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农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农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学专业导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学专业导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农学夜上海论坛;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夜上海论坛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夜上海论坛》,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夜上海论坛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夜上海论坛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国家教委在全国8个专业14所院校中首先选定农学院进行作物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研究和制订工作。可见,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的办学在国内有影响与有地位,具有优良传统与鲜明特色。以来,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继承办学传统、坚持办学特色、体现现代性与先进性为指导方针,大学农学院针对农学专业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夜上海论坛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夜上海论坛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夜上海论坛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夜上海论坛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夜上海论坛 4毕业生就业面窄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夜上海论坛 3课程设置上紧跟科技前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保障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提升《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经营》、《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等课程的地位,以展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

第3篇

夜上海论坛宋凤鸣,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主任。2000年获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植物病理学专业农学博士,1998―2000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植物病理学系访问学者,2005―2006年美国普渡大学植物学与植物病理学系博士后。兼任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 2 层次。2008年任农业部主管的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实验室岗位科学家。

夜上海论坛 主要从事植物抗病性分子机理与功能基因的克隆鉴定、诱导免疫及其应用、真菌病害及其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海外合作或重点项目(9项)、“863”计划项目(3项)、“973”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等3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植物抗病分子机理与调控基因鉴定、免疫诱导蛋白与诱抗防病技术、真菌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进展。指导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21名,主讲本科生《植物保护学导论》,研究生《分子植物病理学》、《分子农业》等课程。

近年来围绕西、甜瓜真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工作。分离鉴定嫁接西瓜根腐病病原种类及其对西瓜和砧木的致病性,开展了浙江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土壤中枯萎病菌种群消长动态与规律、西瓜枯萎病菌种子处理和大田药剂防治等研究;合作研发了针对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土壤消毒技术,并进行大田示范推广;建立蔓枯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分子检测技术及其遗传转化体系,开展蔓枯病菌和枯萎病菌致病性以及西、甜瓜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筛选西、甜瓜蔓枯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真菌病害的药剂并进行推广应用;开展内生真菌和生防制剂在西、甜瓜上的诱导抗病性及其对枯萎病等真菌病害的防控技术研究。上述研究为西、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真菌病害防控的实用化技术。

先后80多篇,其中SCI论文43篇,曾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