐史知识的讲述后,引导学生在聆听代表性作品中认知中国音乐史和明确音乐欣赏的方法,达到既拓宽视野又提高音乐审美和认知能力的基本要求。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资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和网络资源,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电脑普及软件运用上做足功课,例如,在powerpoint课件使用时,理论文夜上海论坛字中间穿插影音视频,把理论内容和影音内容完美结合,充分挖掘教学潜能。
3 课内课外结合。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结合后,其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单纯依靠课内时间,是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强调课内外结合、重视课外的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可在每节课后给学生推荐自主学习内容,这样做可以充分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学校应该尽可能提供场地、设备和相关辅导条件。也可以将这种课外学习活动情况纳入考核中。
4 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讲座。专题性讲座可以针对性地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让音乐专业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赏析音乐作品的习惯。
关键词:高校;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14-02
夜上海论坛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我国“中国音乐史”是我国高等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理论课中重要的内容。同时在各大高校所有音乐方向的研究生考试中都是必考科目。可见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教学目的是通过阐述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使学生把握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事件、音乐家、作品、理论,音乐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等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音乐素养,进而引导学生科学地评辨和研究音乐问题,并能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及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
夜上海论坛 多年来,中国音乐史一直采用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不足:如形式单一、教学媒体落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等,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学生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目的中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本文通过几点思考以及教学方法的尝试,就如何创新改革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以期获得较之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参考教材,更新知识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通常称“课本”),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指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故事书、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或教师自己编写、设计的材料。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夜上海论坛 目前,各高校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均有规定使用的教材,如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田可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出版,2007年)等音乐著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教材大多是狭义的教材,依照课本内容,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和不容更改的性质,很少填充和修改。然而,音乐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同样具备着前进发展的特点。如某种新的研究结果证实了以往音乐问题的猜想,或是了以往旧有的结论;新的出土文物更新了教材中的时间界定,补充了以往音乐史的空白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课本为主,但不拘泥于课本,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方面完善、补充、更新音乐史知识。让中国音乐史和人类发展史共同流动起来,成为一门“活动”的音乐理论课。
夜上海论坛 二、信息化运用打造“博物馆式”教学
中国音乐史阐述的是过去的音乐,特别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在学生认为,那是离自己很远的事物,看不到、摸不着、听不见,长期纯理论性文本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述中去勾勒和想像,因此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国音乐史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足、知识记忆不深的现状,如何针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成为中国音乐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夜上海论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更易于接受迅速、直观的知识信息。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是创新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虽然近几年,有些教师或多或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是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学科相比,达到信息化的程度还相距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时代音乐人才的培养。
试将音乐、图形、文物等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将中国古代音乐史立体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使教学变得形象、直观、立体和生动,就像把学生带进中国音乐历史博物馆,将讲授和参观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教学中知识的信息量,教学的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夜上海论坛 三、专题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时期,从古至今地给学生讲述音乐历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纵向的知识延伸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发展脉络,把握作品风格特点与社会背景的关系都具有非常有利的作用。但是,对于同一音乐现象或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影响等问题,则横向联系比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音乐发展的规律,深入理解在历史的演变中音乐是如何发展的。所以,在讲述某些问题,如:中国乐律学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音乐机构,中国古琴音乐,京剧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等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专题课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明确音乐史实,梳理音乐发展脉络,总结历史规律,提高分析研究能力。
夜上海论坛 四、从学术论文到课堂教学
要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到主动,一改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由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论文,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各种观点以及研究现状等问题,然后将问题和收获带入课堂,有准备地进入教学阶段,无疑也是一个可取的方式。学生在查阅、研读相关论文的过程中,因为是经过亲自动手检索阅读的,所以对知识点的印象会比由教师灌输的更加深刻。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超出课本的知识量,同时,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例如: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至少五篇关于先秦雅乐的学术论文,假设学生找到并认真阅读以下4篇论文:1.李方元《周代宫廷雅乐面貌及其特征》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2);2.何涛《论先秦俗乐、雅乐的音声特征》载《江海学刊》2007,(2);3.任飞《无“商”的西周雅乐》载《中华文化画报》2007,(6);4.张耀《雅乐含义及先周雅乐的表现形态》载《中国音乐》2006,(2)。那么,仅从这4篇论文中学生至少可以收获到周代宫廷雅乐的形式、使用场合、音乐风格特点、先秦雅俗音乐的区别、先秦雅乐与当时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将阅读中的收获和不理解的问题带入课堂,和同学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对锻炼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追求真理的能力,较之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夜上海论坛 五、技能再现音乐,理论指导实践
夜上海论坛 中国音乐作品是中国音乐史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历史上的音乐作品是了解其所在音乐时期风格特征最直接的感知。特别是演奏、演唱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的过程中,可以将技能锻炼和理论指导相结合。如在讲到古代某个时期的作品时,请专业学生演唱或演奏,再由教师讲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乐曲的风貌,还可以播放原版的古乐音响,让学生用理论结合音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之后,重新演唱或演奏,与之前的效果进行对比,鼓励学生逐渐完善演奏风格,提高演奏技巧。由此使中国音乐史教学目的中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
六、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相对课堂教学来说有着很强的教育优势,能够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取得特殊的教学效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学生的素质,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当地地理、民族和风俗的特点,积极开展中国音乐史课外教学。同时可以结合民间音乐采风的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让学生走到实实在在的音乐生活和音乐土壤中去。如学习当地的民间歌曲、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参观音乐历史博物馆和优秀的音乐文化历史遗存,访谈著名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等。此种教学模式,丰富了中国音乐史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主动了解本地的音乐文化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爱家乡和学习、探究本土音乐文化的热情。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特色;措施
中国音乐史课程发展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经过了几代人的探索,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它是音乐学与历史学相互交叉的一个学科。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掌握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它是检验音乐人才的基本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标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中国音乐史课程对促进音乐专业的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一、《中国音乐史》的教学现状分析
这门课程的涵盖面广,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课时是有限的,使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得紧张,也不便再进行更多的课程拓展。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由任课教师单方面传授为主,学生为客体,教师往往过于强调基础理论,缺乏实践环节,重视该学科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忽视理论联系实践的结合,最终致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传统考试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核以试卷为主,大部分的学生在临近考试的短时间内,将老师上课的笔记内容进行汇总、复习,这种只重视教学结果而不考虑教学的过程,暴露出了考试体系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矛盾。中国音乐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在当今课堂教学中,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该对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探索与分析,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尽量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传授学生更多更好的音乐文化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能更好的学以致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不断完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中国音乐史》课改的措施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对现阶段的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如何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下是对这一课程进行改革的措施。
夜上海论坛 (一)转变角色,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教师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让学生上讲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选题目,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课下充分准备,让其进行归纳,汇总,用合理的语言来表达内容。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评述、更正、总结。这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大部分从事教育行业,这种方式,还锻炼了学生的讲课能力,为今后就业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二)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个性化教学
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很多优秀作品需要让学生进行赏析,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专业技术展示,为同学们现场演绎作品。比如讲地方民歌时,可以让声乐专业的同学进行演唱,讲音乐家的代表作品时,让器乐的同学来演奏。这样,在课堂上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现场演绎这些作品,理论指导实践,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使学生们能够掌握音乐历史及其作品的演奏风格,更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意境,理解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分为三个部分(百分制)
夜上海论坛 1.个人展示成绩,每学期老师在授课时会指定关于中国音乐史有关内容的声乐或器乐作品等,每个同学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音乐作品展示,也可以自由结组,占20%。2.论文成绩,论文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期中考试时给出多个题目,供学生自行选择,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占30%。3.试卷成绩,期末考试是闭卷考试形式,考核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试题量覆盖范围要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占50%。
(四)理论指导实践,增加实践课时
夜上海论坛 在这门课程中可以增加实践课时,每学期定期进行实践学习。第一,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更直观的了解当地音乐发展历史及音乐风格特点。拓展音乐视野。第二,让学生们根据地方特色音乐编排节目,在校内、校外进行实践演出,传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并让更多的人喜爱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第三,带学生到幼儿园、小学、中学进行实践教学,教授民歌、民舞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教育水平。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之以用。
三、结语
若要使中国音乐史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就要在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紧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师要调动多种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艺术实践、课堂互动、以及课程综合设计实践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内心深处感悟它、认知它、热爱它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