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生科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目标的要求达成的层次上有差异。在促使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小学科学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中生夜上海论坛物课程侧重于对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小学科学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课程则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这两门课程的关系,既是一种传承,又包含了发展,体现了相互相承、螺旋上升的特点。那么如何把握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策略上合理的衔接呢?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夜上海论坛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夜上海论坛 2.开展多种多样教学形式,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兴趣如上文所说,因小学科学因其内容和目标等原因,故其教学活动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各类游戏及趣味探究,而初中生物因为其知识的深度、广度、难度,知识的密度有很大增加;所以,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同时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如何延续学生小学科学课中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初中生物与小学科学衔接的一个问题。为了激发、保持、巩固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应当开展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类型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选用不一样的方法,即使同一节课,也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各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这样,在各种教法和学法的相互配合中,学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获得各种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自然参与到生物学习探索之中。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科学课堂 学生 主动提问
夜上海论坛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多年了,课堂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状态,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大筐问题连珠炮式的发问,独揽问的权力,而且力求问题的生成性和有效性,忽略了当时学生想的是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即使给学生提问也是“收”得紧、“放”得少,即使想放,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长此以往泯没了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致以懒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终有损创新能力,给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带来折扣。课堂中以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学习比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更有效,因为主动提问实际上就是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提出问题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中生命科学领域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就如何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浅论一番。
夜上海论坛 一、利用学生熟悉情景激发主动提问
夜上海论坛 美国教育家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熟悉的情景,能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激发了提问动机。学生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涵什么问题”、“怎样设法解决”、“有没有新的问题” 等一连串的问题。如: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 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熟悉的事。提出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的问题,经过努力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教学中,利用班上有好多患近视同学。进入了熟悉的学习情景:近视眼同学说说当不佩戴近视眼镜看远物体的情况,然后图片展示患近视眼及远视眼所看到的物体和正常人看到的物体进行比较。学生栽入了问题情境,这个情境过程要经历不协调――探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协调”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认知矛盾冲突并萌发主动提出问题的灵感。如:我看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佩戴怎么样眼镜可以矫正?这跟凸透镜成像相似之处在哪里?如此近视下去以后会怎样?……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主动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通过探究学习诠释了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也为学生自己上了一堂富有意义的生理健康知识课。
二、驾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给方法引导主动提问
当学生提出了问题以为自己成功了而不知所提问题的质量,也不知提问题的方法。而问题的质量与方法是主动提问的关键。课堂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目标驾驭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引导。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是否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探究性、科学性。通过师生共同评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并教给提问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也正如法国罗曼•罗兰所说的:“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经过一番引路与训导高质量的问题就主动地接踵而来。
1.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探究性时要引导。在学习《走向成熟》时,学生既然提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有些人进入青春期为什么不具有青春期的表现? 男性与女性进入青春期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有的问, 人为什么会成熟?……引导学生发现哪个问题可以用生活常识与经验就能解决而不需要进行探究解决的(如肤浅问题“人为什么会成熟”),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琢磨问题的质量与深度并且具有待于大家思考、探索空间的,要体会“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的道理而再次提问。
夜上海论坛 2.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具科学性时要引导。在《观察蜗牛》实验中由于学生的错误操作引起提出问题如:探究蜗牛有无听觉时碰触了放蜗牛的玻璃片结果蜗牛有反应了。我的蜗牛为什么与其他的不同它是有听觉的?一同学提问。引来了全班同学诧异的眼光,觉得问的蹊跷。当时教师要驾驭学生的问题并抛给学生讨论,自我发现是否具有科学性。其实该现象是该同学不小心碰触玻璃片时由于蜗牛具有触觉引起,在实验现象中敢于质疑我们要提倡与表扬。但是,为了学习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要引导学生在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下进行科学思考与质疑。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课堂内联系课外实践不断地发现问题科学性地主动提出。
三、以自我解决了问题品尝成功的快乐促进主动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探究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必须在课前完成。所以实验过程与现象不能在课内直观展示,课堂上教师只能做到的是验证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可见要了解植物呼吸作用的有关学习目标只能启迪学生积极提问,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植物没有呼吸系统怎么会呼吸?植物白天和夜晚都会呼吸吗?孤枝败叶能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一样吗?等一系列的问题启发诱导性形成概念、实验分析和应用,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围绕问题不懈地探索、学会求助、学会自我解决。此时教师应走在学生学习的后面,要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欣赏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不是直接拿出答案的人。经过学生互相讨论最后达成自我解决问题共识:只要有活细胞的植物在任何时候任何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学习结论并得到肯定。这时学生品尝了主动提问的甜头和成功自我解决了问题的快乐,在共享快乐中促进了乐于主动提出问题的意愿,体会了学习乐趣,真正把学习当做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艰苦的负担。致使学生质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新的提高,变学生“我要学”为“我爱学”提高了认知效率,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减负”。
当前学习方式转变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为改革核心。课堂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探索与思维开放的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浙教版教材的有些标题已经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如八下《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等。我们有理由改变教学观念,认真领悟《课标》理念,以标题为问题形式呈现为契机继续反思,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成为爱问会问的创新型人才,让课改后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2]《走进新课程》(理论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12。
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1.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夜上海论坛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
1.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夜上海论坛 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尽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讲初二几何“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时,向同学们亮出1根1米长的竹竿问:“同学们,能在不用刻度的情况下,迅速将这根竹竿五等分吗?”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地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例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让学生两两提问生活中的(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3.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夜上海论坛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同学适当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一般地讲,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其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由教师发起,教师不是合作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应大致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如果每一节课学生都能对所学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能对一些概念、定理、公式提出独特的看法,这样才会不断有新思想涌现,久而久之,他们才会逐渐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