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大学生安全论文范文

大学生安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传播;个人信息;信息安全

一、研究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投入使用后以其信息便捷、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用户。大学生是活跃在微信中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22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3.2%,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95.1%。在网民构成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占30%(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16年4月8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微信使用率为69.1%,在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中排名第二,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18~25岁的使用人群比例约占总使用人数的45.4%,其中大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微信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率直线上升。调查发现,84%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包括一年),67.5%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节省短信费和电话资费等,47%的大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关注好友的生活动态。微信与大学生的社交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环境简单,自身缺乏社会经验,在微信的使用过程中,其传播与信息安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夜上海论坛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夜上海论坛 此次研究选取了西安某高校,采用了网上电子调查问卷的方法,回收有效问卷共200份。样本的性别构成大致为:男生共129人,占64.5%;女生共71人,占35.5%。专业基本构成为:理工类121人,占60.5%;文史类共63人,占31.5%;艺术类共16人,约占8%。(一)大学生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呈多样化。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有朋友圈、摇一摇、微信相册、扫一扫、附近的人、微信支付、漂流瓶、公众号等。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朋友圈的使用率占80.5%,占据最高比例;公众号的使用率占75%,位居第二;微信支付排名第三,占42%;大学生使用扫一扫这一功能也占据较大比重,为39%。此外,微信相册的使用人数占总人数的27.5%,使用摇一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使用附近的人这一功能的人数占总样本的10.5%,漂流瓶的使用率占7.5%。(二)参与微信活动中潜在的信息泄露途径分布广。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会参与许多微信活动,如测你的前世今生、今日运势等测试类游戏,免费抽奖活动,扫码关注非官方微信公众号,非正规的砍价活动,微信投票活动,点击不明微信红包链接等。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仍有28.5%的大学生在参与微信活动时不会质疑主办方的权威性。根据数据统计,参与微信投票活动的比例为总人数的71.5%,排名第一;扫码关注非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比例为总人数的63.5%,排名第二;测你的前世今生、今日运势等测试类游戏也占据较高比例,为31.5%;参与免费抽奖的比例为总人数的30.5%;非正规砍价活动的参与率达24%;点击不明微信红包链接的参与率为13.5%。此类微信活动多是不法分子通过这几类微信活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篡取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联系方式、个人位置等)的目的。例如,免费抽奖类活动往往中奖率极高,用户中奖后需完善个人信息才可以领取奖品,然而用户并不会收到什么奖品。这些活动都有自己的后台服务器,用户在与其互动中会在后台留下痕迹,不法分子通过这些痕迹能够全方位地掌握用户个人信息。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后台服务器会通过游戏向用户手机植入木马程序,窃取用户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造成用户财产上的损失。(三)大学生能对微信中传播的个人信息保持一定的警惕,但警惕意识淡薄。大学生在微信中传播的内容对研究微信的个人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价值,而大学生在微信中参与的有关活动及其社交行为,则最能说明大学生这一微信使用群体在个人信息与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50.5%的人认为他们与陌生人交谈时不会涉及自身信息,34%的人表示偶尔会,8%的人表示看心情,还有7.5%的人表示会涉及自身信息。另外,关于是否遇到过微信中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占50%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可能有,但不清楚。43.5%的大学生经常与自己相关的真实动态,2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28.5%则认为自己不会与自己相关的真实动态。基于此,在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大致可分为警惕意识强和警惕意识较弱这两种情况,在调查对象的数量上,二者几乎是对半存在的。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信息这一概念比较模糊,对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比较弱。根据数据统计,因为参加某个微信活动而收到陌生人的广告或任何形式的信息骚扰的情况,33%的人表示有,38%的人表示没有,29%的人认为可能有,但不清楚;遇到类似情况,占50%比例的人表示会提高警惕,拒绝参与;占17.5%比例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继续参与各种活动的态度;还有20.5%的人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但不拒绝活动;有12%的人持其他态度。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参与微信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泄露情况警觉性较差,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对某些隐含风险的微信活动认识欠缺,致使对个人的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从对大学生的微信社交行为来分析,整体上大家对个人信息安全能够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但部分同学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仍较淡薄,且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

三、大学生微信传播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自身隐私信息的公开化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朋友圈的使用率最高。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自由表达情感,并选择是否分享其位置信息,不法分子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在聊天中拉近彼此距离,从而成功促成网友会面。例如,西安某高校女大学生在朋友圈其失恋的动态后分享了她的位置,犯罪分子与其聊天后,以会见异性校友的名义要求与她见面,成功后迅速赶到约定地点进行诱拐。另外,浏览朋友圈时,大学生很容易被标题化的内容吸引,进而点击阅读。这种习惯是不健康的,如果这仅仅是不法分子博得用户吸引力的手段,那么用户的点击就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二)参与活动不核实其权威性。关注微信公众号送小礼品的活动在各大高校中比比皆是,大部分大学生不会考虑自己被要求关注的公众号的权威性。关注了微信公众号之后,在微信上与公众号后台运营者进行互动,参加一些活动,个人信息很可能会在无形之中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进而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胁。(三)轻信微信购物易引发信息泄露及交易诈骗。研究表明,71%的大学生在微信上绑定了银行卡,这就为“微商”打开了一个年轻的市场。大学生进行微信购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个人商家的“微商城”“微店”中购物;另一种是从微商或者已经成为微商商的朋友处购买。这样的交易建立在朋友圈的信任之上,交易成功后,卖家会以要寄出商品为由向大学生索要电话住址等信息。随着微信购物圈的扩大,微信购物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对商家及商品缺乏辨识能力,交易诈骗频发。(四)微信红包“陷阱”。随着微信的不断升级和使用,微信红包功能越来越受大家的追捧。据央视新闻报道,有一种“红包”以链接的形式发给微信用户,这种“红包”其实被植入了木马病毒。它设计的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像,用户在点击的时候,个人信息与手机绑定的网银、支付宝等账户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人盗用,随后转走用户的钱财,而这一切用户根本不知晓。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遇到不明链接时,尤其是微信红包链接,点击并参与的大学生还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五)互联网环境下交友的潜在危险。依托微信的强互动性,微信交友也使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来自人身、信息及财务的安全威胁。微信“摇一摇”是微信内的一个随机交友应用,用户通过摇一摇可以匹配出与自己同时摇一摇的微信用户,这种新奇的交友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自微信推出摇一摇以后,它的使用次数每日多达一亿次。正是由于摇一摇随机交友的便捷性,所以摇一摇对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险。摇一摇的随机交友具有匿名性,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单纯,戒备心弱,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进行不法活动。例如,不法分子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拟一个化名通过与大学生微信用户的日常聊天来窃取他们的个人信息。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媒介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由微信引起的违法犯罪的案件,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约束和制裁。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纯,社会经验不足,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认识浅显,防范意识淡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从新媒体素养、微信使用习惯及防范意识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提出建议。(一)加强对微信传播特性的认识,提高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普及新媒体素养教育,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效用、正负向影响,正确认识、使用微信成为当务之急,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个人信息的防范意识。在微信被广泛使用的形势下,准确认识隐藏在微信中的信息漏洞应当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技能。今后再遇到微信中不明链接和不明红包时,大学生要提高警惕意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当避而远之,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另外,在微信使用过程中遇到诸如违法犯罪行为时,要明确其危害性并广而告之。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将会在今后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变得更加从容。(二)正视微信传播,树立健康的微信传播心态,形成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大学生良好的微信使用习惯在信息安全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与陌生人的聊天中应尽量避免提及自身信息,杜绝通过这一途径泄露个人信息。选择性阅读与参与微信活动时的谨慎,是形成良好使用习惯最为关键的环节,这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增加对内容的辨识度,又要求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贪图小利,不抱有猎奇心理。(三)做好个人隐私保护,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说,要规避微信传播所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大学生要在微信传播过程中提高戒备心,不随意加陌生人;对陌生人要。设置朋友圈权限,与对方交流时刻保持警惕;对微信链接中非官方信息的安全性要持怀疑态度,不随意在不明链接活动中填写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大学生在享受微信传播带来的社交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夜上海论坛 作者:张南 韩珂 马海燕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01-22.

夜上海论坛 [2]王元卓,范乐君,程学旗.隐私数据泄露行为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5-70.

夜上海论坛 [3]丹尼尔•沙勒夫(美).隐私不保的年代[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45-152.

[4]P.W.辛格(美),艾伦•弗里德曼.网络安全:输不起的互联网战争[M].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164-170.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目前缺乏从子女的角度对父母关系感知的测量和研究,更缺乏研究探讨其与安全感的关系。而大学生作为尝试脱离家庭的群体,要开始独自应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所面临的压力,容易唤起他们的不安全感。在与父母保持一段距离后,他们会如何评价父母间关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他们的安全感和特质焦虑又会有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编制用于测量父母关系带给子女感受的问卷,并探究父母关系感知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编制

夜上海论坛 理论建构及初始条目编写。对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侧重于访谈对象对自己父母关系的描述、父母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情绪感受层面的影响。另外对15名大学生进行半开放式访谈,就父母关系感知这一主题收集关键词和关键句。根据情绪的积极和消极二维理论,按照父母关系带给子女的积极和消极感知两个维度编写和整理问卷条目,获得33个项目。在15名本科生中进行初步预测,收集反馈意见。并请一位心理学专家和六位心理学研究生对预测问卷题项进行讨论评阅,最终根据所有意见对题项和文字进行了相应修改,形成了27个项目的预测问卷。各维度题项随机排列,采用李克特式5点记分方式。以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农村或城市),父母是否离异,以及被试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为人口学变量。

项目筛选。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来自北京市某高校一、二年级大学生。发放2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6份。其中男生66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9.4±0.9岁;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6人;70人来自农村,136人来自城市。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来自北京市某高校一、二年级大学生。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66人,平均年龄为19.4±1.6岁。176人为一年级,95人为二年级。121人来自农村,153人来自城市。运用t检验法对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求出每位被试在各维度的总分,并按照总分进行高低排序,区分出高分组(27%)和低分组(27%)。依照高低分组对每个题进行t检验。经检验,所有题项均达显著性水平。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对项目分析后的27个项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Bartlett值为3911.77,P<0.0001,KMO=0.92。根据理论构想,设定提取因子值为2,得到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8%和23.4%,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斜交旋转(Promax,Kap-pa=4),但旋转后出现多个项目跨两个因子的情况。在未设定抽取因子个数的情况下,综合特征值和陡坡图,得到3个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8%、23.4%和5.8%,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3.0%。具体因子载荷及共同性值详见表1。综合比较三因子和二因子结构,前者在累积方差贡献率、碎石图和载荷等指标上均优于二因子结构,且在理论上也可得到解释,故选取3因子结构。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内容,结合理论构想,将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共14个项目。因子2,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共9个项目。因子3,父母关系绝望感,共4个项目,表示个体对父母关系绝望的感受,是比消极感知更加强烈的负面感受。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使用Amos7.0对27个项目的父母关系感知问卷进行三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见表2)发现,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稍不理想。根据理论分析和修正指数、残差值的提示,删除不合适项目,并允许同一维度内修正指数较高的10对项目之间的残差相关,最终确定三个因子:①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共12个项目;②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共9个项目;③父母关系绝望感,共4个项目。

夜上海论坛 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信度检验。信度分析样本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样本,即有效问卷271份。另外请50名大学生间隔两周填写两次问卷,以获得重测信度数据。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父母关系消极感知0.92,父母关系积极感知0.91,父母关系绝望感0.84,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三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7、0.86和0.85。重测信度分别为0.79、0.75和0.76。

夜上海论坛 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效度检验。根据本研究编制问卷的研究假设,使用BFS心境量表[10]、安全感量表[5](SecurityQuestionnaire,SQ)和特质焦虑量表(TAI)[11]作为效标效度工具。采用BFS心境量表与父母关系感知问卷同时施测,有效问卷为206份(男生66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9.4±0.9岁)。同时施测安全感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父母关系感知问卷,样本同验证性因素分析。父母关系感知与BFS情绪量表、安全感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分别见表3、表4。在结构效度方面,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三因子结构,符合研究设想,问卷具备较好的结构和理论效度。另外,父母关系感知问卷各因子间呈中度相关或不相关,说明因子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各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较强,说明各因子都是总问卷的组成部分。见表5。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的特点及其与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父母关系感知的特点以父母关系感知的三因子为因变量,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为自变量做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表明各因子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上均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性别在父母关系感知上的主效应显著(F=8.68,P<0.05),年级在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上主效应显著(F=6.47,P<0.05;F=6.00,P<0.05),生源地的主效应不显著。事后检验表明,男性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得分显著高于女性(34.24±12.95,30.62±11.38;t=2.25,P<0.05)。大二年级学生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30.07±10.92,35.21±13.37;t=-3.17,P<0.01)和父母关系绝望感(9.59±2.40,10.72±2.98;t=-3.13,P<0.01)均显著高于一年级。选取父母关系消极感知、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三个变量做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采用Ward’sMethod和SquaredEuclideanDistance进行分析,发现群数为3个最为适宜。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用于聚类的3个变量在不同类型上均差异显著,三个变量对分类都有贡献。详见表6。进一步的事后检验(LSD)发现,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在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因子上的得分依次为类型1<类型2<类型3,其差异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在父母关系积极感知因子上的得分依次为类型1>类型3>类型2,其差异均达到0.05-0.001显著性水平;在父母关系绝望感因子上的得分依次为类型1<类型2<类型3,其差异均达到0.001显著性水平。定义类型1为父母关系最好型,所在组被试(占总被试量的45.8%)感知到的父母关系积极感受最强烈,消极感受最少;类型2为父母关系中等型(占总被试量的33.2%),所在组被试感知到的父母关系处于中等水平;类型3为父母关系最差型(占总被试量的21.0%),所在组被试感知到的父母关系积极感受较少,消极感受最强烈。父母关系感知类型的性别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8.47,P<0.05)。女大学生感知到更多的父母关系最好型,

夜上海论坛 不同父母关系感知类型的大学生的安全感和特质焦虑以父母关系感知类型为自变量,安全感和特质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不同父母关系感知类型在安全感和特质焦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LSD)发现在人际安全感上,父母关系最好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中等型(P<0.01),父母关系中等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最差型(P<0.01);在确定控制感上父母关系最好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中等型(P<0.001),父母关系中等型显著高于父母关系最差型(P<0.05);在特质焦虑上父母关系最好型显著低于父母关系中等型(P<0.001),父母关系中等型显著低于父母关系最差型(P<0.05)。2.3.3父母关系感知对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考察父母关系感知对安全感和特质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关系感知中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积极感知两个维度对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和特质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其解释率分别为20.9%、26.0%和23.1%。见表9。

讨论

三维度、25个条目构成的父母关系感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满足心理测量学标准,结构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也符合要求。本研究中男性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已有的研究存在差异。曾有研究表明,在父母发生冲突时,女孩在情绪反应方面的得分高于男孩[12,13]。这表明可能男生不会像女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对父母关系的消极感受可能更强烈。大二学生的父母关系消极感知和父母关系绝望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可能因为大一学生刚刚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的新环境,对家庭比较留恋,对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的消极感受相对较弱。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大一学生已经成年,生理与心理已经渐趋成熟,为人处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在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这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具备了良好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辨别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意识、一定的自救与他救意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大学生缺少一定的演练,导致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行为反应过慢,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排除危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设备的使用都没有完全掌握,比如灭火器、安全锤的使用等。而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以及相关的技能,都是在课堂上无法用理论讲授来让学生完全掌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演练才能熟练地掌握、正确运用。

2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2.1以案例讨论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夜上海论坛 在大学生安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讲究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恰当的植入、分析,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而案例恰当的植入,意味着不同的专题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案例采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类型、层次与多样性。案例的类型广、层次多、才能尽可能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归结与讲解,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更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脱离危险。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的有序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将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内化而必经的一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师所授的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学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识与自我的认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学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观、技能观。其实,这就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念进行内化而成为自身的理论、意识、行为规范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2.2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

目前高校安全课课程教学任务从始到终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师来完成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善长国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师善长网络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师善长的内容不同,导致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长的内容时,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专题教学任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专题教学,就要求,在排课时,根据每个任课教师的特长或者专业,安排相关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是非常有益处的。

夜上海论坛 2.3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

夜上海论坛 传统的教学方式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不间断地讲授知识,学生不间断地作笔记。但是,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纯理论讲授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回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起学生的互动意愿。就安全教育课来讲,主要是多提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利于启示学生的反思的互动例子,从而激起学生互动的意愿,刺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行为反应。另一方面,重视课堂互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交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时使用。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学习形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害怕说错话,那么,在课堂互动中就不积极、不主动,导致班级课堂互动受到影响。

2.4适当增加安全演练的次数,增强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