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理课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所讲授的知识规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兴趣低下,失去探究的乐趣。
结合物理教学特点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用生活来组织物理课堂教学,让生活走向物理,再让物理走向生活。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夜上海论坛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功率》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例探究物理规律──借助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一、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对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得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景。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一般性规律,才能从原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功率》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生活情境问题:
小强与小明体重相同,有一天,两人来到桃林口山脚下,进行爬山比赛。比赛结果是小明先到达山顶,过了一会小强才上来。小明说:“我赢了。”小强说:“你没有赢,咱俩人体重相同,爬的山一样高,做的功一样多。”小明说:“咱俩做的功虽然一样多,但我做功比你快。”
上述材料是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是在最低层次上创造出来的经验素材,是学习的起点。通过对这些实例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分析、讨论这些具体问题,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真实存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在学生已经感知了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探究。
二、结合生活实例探究物理规律,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
探究过程生活化是指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内外的任何生活空间进行。通过生活化探究,它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发现新知,是对知识的再发展;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生活化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将这些技能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对于《功率》一课揭示功率概念的时候,由导入情境引出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之后,进而探究如何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夜上海论坛 体重相同的小强与小明进行爬山比赛,共比了两个回合:
夜上海论坛 第一回合:小强和小明同时从山脚出发到山顶去,结果小强先爬到山顶;
第二回合:小强和小明约定,在1min内看谁爬的山高,结果小强1min内爬的山比小明高。
夜上海论坛 两种情况下,谁做功快?
夜上海论坛 通过讨论学生感知物体做功有快慢之分,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不同的物体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短,功率大。(2)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物体,功率大。
接着出示如果做功的多少不同,做功的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夜上海论坛 小明在40s内做功1200J,小强在60s内做功1500J,他们谁做功快呢?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概括出一般规律: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来比较,即功率。接着学生自学关于功率的公式,单位,及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通过这一层次的活动过程,学生已经对功率的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解,已从感性的、较初级的生活经验,逐渐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为他们进行下一层次的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夜上海论坛 三、借助生活实例理解物理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对于物理规律的理解,如果只是单纯在公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枯燥,记忆也不会持久;如果能够借助生活实例,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自觉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主动、更加深刻。
如在《功率》一课得出功率的表达式之后,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率大小取决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出示了如下生活问题:
夜上海论坛 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爬山比赛,已知甲和乙的体重都是60kg,丙和丁的体重都是50kg,他们同时从山脚下出发,结果:甲第一个到达山顶;丙第二人到达山顶;乙第三个到达山顶;丁第四个到达山顶。你能判断一下他们功率的大小吗?
夜上海论坛 提出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趣味问题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争论,有的从生活的角度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有的从所学的功率表达式的角度分析问题,再一次将物理规律和生活实例的结合推向了,学生借助生活实例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要想更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学好相关的物理知识,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夜上海论坛 通过上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功率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不过,这还不是课程的最终目的,它只是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还需要把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再实践、再认识来加深对功率的理解。利用学生掌握的功率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技能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功率进行再实践、再认识,达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及能力的培养。
技能训练生活化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练习训练生活化。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与学生真正生活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作业题时,题目素材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生活化的题目素材进行理想化、系统化加工,让学生通过作业训练,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夜上海论坛 如在《功率》一课课外实践的环节,出示如下生活问题:
选择所需器材,测量自己从一楼到三楼的功率。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本领”。
夜上海论坛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要搞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的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
1.检查、巩固已学的知识。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
2.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通过提问唤起旧知识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的成败,和师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协调一致,关系极大。否则尽管都是言之谆谆,学生仍然听之藐藐。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如果在关键处向学生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问的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答得来,这当然好,再一是答不来,也有好处,便于引起学生注意,使他对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准备(当然不是每个新知识必须提问,也可设问,或用其它方法唤起注意)。
夜上海论坛 3.培养学生的物理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
总之,提问一个问题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否则乱问一通,看起来好像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
夜上海论坛 二、问题要提得确切,不能信口提问。有的问题,提得含糊,学生摸不清意图,不好回答。有的问题,答案范围过大,也不妥当。为便于学生思考,每个问题,都应该象出考试题一样,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使所提问题的逻辑要严密,语言要简炼、清楚、确切。切忌出现科学性错误,使学生心理受压,影响正常的思路展开。
夜上海论坛 三、要启发,不要暗示。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提问是带暗示性的,暗示的结果,不是培养了真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盲从。当然“是非问”有时是必要的,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很可能答错时,“是非问”还是可以的。
夜上海论坛 四、对学生的答案要有着、有落。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一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而且在这教师学生活动中,还可以把方法论问题穿插在其中,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注重在本学科中贯彻德育教育,不可认为本学科是自然学科,无法实行所谓的德育教育,其实这种思维是非常狭隘的思维,所有学科的存在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所有学科的学习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德育教育。再次,要试着去探索在自然学科中融进或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对教材的开发与德育教育的研究,找到与自然科学最接近或是适合做德育教育的部分与领域,适时的探索与开创适当的教学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初中物理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措施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也作为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自然科学之一,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则更显的重要,下面笔者就在转换学科地位理念,破除学科界限的基础上略谈自己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与做法。首先,关注教材,适时渗透。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安排具有德育教育的可能性,这些地方不是给学生给以方法论指导,就是给以世界观的有意引导,或者给学生一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只要我们稍加留心与注意,我们就可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三观引导与教育等德育教育是非常容易做到的,重要的就是看你愿意不愿意了。如:我们在讲到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时,我们可以多开拓些爱因斯坦的个人背景,如其在哲学上的成就等,而我们的老师一般由于自己对爱因斯坦的个人了解很少,或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会或不愿去开拓那些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资料与知识,往往就是就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成就谈物理成就,就知识讲解知识,所以德育很离你越来越远,你的物理课堂也就缺乏了德育教育的色彩。又如:诺贝尔发明炸药(不是火药)我们完全可以就其发明过程用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塑造与引导,实现对物理课堂的德育色彩渗透。其次,探索教学方法,提高物理课堂的艺术性。对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获得的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为此要想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让初中物理课堂具有德育色彩,我们就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与思考。我们的教材中对一颗大树周围的度量,这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我们有时从正面不好进行的教学,可以从逆向思维中去寻求教学方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电学的左右手定则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左右手,与电流的方向,采用大家都熟知的行为习惯,右手定则用于发电的过程,左手定则用于存在的电流的运动方向,而我们习惯中用右手去做事情,就是产生的过程,也许会有人说,左撇子呢?如果这样的话,就更容易让学生记住了。这就是,转换一下教学方法,不仅仅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体现教师思维的开阔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