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本科翻译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文本理论范畴 翻译夜上海论坛方法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一、引言
夜上海论坛 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萨里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视广泛采纳视为翻译教材。本文作者将分析与纽马克的翻译方法相关的两个方面:(1)文本理论范畴;(2)以作者为导向的语义翻译和以读者为导向的交际翻译;并且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期更好的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
二、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概述
纽马克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表达型(即主观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唤或指示或劝导型(即‘你’型),而语言的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据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
三、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夜上海论坛 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汇排序上语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力求达到与原文文本接近的效应,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力求达到译文通顺、流畅、地道。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文本类型,在实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两张翻译方法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四、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和翻译方法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个性成分及个人的习语或者个人方言构成了这类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指出这类文本适合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及“在目标语句法和语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赞同本雅明从来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观点,认为在表达型为主的文本中“译者应该忠实于艺术家,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因此,针对典型的文学语篇,他提出语义翻译的方法。那么,在表达型文本中,怎么样运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呢?纽马克指出“在表达型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能够识别文本中的个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颖的比喻;‘不可译’的词汇,特别是独特的形容词;超出常规的句法;新造词;奇异的词汇(古体词,方言,生僻的术语),这些常常是作者个人习语的标志……这些个人成分是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的一部分,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将他们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常规。请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夜上海论坛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夜上海论坛 上述例文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西方经典的文学名著,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作者有意识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来强调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综上所述,该例文以表达功能为主,属于纽马克分类中的表达型文本。根据纽马克的建议应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即译者应努力再现作者在语篇各层面所创造的意蕴,不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各种传情达意的手段,而且要调动各种文学词汇来营造类似的审美效果,给目的语读者传达同样的意蕴,给他们带来同样的感动和美的感受。
张爱玲译文:
“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边去―感谢上帝。”
夜上海论坛 在翻译老人对上帝的祷告时,张爱玲倾向于原语文化,如实彰显《老人与海》中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张爱玲将“Christ”翻译成“耶稣”体现了海明威的深层用意,即老人与受难耶稣的相似之处。由于耶稣,上帝已经为广大中国人所了解,所以此处采取忠实原文的直译,语义翻译并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上帝”即“耶稣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无上和崇高的。
在纽马克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该译文成为同样具有表达功能的文本,实现了原文的表达功能,给译文读者带来同样的美和感动。纽马克文本分类和针对表达型文本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结语: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给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他的理论并非完美,必须在权威性言论和非权威性言论的界定等问题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于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浪潮下,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打破文化、语言及思维上的壁垒,在经济、贸易、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交流。这一发展趋势也对各种类型的翻译(文献编译、合同翻译、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数量及质量上的要求。因此,合格译员的培养日渐成为大学外语系及各类培训机构教学工作的要点。对于德汉译者的培训而言,科技文献的翻译训练又应当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我国在机械、电器、汽车制造等行业可借鉴德国经验之处尤多。作为一名主讲“科技翻译”的德语教师,笔者认为“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理论十分适合德汉科技翻译教学,值得介绍推广。
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应用于德汉科技翻译教学的可能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德国女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的基于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甄选法,经莱斯的合作者、美因茨大学翻译学教授弗米尔(H.J.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及女学者曼塔利(J. Holz-M ntt ri)的“翻译行为论”发展为比较成熟的体系,又通过译员培训专家诺德(C. Nord)以英语撰写的理论总结及大量教材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顾名思义,“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格外重视对翻译文本在目的语境中“功能”(或曰“目的”)的研究,认为这一功能的顺利实现比孤立地忠实反映源文本意图或形式更为重要。在这一流派看来,译文虽需与源文本关联协调,但其自身也可在特定语境中具备独立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神圣原文”的束缚。据此,“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将确立目的文本的功能排在了翻译工作的首位,把与客户(翻译任务委托者)的沟通视为译者工作的基础及出发点。
“功能主义”理论因其倡导者皆有长期译者培训经验而与翻译教学结合紧密,操作性较强
。西方研究者普遍认为,该理论对文本功能及类型的划分有过分简化之嫌,因此在文学翻译领域适用性有限。但是对于各类功能较为单一、文体特征显著的应用文,“功能主义”却能提供十分有效的翻译指导,所以尤其适合成为特定专业领域译者培训的理论依据。
夜上海论坛 “德汉科技翻译”在我国应用技术类本科院校德语系中主要被定为高年级学生的限制类选修课,其授课目标通常为提升学生的技术翻译水平,培养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译员。但这门课的其实际授课效果却往往与预设目标相去甚远,个中原因较为复杂。除了新编教材相对匮乏、学生语言能力及科普常识都较薄弱之外,落后的教学模式也对“德汉科技翻译”的授课效果制约颇多。据笔者观察,一部分翻译教师沿袭了始于词句讲解,终于作业评价的传统教学法,授课形式与“高级德语”或“德语阅读”无异,只介绍微观的词类、句型翻译策略,不推广宏观的语篇、读者接受及跨文化交际视角,向学生传授的翻译法跟企事业单位中译者的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融入职场。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采取实践性极强的“功能主义”理论,除了培养单纯的语言应用能力外,也将对文本分析、文本编辑、客户沟通等实用能力的训练整合进授课内容。
“功能主义”理论在大学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可能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学术界十分认可功能主义对实用文本翻译的指导,而常见的科技文献基本全部属于实用文本;二、功能主义强调翻译目的的确定性及翻译情境的真实性,而开设“德汉科技翻译”课程的大学基本都具有一定行业背景,因此可以为课堂练习提供大量真实且新鲜的翻译材料,还能一并附上翻译委托人及译文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课堂内模拟译者的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可邀请校内“双师型”技术人员(非语言教师)从可用性、合规范性等角度点评学生作业,使译文的评判标准包含更多的语外因素。
夜上海论坛 以下,笔者将主要从文本分析角度介绍“功能主义”理论在德汉科技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二、“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简介
夜上海论坛 “功能主义”文本分析的主要提倡者克里斯蒂安娜·诺德是一位曾任教于欧洲多所大学翻译系的德国女学者,她教学经验丰富、理论著作等身,影响广泛,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旗手。诺德认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能“给应用文本及文学作品的翻译戴上一顶理论性—教学法的帽子”(Nord 1993: 8)理想的译文应当同时符合两项要求:“功能性”(Funktionsgerechtigkeit)与“忠实性”(Loyalitaet)。也就是说,相对于原文,译文虽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译者的翻译行为也必须受到先定的、基于文化规范的译文接受者期待的约束(Nord 1993: 17)。
夜上海论坛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双语教学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外语水平提高为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对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是摆在应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经济学课程作为起源于国外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改革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国际化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学论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小论文。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而在双语教学课程的选择上应更多的体现课程的广泛应用性。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和应用经管类专业知识做了良好的铺垫。因而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是一种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开放、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强调灵活,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教学艺术要求较高,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用不同语言进行思维和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使用学界较为认可的经济学外文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会有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夜上海论坛 (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产物,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独立学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也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别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演进,应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外语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青睐。因而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运用双语教学可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更符合国际化人才的标准。
(三)经济学课程本身的需要
经济学本身源于国外成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讲授的经济学原理几乎都是从国外著作中翻译修订而来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译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完全一致,这对学生掌握和应用经济学原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使用翻译修改而来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借助经济学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使学生站在英语思维的角度,用英语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种经济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国外经济学教材,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见识,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吸收到经济学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增强教学的时效性。[2]
二、独立学院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改革模式
夜上海论坛 (一) 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授课时外语使用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可分三种不同模式: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学生所学第二语言/外语进行教学,本族语/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本族语/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3]2、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语/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所学外语/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因此,过渡性双语教学即指开始前有―段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刚进校因不适应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而产生许多困难,其目的仍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3、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第二语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
独立学院的学生较普通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教育教学论文,英语水平相对较差,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因而我们在教学的第一阶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小论文。在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一阶段,为了不使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影响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侧重运用“保留性双语教学”模式,即在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英语的同时,以母语来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渗透,专业概念和理论模型公式的表达,以及部分英语释义;双语教学实施的第二阶段,可启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在经济类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不断扩大独立学院双语教学课程的范围,灵活地互用汉语和英语两种主体语言,努力促进学生逐渐通过专业英语理解关。
双语教学推行的第三阶段,在总结经济学双语教学前两阶段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探索出符合独立学院自身情况的双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学生能够基本通过英语关,掌握一定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逐步推行英语沉浸式教学法,采用全英语授课或逐渐增加英语在经济学课程中运用的比例。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并不十分擅长因而具体模式还得视双语教学实施前两阶段的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而定。当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模式过程中,经济学教师应注意运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发音标准且语速较慢,使学生能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
(二) 教材的选择
选用合适的原版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教材应当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内容上直接与国外院校接轨,避免因间接引用而产生歧义。要选择既紧密结合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语言中了解另一种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目前多数进行经济学双语教学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作为固定教材使用。该书被美国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可见其全球影响力之大。此外,该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内容更新颖,作者能站在经济学初学者的立场,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也比较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习知识的兴奋点。但原版教材的选编思路和编写形式与国内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国外教材知识较新,反映了学科前沿,但国外教材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内容相对较多而且比较零散。因此,教学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抓住学生必须掌握并与国内教材主要内容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4]而对于相关案例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 教学时间
夜上海论坛 根据教学计划和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教育教学论文,一般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但是独立学院大一学生的英语相对比较薄弱,开展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大学英语一般开设两年,
夜上海论坛 大二上学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已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从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起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小论文。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
夜上海论坛 此外,国外的经济学课程一般是从高中开始,到了大学每学期只学习教材内容的几个章节,将整个经济学课程分散到大学的各个学期,更有助于学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国经济学课程一般是针对经管类学生开设的,时间为一年左右,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话应该考虑适当延长学时,以便于教师更好的准备课堂内容教育教学论文,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夜上海论坛 (四)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夜上海论坛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高素质的师资是实施高质量双语教学的保证。从近期实践看,全国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是在母体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管理和其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随着独立学院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发展,建设自己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归国经济学研究生外,独立学院也应重视本院经济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师自费及学院委培相结合的形式选派英语基础良好、经济学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培训。
参考文献:
[1]白世贞,沈欣.素质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0
夜上海论坛 [2]梁燕红.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夜上海论坛 [3]李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4]乔虹.“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探索.教育与职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