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学教研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自1958年建校以来,较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学校的唯一专业,1987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医学系,2007年11月,更名为医学一系,2013年4月,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医学一系更名为临床医学院,设临床医学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临床医学院在原有的办学宗旨上,坚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理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其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较高政治、文化和生理、心理素质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我系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学生在几个实验中心完成,主要有机能中心(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科)、形态中心(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中心、病原与免疫中心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5个中心。其中机能实验学课程继承并发展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学科之间的承上启下与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实践操作和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实验学共有90学时,涵盖了“三理”的主要实验内容;从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到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全面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夜上海论坛 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从事医疗、科研或卫生等工作奠定基础,因而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操作的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依附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结合我校临床专业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临床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不同模块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5%。采用常规板书或PPT配以示教讲解,目的培养学生规范的基本操作动作与系统的实验数据处理。
②验证性实验如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采用讲解与多媒体录像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验证已知医学理论的同时,探索可能的未知规律。
夜上海论坛 ③综合性实验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与药物对动物血压的影响、尿生成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要求教师在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建立了一种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参与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学生可以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检测复杂的生命现象,并逐步引向深入。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建立整体的概念。由于综合性实验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此类实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其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培养。
夜上海论坛 ④探索设计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如大鼠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及设计与解救方案、肝性脑病与及种类型的缺氧、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15%。教师除一般指导外,充分利用机能实验中心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RBL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式RBL(Web-researchbasedlearning,简称WRBL)与网络式PBL(Web-based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WPBL),将经典的RBL、PBL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性地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体现RBL、PBL理念的网络平台,使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同时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
3科研、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考核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夜上海论坛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临床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等;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专业学生积极与临床学院教师承担的临床课题;以专业成长为依托的技能发展型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探索性与自主设计性实验。
4结语
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学生是2009级的化学师范生,共有155人,分为6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学生。每个学生3次,4个学时∕次。共12个学时。(1)系列实验1任务、内容是:介绍手持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学生尽快熟练掌握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维护方法,能利用手持技术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2)系列实验2任务、内容是: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手持技术的操作外,进行较复杂实验。比如:同时连接2个或2个以上的传感器时如何来设置页面以及如何设置坐标轴上X轴、Y轴显示的物理量等,更主要的是以手持技术为工具的探究,体验手持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突出手持技术在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时的优势。(3)系列实验3任务、内容是:训练手持技术与多种传感器相连,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种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实验感受手持技术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能利用手持技术设计综合实验。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开设手持技术实验后的调查分析
手持技术实验课教学效果如何?利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怎样呢?我们对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1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21道大选择题(包括47道小选择题)和2道开放性问答题组成。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55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手持技术的优点(第3-5题);(2)手持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第6-8题);(3)使用手持技术教学的态度(第13-14题);(4)影响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因素(第15题);(5)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实施效果(第16-23题)。以下是在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的评析。
2.1手持技术操作的难易程度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在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从未听说过手持技术,只有个别学生通过图书、期刊等对手持技术略有了解,但从未见过实物,可见手持技术在河南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第一次接触手持技术仪器时,80%的学生感觉很新奇,很想进一步了解。只有7%的学生对其有恐惧感。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手持技术的操作不难,这与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有很大关系。
2.2手持技术的优点
夜上海论坛 与传统化学实验相比较,使用手持技术实验的优点如表5所示。学生认为手持技术的优点排序为直观、便携、操作简单、准确、实时,其中对准确、实时2大优点的认可度较低。
2.3手持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学习手持技术仪器的操作是为了更好地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而在化学教学中使用手持技术产生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手持技术的应用范围。调查结果表明,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化学既有正面的积极地作用(图1),又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图2),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具体应用手持技术的情况(图3、图4)。
夜上海论坛 2.4影响手持技术应用的因素
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中的广泛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8类:经济条件或成本问题、学校的态度问题、化学教学实践(如教学内容的选取课时数量)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观念意识问题、评价的问题、手持技术本身的问题及学校外部压力的问题。61.2%的学生认为手持技术有一定的教学适用范围。一是由于经济等因素无法购买手持技术设备;二是虽购买了手持技术设备,也因其他条件的限制未广泛使用;三是手持技术不能代替传统实验,有些实验用手持技术合适,而另一些实验用传统的仪器更好。手持技术要想在中学中得到推广和使用,最大的障碍是:52.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没有设备或者设备少,43.7%的学生则认为是没有相配套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实验案例),57%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的支持最为重要。
2.5学生对手持技术的认同感
夜上海论坛 应用和推广手持技术任重道远,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是否愿意成为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播者,推广和使用手持技术呢?此次问卷中设计了第13题和第14题进行相关的调查。
夜上海论坛 2.6学生对手持技术实验课实施的效果评价
夜上海论坛 2.6.1学生对系列实验1实施效果的评价
夜上海论坛 有17%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62%的学生认为效果好。这些认为教师讲解得条理清晰,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又通过几个小实验的练习,基本掌握了手持技术的操作步骤。
2.6.2学生对系列实验2、3实施效果的评价
夜上海论坛 从图7可以看出,14.6%的学生认为很好,59.7%的学生认为好,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可系列实验2、3的教学效果。但相比较实验2采取的指导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更喜欢实验3开放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系列实验2、3内容(图8),85%的学生认为贴近初、高中化学教学,对今后从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用。从难易程度上,多数学生(64.6%)认为实验内容不难也不太简单,属于一般难度。
夜上海论坛 2.6.3学生对自我开发实验能力的评价
夜上海论坛 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手持技术,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将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能开发出合适的案例,提高探究的能力。学生能否开发出适合的案例呢?调查表明,88.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但需要时间,11.2%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能开发出新的手持技术实验。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自信的。对于开放题“您认为利用手持技术可以和初、高中化学中的哪些实验相结合或者是对哪些实验进行改进”,大多数学生写了测量反应的热效应、强弱电解质的电导率等,是比较简单的定量实验,而且还和手持技术实验课上的实验内容很相似。这对应了学生的选择“能,但需要时间”。
3结论与反思
3.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手持技术实验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对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持肯定的态度,即对化学师范生开展手持技术实验课是可行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贴近初、高中化学教学,对今后从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难度适中,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恰当,所以对化学师范生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是必要的。另外,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已是大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快地掌握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理解手持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仪器的维护。他们不仅了解了一种现代化实验手段,认可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愿意在条件许可时使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而且能够与初、高中化学课程整合,开发实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2反思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学生的实验能力也是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一种直观体现.透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样是一种很值得采取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观察到一些有代表性的化学现象,在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时也能够体会到一些物质变化以及转化的规律.这些都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构成,透过这些有效的实验过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其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在讲“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实验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让学生留心观察产生的实验现象.然后提出疑问:两者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学生对无现象产生的实验,往往认为两者没有反应,如何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讨论相关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学生因为上节课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用法,所以讨论结果多种多样:有的用紫色石蕊溶液,有的用pH试纸,有的用无色酚酞溶液,等等.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的各种合理的思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确定基本实验方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学生也认识到无现象绝不是没有反应的说明.这一基本化学观念,对于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将会很有帮助.
二、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观念的另一个途径在于增强课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这也是深化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的一种良好模式.教师要尽量找到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且尽可能地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来让学生领会到课本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观念.例如,在讲“化学与材料研制”时,教师可以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展示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场馆建筑照片和建筑材料.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在展馆弧形表面上有三个凹进去的“鼻孔”和三个向外凸伸的“触角”,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其中有很多化学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的例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素材,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化学观念的教学范例.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