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课余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对于客观物象的把握总是局限于某个特定范围内;比如说对于人,人的脸部,某些特定的角度,某些特定的光线,特定的情境。人在描绘再现它时总是带有一定主观性,这和此人的知识结构,描绘方式(技术程式),性情等都有关系。可能有人要说照相机是绝对客观的,在照相机面前绘画是软弱无语的,它不能把握真实。可要知道即使照相机感光出的胶卷也是带有它自身结构的烙印的;如圆形镜头造成成像的不同程度变形;更不要说感光度,曝光时间,胶卷质量等。往深了想,把握瞬间影像的可行性都是值得怀疑的。除此以外,用相机拍摄也是人的主观行为;它必然带有人的主观选择的烙印。
夜上海论坛 至此我们对所谓的客观性深表怀疑。如果我们说用一种纯粹的眼睛来看事物不带任何偏见的观察和记录此眼所见;现在可以确定这种现象在真实世界是不可实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客观性是不真实的,真实的就是不客观的。
那么什么是绘画真实性呢,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毫无偏见的记录眼见真实是不可实现的;那么看来机械的看待物象是不对的。我们周围的世界时如此鲜活,这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当我们在描绘一个人体时,如果仅仅是看他的颜色,解剖结构,身体比例等因素,那么你会始终感觉画出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尸体,或人偶,如果你没有注入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一个个局部之间充满力量的有机联系;你画出的就会是一个没有生命感的东西。但如果你把握了它,即使你画的和对象相去很远;你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种真实的力量。
夜上海论坛 以中国古代木偶艺术为例。木偶应是属于民间艺术,那些工匠也大都不具备获得高深学养的条件。但看了一些甘肃木偶图片,我们不得不佩服那精湛高深的艺术修养;这不是现在一般的所谓艺术家能够比拟的。那些古代的传世木偶一律极有神韵,熠熠生辉。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脸部结构并不符合解剖结构,看的出来当时制作木偶的艺人对于人体结构并不了解,五官的结构感性而简单,按照现在科学写实的观点来看就是错误的;但和现代人做的木偶比起来明显感到现代木偶一律生硬呆板,像是僵死的尸体,甚至连尸体都不是,只是一些缺乏有机生命的起码完整性的虚假拙劣的一堆散碎东西。
夜上海论坛 木偶面部表情和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依靠脸部那些意象的脸谱纹饰来烘托。所有纹饰构成一个有机的力的完整体,如同书法的抒情方式差不多。人物形象夸张概括的如此自然流畅,没有阻碍;这种真实的感觉是和客观物象的真实并行不悖的;而不是一种对物象的附属关系和简单模仿的关系。
二、如今绘画学习和创作方法反思
夜上海论坛 当写生变成一种依赖,往往扼杀了人的感受力。众所周知,当年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界最大的影响就是科学写实主义的引入,以至成为后来学院纯绘画教学的主流。而写生也就成为最理所当然的基础训练方法,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陷入不知所以的程式;使绘画可以回归到一个比较原初的起点;但这种方法如果发展成一种依赖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弊端;直接导致对于绘画理解的本末倒置,为了写生而写生;或者因为写生的习作性质而忽视画面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把绘画的意义简单化为被动的描绘,从而在创作时离开所谓写实造型的技术框架就无所适从了。
再来看看写生这种行为本身。在写生之前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观察方法;据说这些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在描绘某个物体时还必须掌握这个物体的结构。比如画人时要掌握一些例如三庭五眼等基本比例和头部的解剖结构;也就是说当你在写生时,其实是在运用你获得的知识在描绘,并非是纯粹的观察。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在实践中熟练运用,那么就基本不知道怎么把看到的物体画出来。根据这些科学的知识准备,我们画出了科学的绘画。到这里,绘画就成为科学的附属物,或者说是科学的插图。
夜上海论坛 非洲的原始艺术之所以在现在人看来那么奇怪,就是因为那背后的知识框架和我们现在的知识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也看不懂我们的写实绘画认为这些东西和现实并不相符。
夜上海论坛 根据以上的推断,我们知道写生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纯粹描绘的过程,它无非也是某种理论的实践和某些知识的运用过程。当这种框架和理论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层次时,我们的写生活动基本就是扼杀心灵的行为。
夜上海论坛 当照片和电脑变成创作的必须条件时,它们往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由于我们对于科学写实框架的依赖,致使现在从写生过渡到创作最普遍适用的方法就是运用照片。不管怎么样,必须有一个能说明你的写实功夫的活体现出来,然后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在此并不是说运用照片就不可以;但如果这成为一种必须的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的时候就又成了本末倒置。很多时候往往是换种方式来写生;背后的精神是空洞的,苍白乏味的,人云亦云的。
夜上海论坛 现在国内的绘画专业的教学缺乏创作过程的训练,更缺少艺术思维的锻炼,大多数时候是要先拍出或先做出一个图片,再转移到绘画上去,对于那些已经对绘画有相当领悟的人或比较有天分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善巧的方法,但很多时候,这会使人产生依赖,并且失去对绘画独立生命的体会,绘画有自己的空间和结构的规则,这和画面上每一个哪怕最细微的部分都有关系,比如笔触的关系,颜料的层叠,色彩色调的关系,它关系到作画者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动作以至每一点情绪的变动。所有这些都将融入到你的绘画中,这和你的画面形象是否符合科学透视,解剖,等等没有关系,形象只是可辨识的符号。
夜上海论坛 但笔者并不是要把两者分裂并对立,在古代两者是没有区别的,但是自从照相术发明之后,形象被相机从绘画中抽离出来,两者变成了矛盾的东西。乃至后来艺术家走向两个极端,一派极力反对绘画性,无限放大可辨识图像;另一派坚守绘画本体语言,排斥绘画的图像效应。说的严重点造成这种分裂罪魁祸首其实就是现代技术。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像古人一样忠于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记忆绘画;主动避开这种对技术的依赖。
三、古代画家的担忧
夜上海论坛 现在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以前无法想象的技术,过去被认为是很复杂的事现在可以在技术的强大力量下变得轻而易举。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很难说清;现在的人容易对科技过于乐观和依赖,而忽视了自己正在被异化的事实,机器延伸了人的各种功能,同时也取代了人的各种能力。
当年洋人的新技术登陆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辉煌文明的泱泱大国时,国人就觉得各式的科学技术只是奇技巧,让人养成懒惰的习惯。当时可能是一种保守的表现,但现在看来我们应该理解了当时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忧。
西方的现代史大致就是技术发展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透过画了格子的玻璃发现透视技术,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大师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痴迷研究者,他其实只是在艺术中加入了一个非艺术的表象,开创了一个看似不断进化的过程;为美术史家编造美术史提供了一个借口。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写实能力的提高而相应的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的审美价值。
夜上海论坛 所有这些技术的进步不能等同于艺术的进步,而且优越的技术往往会限制人们的灵性发展的空间。技术使得人们忽视自身的能力,也无法调遣自己的潜力。为什么现代再也不能有人能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用自己的精神建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很多绘画蔓延着乏力空洞的影像拷贝;我们再也没有戈雅那种的想象力了吗?我们可以像过去人那样根据记忆和想象来绘画吗?只有那些沉淀在心灵里的形象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最鲜活生动的想象而不是机器的冷漠记录。
夜上海论坛 照相术发明之前中外的很多艺术家都是根据记忆和想象绘画。我们中国古代的画家学习和创作是和现代人截然不同,他们对于绘画技术的掌握大都通过画谱的临摹和口诀的揣摩来达到的,而不是对着对象写生。比如山水画,他们是先学习古人总结下来的一些程式,然后把心目中的山水和画谱中的山水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自然的山水回来之后用学得的程式描绘下来。而且是按照绘画的规律来创作,这样从一开始就着眼画面本身的独立性;随着程式的熟练掌握而融入自身的情绪与学养,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会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出新的程式。
由于技术条件的局限,古代的艺术家基本是根据记忆来作画。但我们现在看来,这种局限非但没有限制他们,反而使他们更好的发掘了内心的潜力,也更好的把精神专注于绘画更本质的属性上;经营画面的格局,营造画面的空间和意境是古人乐在其中的享受。古代的山水和我们眼中现实的山水显然是有很大出入的,然而我们在那些山水中能感觉到一种更纯粹的美境,那是等同于现实山水的另一种现实。他和简单描绘眼中所见空间和透视的类似照片的绘画比较,具有一种完整性,艺术的完整性,而不是一个空洞的片断的现实投影。
艺术永远是关乎心灵和观念的,他和外在的技术没有直接联系。中国画一直都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尊重人的直观感受,以科学的标准去看就是近似儿童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用意象和审美的眼光看待自身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无处不投射了一种人格化的精神,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鸟。所有这些都寄予了古人的人格理想,并和个人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古代画家在摆弄着画面上的线条和看似单一的程式时,令人惊讶的运用极简的程式语言描绘出了山水人物的活生生的气韵。这种神奇的效果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在这个科学至上的时代,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古代的艺术,就像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童年故乡,它总能带给我们一种心灵深处的感动——那是个没有分裂的世界。
夜上海论坛摘 要:体育课堂文化具有中间性、外显性、情境性、聚合性等特点,构建体育课堂文化要充分利用教学基础设施,注重竞技文化的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关键词:体育课;课堂文化;体育教学 一、体育课堂文化的界定
体育课堂是指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身体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技能传授、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鉴于体育课堂本身是具体的微观社会系统,其所蕴含的文化也只是社会文化的一小部分,根据格尔茨主张的文化的定义,应当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中对文化做狭义、特殊的理解,在理论探讨上更具力度。本文将体育课堂文化定义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念和行为”。 二、体育课堂文化的特征 1.中间性。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第三种体育。因此,体育课堂文化也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文化,原因在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由于育人目标及其时空条件的限制,我们反对将运动训练搬进课堂,反对把体育教学过程等同于运动训练过程;另一方面,由于课堂又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传递社会文化的专门场所,我们也反对把它等同于学生随意玩耍嬉戏的场所。 2.外显性。从体育课堂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来看,体育课堂文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外显性。在体育课堂中,像在文化课堂上那种教师“动口不动手”“学生动脑不动身”的主体行为是不被期望的。因为体育知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操作性知识,这种知识的获得与展现都必须通过外显的身体动作来完成。尽管失去外显的身体动作,仅依靠内隐的头脑认知也可以“懂”得某种体育动作,但我们可能根本就不“会”该种体育动作。追求对体育知识的“懂”与“会”,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目标希求。 3.情境性。体育课堂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因此,它必然受一定的时空影响。而且,体育教室还有一个与文化课教室明显不同的特征,那就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体育教室的空间特征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这不仅发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而且发生在一个教学单元、一个学段的时间里。例如:中小学体育课会安排两个以上的内容进行学习,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可能是在田径场,后半部分时间可能是在排球场;从一个学段的时间来看,体育课堂的这种空间变换更是明显。 三、体育课堂文化的类型 1.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规范文化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与社会统治阶层价值取向相吻合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它是社会对体育课堂文化正式要求的体现,表明了体育课堂作为一种传递社会体育文化之场所的严肃性。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文化是指体育课堂文化中那些在社会价值取向期待之外的部分。这种文化既可能含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抵触的成分,也可能含有价值取向的成分。非规范文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存在,表明了体育课堂虽然是一个严肃的传递社会体育文化的场所,但如果“操作”不当,仍然可能被不良文化“入侵”而变得不那么纯洁。 2.竞技性文化与娱乐性文化。体育离不开竞技,“竞技体育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模范”。正是由于竞技体育在体育文化系统中的独特地位,使得它不可避免地与和它有着亲缘关系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发生着种种联系,进而使体育课堂教学在文化特质上显现出较强的竞技性。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娱乐性文化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带有明显娱乐性特征(即与娱乐体育文化的观念和行为相吻合)的文化形态。 3.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文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文化是指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关于不同性别群体的体育观念和行为的复合体。体育课堂性别文化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和性别偏见。性别差异主要有练习内容的差异、师生互动方式的差异、队列位置的差异等,性别偏见主要是指体育委员的任命对象、体育器材安排的人选、技术示范的人选等主要为男性。 四、体育课堂文化的构建 1.充分利用教学基础设施。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是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在体育教育中构建体育文化,应加大对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学校体育教育中基础建筑、场地、器材等的配备的完善,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熏陶。 2.注重竞技文化的培养。课堂中有效融入竞技体育元素,突出竞技体育文化,是构建体育课堂文化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学中,体育课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要求课堂中教师通过短短的教学时间来实现对体育文化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体育行为和竞技意识,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在课外也能从事体育运动,课外体育运动更是体育课堂文化的一种拓展。 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以竞技性、趣味性、多元化为基础,以广大学生为对象,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构建体育课堂文化的保证。具体来说,体育课堂中应体现各种多元的体育文化,一线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挖掘体育课堂教材,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可以开展多样化体育比赛或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图片展等活动,以展示体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6-59.
夜上海论坛 选择恰当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夜上海论坛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教学能顺利进行的保障。目前可供选择的精细化工专业英语教材很少,教材建设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经权衡利弊,我们以刘宇红主编的《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为教材,[4]以花建丽主编的《精细化工专业英语》为参考书,[5]部分教学内容可选自参考书。《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不是专业英文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分为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专业文章阅读及科技论文摘要三部分。其中,第一及第三部分既方便教学又利于学生自学,第二部分的专业文章内容涵盖了专业基础课及精细化工专业课的一些内容。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包括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化工单元操作、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化妆品和盥洗用品及香料等方面的文章。对精细化工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基于这种考虑,在选择时,我们兼顾了基础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及精细化工专业课的内容,同时考虑课文难度及学生对专业熟悉的程度。恰当的教学内容会开启学生心中的兴趣之门,因为熟悉的专业知识会令学生如遇故人,只不过这位“故人”换了妆,以英文的形式出现了。原来专业知识可以这样用英文解读,熟悉及亲切之感会让学生愿意去学。
明确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关系,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习之前,对于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这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时抓不住重点、找不到方法。因此,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应讲清楚二者的关系。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都属大学英语学习的范畴,二者不可生硬割裂。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基础英语偏文偏基础知识,专业英语与专业紧密结合,偏理偏应用,是用英文来阐述专业知识,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专业信息以及写作。很多学生认为以过去的英语知识为基础,再记些专业词汇就能学好专业英语。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专业英语除内容上的专业特色之外,行文风格、构词方式、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为了客观、准确、精炼地叙述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在行文风格上的表现就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法上的表现就是被动语态多、后置定语多、复杂长句多。另外,专业词汇量非常大,但构词手段灵活多样且具有规律性。明确了专业英语与大学英语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专业英语的特点,学生就能清楚怎样学习这门课,由此就有了想探究下去的好奇心。
夜上海论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夜上海论坛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单调、沉闷之中。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对每一次课,我们都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尽量避免在一次课上只讲解课文。就好比吃饭,总吃一道菜,难免让人食欲渐失,若是每餐菜品丰富,必令人胃口大开,课堂教学也一样最忌单调。每次课我们都巧花心思,尽量使内容多样化,除安排基础的词汇、课文教学,再在恰当的时候穿插诸如数字的英文表示与读法、化学式的英文读法、温度的英文表示法或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每个新的知识点,会成为一个新的兴奋点,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专业词汇,也是我们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之一。如果词汇学习只局限于所学课文的词汇,词汇量会大打折扣,而且过于零散无规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拓宽了词汇学习的范围,比如增加了元素周期表词汇、与课文词汇相关的词汇以及化合物的名称等。我们将元素周期表词汇安排在第一次课,为后序的基础化学相关课文以及化合物命名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学生在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中都可能接触到许多化合物的名称,而化合物的中、英文命名法又有许多不同,因此我们也将其作为词汇学习的内容之一,将化合物的命名方法作为小专题进行讲述,使学生对化合物的英文名称有系统的了解。词汇学习内容的拓宽与多样化,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词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