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交流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魏晋北朝胡族农业化饮食交流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谢和耐曾在其名著《中国社会史》中言道:“正是地理环境促使形成了某种生活方式并强加给它一些限制。在某种海拔高度之上和某些气候条件之外,小麦就要让位于大麦了,蒙古那辽阔的草原牧场更有利于大规模的饲养业而不是农业,需要大量灌溉的水稻种植业最理想的选择地是温带和热带那些能灌溉的平原。”[1]而事实也确如其所言,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大体而论,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完全迥异的生活方式,或曰饮食方式,即牧区饮食与农区饮食。这种情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改变,由于匈奴、鲜卑、氐、羯、羌等胡族的大量进入内地,导致中原腹地和黄河中上游的一些地区处于半牧半农的状态之中。胡族在和以农业为生的汉族的长期接触交流中,渐渐放弃了传统的畜牧业而开始了农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胡汉民族饮食方式、饮食观念以及饮食风俗互相交流的过程。
一
中国农业与牧业之间有着比较明确的分界线,谭其骧先生认为:“(东汉末以后)黄河中游大致即东以云中山、吕梁山,南以陕北高原南缘山脉与泾水为界,形成了两个不同区域。此线以东、以南,基本上是农区;此线以西、以北,基本上是牧区。”[2]但魏晋南北朝时期胡人开始大量内迁,使自己完全处于一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其传统就受到汉族文化传统的剧烈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业生产对牧业的冲击。
夜上海论坛 自汉代开始的胡族内迁至西晋时已蔚为大观。西晋初期,西北和北方的匈奴、鲜卑、氐、羯、羌、乌丸等民族已大量进入黄河流域。江统在《徒戎论》中分析当时形势云:“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汾河流域匈奴“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各郡有羌人;扶风、始平、京兆等郡有氐人[3]。西晋末年时,太行山区已遍布杂胡,“群胡数万,周匝四山”[4];北魏初年“西北诸郡,尽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5];北魏末期和东、西魏时,“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6],北魏的政治中心洛阳甚至专设下四夷馆以接待四方附化之人。此可见胡族向中原地区的迁移是持续不断的,分布的地区亦越来越广,从甘肃、陕西、山西逐渐扩展至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遍布整个中国北方和西北方。
注释
[1](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耿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夜上海论坛 [2]谭其骧:《长水集》(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3]《晋书》卷56《江统传》。
夜上海论坛 [4]《晋书》卷62《刘琨传》。
[5]《通鉴》卷81“太康元年引郭钦上疏”。
夜上海论坛 [6]《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
[7]《晋书》卷97《北狄·匈奴传》。
夜上海论坛 [8]《晋书》卷113《苻坚载记》。
夜上海论坛 [9]《晋书》卷113《苻坚载记》。
[10]《晋书》卷105《石勒载记》。
[11]《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
[12]吉发习:《嘎仙洞调查补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无法否认,在和汉族的杂居中,胡族内部始终有一部分顽固地坚持着游牧生活,但到最后他们都走上了农耕的道路,并且不乏成绩斐然者,如羯族石氏、鲜卑拓跋氏、氐族苻氏等。今以当时的“五胡”为例对此加以探讨。
五胡中匈奴族是最早开始内迁的,西汉末期由于内乱,匈奴五千余落在呼韩邪单于的率领下开始迁徙,居于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汉朝政府“岁给丝绢钱谷……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7]。可见,从这个时候起,与汉人杂处的匈奴人已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与汉族编户农民相同,那么这个时期肯定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并且享受到不输贡赋的特殊待遇。汉末魏初,和汉族杂居的匈奴人越来越多,主要分布在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由于长期和汉人杂居,其族人的汉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刘渊、刘聪等人皆饱读儒家诗书,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与汉人几无差别,其鼓励农业生产必然无疑。只是内部纷争加上兵戈不息,致使国祚不长,其统治区域几无宁日,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
再看关陇南缘的氐族。我们无法从史书的零散记载对氐族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加以确切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氐族全面而大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当是在进据关中,并建立了前秦政权以后。当时氐族统治者的汉族文化素养很深,加上王猛等一批汉族知识分子的参政,其政权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劝课农桑的政令屡见于史书,如苻坚“亲耕藉国,其妻苟氏亲蚕于近效”[8],并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特点下令推广汉代的区种法,还征发富室的奴隶“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在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前秦出现了“田畴修辟,帑藏充盈”的安定繁荣局面[9],可见在东晋时期农业生产已完全占据了主要地位,麦、粟、稷成为氐人维持生活的最重要的物资。
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国家之前,所需军粮除一部分自给以外,其它皆掠夺而来,如《晋书·孝愍帝纪》说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随之蝗虫泛滥,“时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时人谓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国时“分遣诸将收掠野谷”。这或多或少有战争不断,居无定处的因素在。即待石勒建立赵,政局稍稳以后就开始进行了农业化,他令右常侍霍浩为“劝课大夫”,与他人一起“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平常赏赐也多以谷帛为主,如在巡幸冀州诸郡时,引见“高年、孝悌、力田、文学之士,班赐谷帛有差”。[10]石勒的后继者也继承了他发展农业的政策,如石虎就对“田畴不辟,桑业不修”的地方官员严加贬抑。在上下的一齐努力下,羯族石氏统治区内农业生产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国仓丰盈,石虎就曾经“以租入殷广,转输劳烦,令中仓岁入百万斛,余皆储之水次”[11]。农业生产的发达可见一斑。
夜上海论坛 在内迁的几个民族中,鲜卑族应该是农业化最彻底的民族。在他们还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一带时,畜牧和狩猎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收集了许多陶片、石器、骨器和角牙器等,其中狩猎工具占多数,并有大量的野猪、野鹿、野羊等动物骨骼,这表明这个时期狩猎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在魏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在其酋长力微的带领下游居于鄂尔多斯草原,其以畜牧为生是可想而知的,及至四世纪初建立代国之时,其统治区内有大量汉人的存在,故这个时期可能就是粮食初步进入鲜卑生活的时期,如《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曾言:
(利鹿孤)置晋人于诸城,劝课农桑,以供军国之用,我则习战法以诛未宾。若东西有变,长算以縻之,如其敌强于我,徙而以避其锋。
此处虽指的是鲜卑秃发氏的情况,但据此可推知拓跋氏亦大抵如此,自己本部族人仍以畜牧为业,而以汉人从事农业生产以补充国用,主要是用于饲养牲畜,人的食用粮食是少量的,只到四世纪中期即拓跋什翼犍时期情况还是如此,如他曾经想要修筑宫室,其母平文皇后曰:“国之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卒难迁动。”[13]这即表明这个时期他们尤习于迁徙之俗,农业生产自然不可能有很高的地位。
粮食真正进入鲜卑拓跋氏的生活是在建立北魏以后,拓跋珪“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14],其氏族成员开始转化为编户农民,农业生产的比重自然有所提高。另《魏书·食货志》记载:
夜上海论坛 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桑,量较收入,以为殿最。
夜上海论坛 这条材料表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部落成员很多都已经成为封建性质的农民,劝课农桑也成为北魏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
但是长久以来的畜牧传统并不能轻易地改变,农业取代畜牧而成为国家的主导经济,粮食取代肉类成为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食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北魏统治者对农业十分重视,在入主中原以后不断地“教行三农,生殖九谷”[15],各给耕牛,计口授田,但事实上从事这些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农奴、亦兵亦农的部落成员和新民[16],鲜卑本族人从事农业生产的还不普遍。在前中期他们真正重视的还是畜牧和狩猎经济,国家建有四个大型的牧场和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苑囿,这些牧场和苑囿不仅仅水草鲜美、适宜放牧的漠南、河西有,而且连黄河以北的许多老农业区亦变成牧场,孝文帝命令宇文福:“规石济以西,河内以东,距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17],当时上谷(河北怀来县境)民上书“言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大半,以赐贫人”[18]。除此以外,当时的个体畜牧业也十分发达,如尔朱荣在秀容(今山西原平)的“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19],私家有马千匹者为数亦多,这也使相当数量的农田化为牧场。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在鲜卑人的心目中农业次于畜牧,粮食次于牛羊肉,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北魏初入中原,正是兵革并起的时代,不停的战争客观上需要大量的战马以拟军警之备;第二,长期的战乱导致农业人口的锐减和农田的荒芜,史载,“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20],“太祖定中原,接丧乱之弊,兵革并起,民废农业”[21],这客观上给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生存的资源。第三,饮食习俗是一种非常顽固的民俗现象,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胡族对充满鲜膻气的牛羊肉有着执着的喜爱,在前中期,北魏和汉民族在生活习俗上的融合还未达到使胡族完全接受五谷杂粮的生活方式的程度,例如:
夜上海论坛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
而茶被称为“酪奴”,朝贵相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22]。
这一“怪”字和“耻”字便反映出当时胡汉两族在饮食方式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故而,对于能够提供他们所需之食物的畜牧业便十分重视了。
但是,农耕与畜牧在食物能量生产力及人口供养能力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初步估算,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唐代可供养62.5人,同样面积的草场却只能供养6人[23],如此悬殊的能量差距促使北魏在面对人口逐步增多、胡汉融合程度渐深、军粮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农业,如吕思勉曾说:“野蛮之人多好肉食,然后卒改食植物者,实由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之故”[24],而一些人类学家甚至认为:“农耕是最后一着生计策略,而只有当狩猎采集民族没有任何现实的选择之时,他们才会从事农耕”[25]。故而牧场开始废弃,苑囿大量被罢,正始元年,“以苑牧公田分赐代迁之户”,延昌二年又“以苑牧之地赐代迁民无田者”[26],这是政府从根本上的改变。《魏书·和跋传》记载平原太守和跋死时嘱其弟说:“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业。”[27]这表明一般鲜卑贵族也和汉人一样,开始广畜田宅,以田地作为资生之业,粮食自然也就成为一般家庭的资生之物了。
夜上海论坛 另外,我们从北魏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也可看出农耕在整个北魏经济中所占有的份量。从该书的内容结构看,农业放在种植、畜牧之前,这表明农业的地位最为重要;其次,从卷六的标题次序看,牛在马、驴、骡、养、猪、鸡、鹅、鸭、鱼之前,也体现了农耕是重点;最后,如果把畜牧和种植合起来看,种植业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畜牧业,二者的比例约为79.09:20.98[28],显而易见,农业已完全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自然毋须置疑粮食在鲜卑人饮食生活中的地位了。
其它北方、西北方、东北的民族如吐谷浑、高昌、龟兹国等在这个时期也或多或少地从事着农业生产,如《北史》卷九十七记载:
夜上海论坛 (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引水溉田。
夜上海论坛 (焉耆)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
夜上海论坛 (疏勒)土多稻、粟、麻、麦。
同书卷九十六记载吐谷浑“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龟兹国“人以田种畜牧为业”[29]。另《三国志》卷三十言乌桓族“耕种常用布谷为候”,《魏书》卷一百亦载勿吉族“有粟及麦”,室韦族“颇有粟、麦及穄”。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断言在高昌、焉耆、疏勒、乌桓等少数民族区域内农业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至于究竟有多大的份量尚无法断言,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民族都已经开始了农业化,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
胡族农业生产中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粟、麦、稻,换言之,小米、面和大米开始成为胡人饮食生活的重点。黍在中古文献中一般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为黍子、糜子,籽脱壳后称“黄米”。它的特性是耐干旱,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强,故常常作为开荒的先锋作物。先秦时黍与稷并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到两汉时黍在五谷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经济的凋弊和土地的荒芜,这使得黍的先锋价值再次凸显,当农民拿起锄头走向杂草丛生的土地时,种黍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如《齐民要术》卷一《耕田》记载:“耕荒毕……漫掷黍穄,劳亦再遍。明年,乃中为谷田”,卷二《黍穄》记载:“凡黍、穄田,新开荒为上”。如此广泛的种植使得黍在五谷中的地位回升,品种也较以前大为增加,《齐民要术》中记载有包括《广志》在内同时代近20个黍的品种。黍在此时大致有三个用途:一是做饭和粢饵、煮肉羹的配料,如《齐民要术》中所言黍臛;二是用于食品酿造(助发酵),如饴糖;三是用于酿酒,前秦赵整《酒德之歌》云:“获黍西秦,采麦东齐,春封夏发,鼻纳心迷”[30],《齐民要术》中记载了14种以黍米为原料的酿酒法,如作春酒法、河东颐白酒法、黍米酎法等等。
黍在新开荒时占据主要地位,但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粟就取代了黍而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齐民要术》卷一《种谷》言:
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也,非指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
夜上海论坛 以稷代指五谷本身也就说明了粟在当时农作物中的主导地位[31]。粟的品种繁多,《广志》原载有11个品种,《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又新增加了86个,并列有11种以粟为原料的酿酒法,这反映出粟的生产在当时十分发达。当时少数民族占据的黄河流域粟的种植十分普遍,《魏书》卷五十《慕容白曜传》记载北魏献文帝派他攻克肥城,获粟30万斛;攻破垣城,得粟10余万斛;攻占青州东阳,获仓粟85万斛。《晋书·刘聪载记》也曾记载慕容白曜攻郭默与怀城,“收其米粟80万斛,列三屯以守之”。统治阶级的赏赐和赈济也以粟为主,史书的记载不胜枚举:
赐畿内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帛有差。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32]
夜上海论坛 (韦)朏以家粟造粥,以饲饥人,所活甚众。[33]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后,粟类作物更是大面积种植,租庸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交租粟二石,以粟作为纳税的标准,充分体现了粟在整个农作物中的地位。而这一点我们亦可从《齐民要术》的谋篇布局中看出来:粟排在其它作物之前,其次是黍,再次是粱秫,最后是大豆、小豆和其它作物,显然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麦是当时北方广泛种植的另一种粮食作物,许多少数民族很早就已开始种植麦,如《魏书》卷一百记载勿吉族“有粟及麦”,室韦族“颇有粟、麦及穄”。《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张既传》言张既大散关追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晋书·桓温传》载桓温讨伐前秦,想“待麦熟,取以为军资”,苻坚却抢先一步。《魏书·释老志》载拓跋焘至长安,“长安沙门种麦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周书·刘璠传》说同和郡太守刘璠廉洁,“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终不改”。从上述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勿吉族、室韦族、氐族、鲜卑族、羌族都已经开始种植麦。
夜上海论坛 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差异,水稻的种植一般在秦岭——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东的广大地区,所谓南方“饭稻羹鱼”。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水稻也有少量种植,左思《魏都赋》云:“畜为屯云,泄为行雨,水澎稉稌,陆莳稷黍,黝黝桑柘,油油麻纻,均田画畴,蕃庐错列”[34],说明曹魏时邺城附近除种植稷黍外也有水稻的种植。北魏水稻的种植情况我们从当时中原士族杨元慎和南朝陈庆之的对话中略知:
夜上海论坛 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35]
夜上海论坛 杨元慎以稻粱来指代日常食用之物,至少表明北魏有稻粱的生产。但北方由于战乱的影响,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稻的种植总体而言并不很普遍,只是在水源充足的地方有种植,“水种秔稻,陆艺桑麻”[36]即是此情景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水稻品种体系已经颇具规模,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几十个,北方气温较低,耐低温的粳稻是北方农民当时的最佳选择,所以《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粳稻的品种就有13个,如黄瓮稻、黄陆稻、飞蜻稻、赤甲稻等等。
三
胡族的内迁使得族人远离了草原与大漠,当他们拿起锄头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时,他们或许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将使自己的饮食生活发生多大的改变。由于农耕所提供的饮食原料远不同于昔日,所以他们的生活渐渐丰富起来,餐桌上不仅有自己熟悉的牛羊肉(当然,这得视各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而论),还有五谷杂粮、蔬菜瓜果;不仅有奶酷与奶酒,还有汉族人以黍、粟、麦、稻等酿造的各种醇郁的美酒。自然,汉族人在这种杂居中也获益非浅,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就是在这种交流中逐渐走向了博大精深。
夜上海论坛 胡汉的杂居使得双方的饮食生活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从饮食原料上来看。胡族的农耕化使得五谷杂粮取代牛羊肉而成为饮食生活的主要部分,日常饮食生活基本和汉族人一样,如《十六国春秋》记载羯族石鉴“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使拆裂方食”,《邺中记》言羯族在过寒食节时“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不仅如此,胡族的上层人物中不乏美食专家,如氐族苻朗,“善识味,咸酢及肉,皆别所由。会稽王司马道子为朗设盛馔,极江左精肴,食讫,问曰:‘关中之食孰若此?’答曰:‘皆好,惟盐味小生耳。’既问宰夫,皆如其言。或人杀鸡以食之,既进,朗曰:‘此鸡栖恒半露。’检之皆验。又食鹅肉,知黑白之处,人不信,记而试之,无毫厘之差。时人咸以为知味。”[37]做为少数民族人,苻朗不仅对北方汉族的饮食而且连南方饮食也是如此熟悉,甚至远远超出了一般汉族人,如果不是长久浸润于此是不可能做到的。从这里也可看出,至少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饮食生活已基本和汉族一致了。而就汉族来看,战乱、荒芜的土地、胡族人的影响也使得畜牧业在汉族生活区有所发展,牛羊肉的总体数量有很大增加,这使得一般家庭的肉类食物比重明显高于汉代。[38]
其二,从酿酒的原料来看。胡族以前由于生活区内不产粮食,日常所饮之酒以果酒和奶酒为主,但农耕化以后,不仅仅喝汉人酿造的酒,自己也采用汉族传统的酿造工艺,以米、麦、粟为原料进行酿酒,《齐民要术》中记载了15种以糯米、粳米等为原料的酿酒法,如酿白醪法、冬米酒法、九酝法等;有14种以黍米为原料的,作春酒法、河东颐白酒法、黍米酎法等;11种以粟为原料的,如造粟米酒法、作粟米炉酒法等。而酒麴,书中记载有九种,其中八种是小麦麴,一种是粟麴。当时不仅酒的品种多,酒的消费市场也很大,如洛阳,“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其中不乏酿酒大师,如刘白堕,他的“鹤觞酒”“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踰于千里”[39],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其三,从加工方法上来看。这时期加工牛羊肉时往往喜欢加米和面,从表1(据《齐民要术》卷八和卷九的记载列)可以看出,这十二种菜肴皆少不了米和面这二样东西。我们知道,在汉族传统的鮓法和菹法中米(糁、米饭)这一配料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便于发酵,但在上述羊蹄臛等方法中显然并不是为了发酵,而是为了“口调其味”,以此来冲淡牛羊和野味的鲜膻气。另外,有些菜肴如酸羹法加糖、兔臛法加酒进行调制很可能也是为了此目的。胡族人对鲜膻气情有独钟,在未和汉族杂居以前不可能以此种配料来损却其味,故只能是在适应农耕生活以后才有可能采取这种作法,或者也可以说是汉族吸收了胡族的烹饪方法而加以改进的产物。
表1
夜上海论坛 类别——|菜肴及烹饪法|用料
羊肉类
夜上海论坛 ————|羊蹄臛法|羊蹄、羊肉、葱、豉汁、米、生姜、橘皮
————|酸羹法|羊肠、饧、瓠叶、葱头、小蒜、面、豉汁、姜、橘皮
————|羊节解法|羊,米、葱、肥鸭、羊、猪肉、蜜
夜上海论坛 ————|羊盘肠雌解法|羊血、羊脂肪、姜、橘皮、椒末、豆酱清、豉汁、面、米、羊大肠、白酒、苦酒、酱
————|肺法|羊肺,羊肉、粳米、姜
野味类
————|兔臛法|兔、酒、木兰、葱、米、盐、豉、苦酒
————|蒸熊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夜上海论坛 ————|蒸羊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肫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夜上海论坛 ————|熊蒸|熊、豉汁、糯米、薤白、橘皮、胡芹、小蒜、盐、葱、姜
————|蒸鹅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蒸鸭法|仔熊、豉汁、糯米、葱白、姜末、橘皮、盐
同时,在《齐民要术》中我们也看到这个时期汉族传统的羹臛法也有一些改变,如表2所示(仅列荤配料):
表2
序号|菜肴及烹饪法|主料|配料|
夜上海论坛 1|芋子酸臛法|芋子|猪羊肉、|
夜上海论坛 2|鸭臛法|鸭|羊肉|
3|鳖臛法|鳖|羊肉|
4|瓠叶羹法|瓠叶|羊肉|
夜上海论坛 5|椠淡|鹅鸭肉|羊肉|
6|鱼鮓法|鱼|猪牛羊肉|
7|菹肖法|菹菜|猪羊肉、鹿肥肉|
8|缹瓜瓠法|冬瓜等|猪肉或肥羊肉|
夜上海论坛 9|缹菌法|蘑菇|肥羊肉或鸡肉等|
10|苦笋紫菜菹法|苦笋、紫菜|乳|
以牛羊肉、乳为配料来烹制鸡鸭鹅以及各类蔬菜,这显然也是胡汉饮食交融的产物。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交流互联网
夜上海论坛 一、电子商务离不开信息交流
企业与消费者对偶是主要矛盾。在交易活动中,这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双方都拥有不为对方所知的“私人信息”:消费者知道自己的需求,包括对产品品质、价格等的要求而企业知之甚少;企业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服务等信息而消费者则不清楚。不对称的信息损害的不仅仅是信息缺乏者也包括信息的拥有者,因为不对称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将阻碍交易的进行,从而双方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信息的“对称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管制,要求明码标价、产品质量认证、提供说明书等;二是参与者“发信号”,比如企业做广告,消费者向售货员说明购买要求、接受厂家的市场调查等。“对称化”的过程也是信息交流过程,这种交流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企业在产品开发前所做的市场调研,在产品开发阶段进行的消费者测试和试销,在销售阶段所做的广告宣传和企业公关活动都是为了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促进销售的行为。同样,在电子商务中还存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包括与竞争者以及与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企业内部员工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商务活动就是信息交流活动。正是由于电子商务活动依赖于信息交流,而互联网又是一种新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正是电子商务兴起的根本原因。
夜上海论坛 二、信息交流工具的互联网的优势
夜上海论坛 在互联网应用于电子商务以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传统方式进行。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交流的及时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等方面往往难以兼顾,而互联网的应用集中了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众多优点,这些优点主要体现在:
1.覆盖面广
夜上海论坛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传输干道。到2001年底,全球已有5亿用户上网,而且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我国的网民人数从1998年底的210万已经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4500万。这一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任何一种信息交流工具都无法比拟的沟通范围最广的媒体,这为企业进行跨地区或跨国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覆盖面广的第二个表现是互联网联系着市场营销的各种参与者,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主体都在同一平台上,这为在整个电子商务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创造了条件。
2.交互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交流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在各种交流手段中,口头交流是双向交流,但范围有限;信函交流速度慢;电话也是双向沟通媒体,但只能传递声音信息;电视、广播属于单向传播媒体,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利用互联网能够交互式地提供信息,交流双方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大大缩短了用户信息反馈时间,使企业能迅速觉察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方案并形成闭环营销正反馈系统,在操作中实施动态跟踪监控,企业的柔性和组织与环境的互适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3.信息可存储
互联网联结的是计算机,计算机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广播、电视、普通电话无法存储信息,在传递信息时,交流双方必须同时在信道两端,否则交流无法进行。为提高接触率,广播、电视都只能重复发送信息,这又会提高成本。而网上信息是存储在服务器里的,只要服务器在工作,对方可随时接收,这使交流具有了跨时空的特点,有助于扩大交流的范围。
4.可传递多媒体信息
互联网可同时传递图像、文字、声音和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信息需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适合用文字,有的用图形效果好。互联网的这一特点可以为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5.开放性和共享性
用户无论背景如何都有权平等使用这一工具而不受限制。一般的大众传媒信息有很多障碍,如身份、信息内容、财力等,而互联网的限制则很多。这可以让更多企业和个人通过它和接收信息,提高了信息接触目标受众的机会。在企业内部,互联网和内联网、外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能被不同部门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企业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
6.经济性
夜上海论坛 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流是将各种信息转换为二进制码进行传递,可以节省在现实世界进行信息交流时所需的大量印刷、场地、邮递、交通、人员等费用。对制造商来讲,与顾客直接交流将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从而使营销链条缩短,能节约销售成本。交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对企业开拓市场也有帮助,传统的交流方法由于成本高,商家为节省费用往往将顾客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与前者经常沟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的使用可以让低价值客户也能得到这种服务,从而吸引更多顾客。7.功能集成
互联网将传统市场营销中不同形式、不同阶段的信息交流,如广告、市场调查、交易指令的传递等集于同一平台,使得市场营销的大部分工作,如信息收集、收款、售后服务等都可借助于互联网、内联网一气呵成,从而使互联网成为一种全程营销的渠道。对消费者来说,互联网让复杂的信息交流简化为简单的点击行为,从而使他们的购物变得更方便,商品信息查询、比较、购买、售后服务都可坐在电脑前,按动鼠标就能完成,还能节省时间和交通费,降低了购买成本。
8.一对一沟通
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可以分析客户的行为,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著名商务网站Amazon业务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9.信息可检性
在信息量呈几何级数递增的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无序的信息对用户来说是一种灾难。用户寻找信息时,如果信息搜寻困难,成本太高的话,他就可能放弃搜寻。这对于信息交流来说,是一种重大的障碍。互联网有大量的搜索引擎为用户检索提供方便,可以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这不仅对搜寻者有利而且使发送者接触目标的机会更大。
10.交流隐蔽性
夜上海论坛 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也没有第三人知道交流的内容,因此交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对用户来说,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用于市场调查能提高数据的真实性。用于交易时,使交易也具有隐蔽性,对于许多不愿意在购物时被别人打扰,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所购商品的消费者来说,这一特征是他们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
三、当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1.信息交流体系由传统信息交流和网络信息交流相融合,多种载体并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承担信息交流的使命
夜上海论坛 2.信息交流过程相对浓缩,各环节的功能界线模糊:信息环节的功能强化,信息组织环节一分为三,信息传递环节的功能相对弱化
夜上海论坛 信息载体的变化导致了信息交流过程的改变。传统的信息交流由信息的、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利用四个环节构成。当代信息交流过程由于网络环境的影响,尽管并不能完全改变信息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先后次序,但却使信息交流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紧密。
3.信息交流的渠道扩展,信息交流的方式增加
夜上海论坛 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由传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网络信息交流渠道构成,传统的直接交流渠道有所弱化,但却有新兴的网络媒介加以弥补,因此,当代信息交流的渠道总体上是扩大。信息的消费者不仅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渠道,也可以综合利用。
夜上海论坛 信息交流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广播、电视等,而且还包括网络环境下各种全文数据库、网络报刊、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网络媒介等。
夜上海论坛 4.信息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信息交流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根据布鲁纳“发现交流”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夜上海论坛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夜上海论坛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夜上海论坛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夜上海论坛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夜上海论坛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夜上海论坛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和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想着要“露一手”。如《一个苹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学生说:“沉静”是很静很静的意思,“沉”表达了“静”的程度。我觉得这是“无声胜有声”,是因为战士们都被这阶级友爱的场面感动了,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精彩的发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心底发出对他的赞赏。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夜上海论坛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夜上海论坛 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教师对此有一定的“发现”,才能对学生的“发现”产生共鸣,才能进行点拨和诱导。如教学《一个苹果》,课文中有一处对防炮洞内“沉静”的气氛作了描写,因为我在研究课文时也认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点时,我能立即给以呼应,再其次是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如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的活动是通过圈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规范和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领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湾开荒》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求学生注意圈点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结果学生在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就不感到困难了。
夜上海论坛 最后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夜上海论坛 每当考虑一个教学环节时,总要想一想:学生有困难吗?如有,就要设计帮助学生攀援的坡度;学生能掌握吗?不能掌握,以后还会教到的,就留一个“埋伏”,待以后再解决;学生已经懂了吗?懂了,就不要搞形式主义,浪费课堂中珍贵的教学时间。尽管老师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要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要热情鼓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