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德育活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德育活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德育活动论文

第1篇

一、围绕目标,全面育人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也就是把学校的一切活动,方方面面全部纳入育人机制,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

在教书育人方面,我们实施了《1·10工程》,即一个教师,承包10名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既管智育,又管德育、体育诸方面。从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境界、知识结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年龄特点等都管起来。这样既密切师生关系又提高对学生管理的效率,一改过去班主任管学生,任课教师管教书的脱节倾问,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夜上海论坛 为使此项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采取逐级负责的措施,学校同年级组签订《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责任书》;年级组再同教师签订《1·10工程承包合同书》;并由教务处和政教处按照有关监控机制定期考核评估。

在管理育人方面,我们确立了“三级负责,四级管理”的体制,即:学校要对地县领导负责;处室、年级组要对学校负责;教师要对处室和年级组负责。四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处室和年级组的管理,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三级负责与四级管理相互依托,互为配合,其目的只有一个----管理育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人才。

夜上海论坛 在服务育人方面,我们从校园的环境、服务的范围、食堂的质量、教职工态度等方面着手,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一切为了教学的服务宗旨。对此,我们先后办起了包括百货服务部、粮油服务店、蔬菜服务摊、洗衣房、电话厅、小吃部、洗澡塘等一条龙服务小区,方便师生教学和生活,为学校全面实行“小环境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同时,我们狠抓服务意识观念的更新,扭转过去服务就是“侍候人”的旧观念,改变过去“前勤赚钱后勤花,没有钱了苦大家”的不合理倾向。倡导优质服务,注重服务育人,以改革促发展,以特色促常规。

夜上海论坛 为了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今年我们又想方设法投资三万余元,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大搞了绿化、香化和美化。新栽木槿、垂柳、桐树200余株,桧橡60余盆。新增黑板专栏12块,刷写标语二十余条,粉刷树木500余株,招宽道路50余米,更新宣传报道设备一套。从而使校园呈现出清新芬芳的气象和浓郁甘醇的文化氛围。本学期,新建的学生宿舍楼交付使用,解决了全校2000余名学生的住宿,为我们真正实行“高层次开放,小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夜上海论坛 二、突出特色,“五教”并进

“五教”即五个场所的教育,它包括“门口教育、课堂教育、操场教育、宿舍教育和饭场教育”。根据学生在校活动夜上海论坛规律,这五个场所是学生最集中,教育最直接的地方。管好这五个场所,将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有着主导的作用。

门口教育即对学生每天上下学进出校门进行的文明礼貌、遵章守纪、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的教育。本学期我校改革了过去的值班制度,采取领导、教师和职工全员参与学校管理的办法。要求每天有一名领导带班,两名教师职员参加,在学生到校和放学时于门口接送学生。借学生上下学之机,施行相应的教育。

夜上海论坛 课堂教育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德育渗透教育。

学校要求政、文、史、地等社会科学课程要结合教材特点,保证德育主渠道的畅通无阻。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则要联系实际,保证“一分钟德育渗透”的真正落实。要求教师做到在计划中有安排,在备课中有显示,在讲课中能落实,在效果上有收获。并规定了“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要求教师不但在业务上精,而且要在思想上红,德育上优。依此评定教师晋级、评模、评优。

操场教育即对学生每天的两操一活动和每周的两节体育课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国防教育等。通过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上操、上体育课和下午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意志教育和国防教育。我们要求学生上操上课,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做到严格要求,训练刻苦,从而磨炼其意志,增强其体质。

第2篇

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忙碌起来”为了让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的教育,学校可以利用课外的活动时间组织开展一些丰富的美育活动,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去玩,去探究,进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洗礼。例如,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以此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培养他们发现美的价值的意识。这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的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效果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的时候人的实际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将具体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和培养,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率。因此,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这个实践活动中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巩固自己的学习成绩。比如,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接触的过程中真实地去感受一下经济、政治和社会,把一些纯理论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实物进行教学,这样也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生动、有趣,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此外,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有效地将书本中的一些知识和具体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师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这些德育教育渗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

夜上海论坛 三、为学生营造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本文拟就语文活动课的本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语文活动课中的“活动”

“活动”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何谓“活动”?认为,活动是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基本形式是实际的感性的活动,即变革自然、改造社会的外部实践活动,然后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内部意识的、思想的活动等。主动与能动是活动的特征。活动既指具体的行为,又指抽象的行为;既指外部的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也指人的内部的心理过程。具体到教学领域,活动指在教育情境中学生认识世界与发展自身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收间接经验的活动,二是取得直接经验的活动。活动课中的“活动”指的是后者。活动课程最初是作为学科课程的替代物提出来的。其创立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传统的分科教学忽视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也割裂了儿童生活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口号,主张“从做中学”,并进行教育实验,试图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在课程发展史上,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由于矫枉过正,犯了“有我无你”的错误,改革没有成功。但其理论对各国课程编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们发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非冰炭难容。学科课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积累的大量知识,活动课程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两类课程的优势互补,是我国新的课程计划设计的基本思路。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关于活动课的基本特征,人们已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这就是“四性”。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性:活动课涉及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实践性: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很明显,活动课是一种与传统学科课程相对的新型课程。其基本特征的抽象与概括,是以学科课程为参照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活动课中的“活动”有着特定的含义(“活动”的狭义):它不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片为主要媒介的接受性、传承性活动,而是指变革现实的操作性活动。按照这一认识来考察当前的语文活动课,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不具备“活动”的特点。下面是几则摘自报刊的起示范作用的实例。修改病句。发给学生有病句的试题,学生当“医生”修改病句,对了给予奖励。唱读结合。教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师生齐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温故学新。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指导学生回顾《的睡衣》、《温暖》和《一个降落伞包》。填字游戏。设计一些纵横交错的方格,填上一些字,留一些空格,让学生填字组词。……这里仅从“实践性”角度作一简析。乍一看,上面这些“活动课”均具备“实践性”,但其实践方式并未超出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范围。换句话说,这些“活动课”算不上真正的语文活动课。“实践”是与“认识”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感性活动。对数、理、化等学科来说,学科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认识过程,即通过接受方式,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而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虽然也要学习间接经验,但主要是培养言语实践能力。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叶圣陶语)。故“实践性”是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活动课的共性。二者在实践方式上有区别:转贴于

第一,二者对象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实践”围绕教材进行。活动课中的“实践”要解决的是课本以外的听、说、读、写问题。

夜上海论坛 第二,二者难度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实践过程是间断的,任务是单一的,且有教师指导;而活动课中的实践过程是连续的,任务是综合的,实践中的问题基本上由学生独立解决。为发挥语文活动课的特有功能,设计语文活动课时应体现这种“区别”。

二、语文活动课中的“语文”在“活动课”前面加上“语文”一词来限定,旨在将语文活动课和其他科的活动课区别开来。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活动课中的“语文”特色不够鲜明。这与传统语文学科课程教学长期找不准自己的立足点颇为相似。究其原因,语文本身的综合性和基础工具性给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本来就不在同一层次上。不管哪一个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并非有听、说、读、写活动的课都是语文课。除语文外,所有科目只是借助听、说、读、写活动来完成自身的任务,并不以学习语言为目标。语文单独设科时便给它规定了特有任务: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能力及习惯。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搭档,语文活动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这一任务。与上文所说的语文活动课的“学科化”相反,当前语文活动课的“非语文化”现象也较突出。虽然符合“活动”的特征,但活动设计主观上或客观上偏离了目标。例一,带学生参观烈士事迹展览,回校让学生写感想。例二,指导学生用彩纸拼图案,然后说说图案是什么意思。例三,组织学生进行种、养活动,然后让学生说说种养经过和收获。上面的活动课都有说或写的活动,但如果从计划到实施缺乏语文训练意识,很可能上成思品课、美术课和自然课。这种情况时有所见。那么,在语文活动课中怎样突出“语文”特性呢?这就需要抓住“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学科课程教学主要根据教材来指导学生练习言语交际;语文活动课应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言语交际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言语活动产生社会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言语习惯。这样定位,既体现了与最初的活动课的渊源关系,又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