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能耗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992年,德国Fraunhofer太阳能研究所的Voss.K[1]等人通过使用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对德国一栋建筑物进行供热供暖,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检测研究发现:在气候较为温和的欧洲部分地区,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使建筑物全年总能耗夜上海论坛降低到10Kwh/m2以下,且建筑物所有能耗需求可以由太阳能提供。Voss.K由此提出“无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House,也称Self-sufficientSolarHouse),即无需和外界能源基础设施相连,通过太阳能光热光电系统与蓄能技术集成应用,保证建筑所有时段能源供应的建筑。“无源建筑”要求建筑物在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时段内达到能量或排放量中和。由于“零能耗建筑”在实现上还较为困难且成本较高,欧洲目前公认的更加广泛的可实施的为“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对于“近零能耗建筑”,各国定义不同,如德国的“被动房”(PassiveHouse,也翻译为微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2],指在满足规范要求的舒适度和健康标准的前提下,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0-15Kwh/(m2年)的范围内、建筑物总能耗低于120Kwh/(m2年)的建筑;瑞士的“近零能耗房”(Minergie,也称“迷你”能耗房,或“迷你”能耗标准)[3],要求按此标准建造的建筑其总体能耗不高于常规建筑的75%,化石燃料消耗低于常规建筑的50%;意大利的“气候房”(ClimateHouse,Casaclima)[4],指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30Kwh/(m2年)以下的建筑。
夜上海论坛 2、近零能耗建筑政策及发展目标
夜上海论坛 欧盟于2010年7月9日的《建筑能效指令》(修订版)(EnergyPerformanceofBuildingDirectiverecast,EPBD)[5]在欧盟内部影响力巨大,它要求各成员国应确保在2018年12月31日后,所有的政府拥有或使用的建筑应达到“近零能耗建筑”,在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新建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s)。《建筑能效指令》定义零能耗建筑为“具有非常高的能效”的建筑,《指令》还要求“近零能耗建筑”能耗表达单位应使用kWh/(m2年)。欧洲暖通学会联合会(REHVA)的JarekKurnitski等专家[6]将“近零能耗建筑”进一步定义为:以各国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节能技术成本效益比的前提下,其一次能耗>0kwh/(m2年)的建筑。欧盟专家还对零能耗计算的边界范围、一次能源转换系数、是否应考虑区域供热供冷等系统、是否应考虑电器使用能耗进行了探讨研究。虽然欧盟各国对“近零能耗建筑”定义和技术路径都不同,但大多数国家还是给出了相对明晰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主要针对新建建筑,具体见表1[7]。
夜上海论坛 3、近零能耗建筑定义内涵分析
虽然“零能耗建筑”一词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似乎很容易定义,但目前各国政府及机构对于零能耗建筑研究的边界划分、计算范围、衡量指标、转换系数、平衡周期等问题还都不尽相同。物理边界的划分对能耗平衡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建筑物来说,以单栋建筑还是建筑群(小区)作为计算对象,是需要探讨的问题。目前国际大多数意见还是以单栋建筑为计算对象,根据是否与电网连接,将零能耗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上网零能耗建筑”(On-gridzeroenergybuilding),其由电网输送给建筑物的能量和建筑物返回给电网的能量达到平衡,即在计算期内,电表读数为0;一种是“网下零能耗建筑”(Off-gridzeroenergybuilding)[8],即与建筑一体化或建筑物附近与建筑物连接的可再生能源供电供热系统提供的能量和建筑能源需求量保持平衡,这类建筑也被称为“无源建筑”(EnergyAutonomousBuilding)[1]、“太阳能自足建筑”(Self-sufficientsolarhouse)[1]。按照节能设计标准,与建筑物设计相关的能耗包括供暖、供冷、通风、照明、热水使用等负荷,但也有许多与用户关联度较大的负荷,如插座负荷、电动汽车负荷还没有进入平衡计算。如果未来能源网中电动汽车使用量大幅度提升,虽然不会对建筑物负荷造成影响,但使用这类产品和设备会对建筑物用电平衡有影响,考虑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用电会进一步增多,相关数据逐步完善,应在平衡计算时加入插座能耗等相关能耗。目前共有四类指标可以用于衡量零能耗建筑:终端用能、一次能源、能源账单、能源碳排放。四类指标的评价结论相差很多,如衡量地源热泵系统或者建筑光电一体化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对节能减排的效果,采用不同指标得出的结论会不同,通常认为采用终端用能形式或者能源账单作为衡量零能耗建筑的指标,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在统一衡量指标后,所有与建筑物相关的能量就需要通过不同的转换系数转换到与衡量指标单位一致。能源供给和使用链上的全部能源种类都需要转换,包括一次能源、可再生能源、换热、传输电网和热网。由于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不同,电网、热网组成不同,且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逐步扩大,各国、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转换系数都有很大差异,且变化很快。但转换系数的确定,对“零能耗建筑”计算结果影响很大。
夜上海论坛 4、国际典型“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实践
EikeMusal等人对德国、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的282栋零能耗示范建筑使用的技术进行汇总,发现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建筑遮阳、机械通风热回收、免费供冷等技术应用的比例相对较高[9]。Eike研究的各国零能耗建筑数量见图1,各种节能技术使用比例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高性能保温结构和PV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以及热泵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在零能耗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其次是自然采光、遮阳系统、被动通风等被动式技术的应用,高效照明、电器、办公设备、HVAC设备使用也比较广泛。美国新建筑研究所2012年3月《美国零能耗公共建筑成本及特性调查》[10],通过对21栋已经有实测数据的零能耗公共建筑进行研究发现:(1)早期零能耗建筑面积普遍较小,目前大型和综合性的建筑案例也在不断增加,教学/科研楼、办公楼、K-8学校、银行等建筑都可以设计为零能耗。(2)建筑物形式、规模、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因素不同,如果不考虑PV的费用,建筑为达到零能耗的增量成本为3%-18%。(3)通过综合性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点和功能,选用高效的围护系统、暖通系统和设备,达到零能耗建筑难度不大。通常优先考虑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如果必须使用暖通系统,常见的系统为土壤源热泵与地板辐射系统联合。美国既有零能耗公共建筑各种节能技术使用比例见图3。
5、我国主要近零能耗建筑研究实践
夜上海论坛 201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开展,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具体组织落实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项目”征集调研。截至2014年10月,共收到全国上报项目12个,其中住宅项目3个,公共建筑项目9个。从地域分布来看,严寒地区项目2个,寒冷地区项目6个,夏热冬冷地区项目2个,夏热冬暖地区项目2个。
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主旨是以降低碳排放为方式,实现节约能源的目标,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节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节能理念更为全面,涉及到节才、节能、节地、节水等方面,中心思想是最大限度的控制资源的消耗;第二,减排,降低建筑的液体、气体、固体等污染物的排放量,避免建筑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实现和谐共存的目标;第三,符合建筑使用功能的需求,体现低能耗理念的同时,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上追求,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2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
2.1主动建筑低能耗设计
建筑材料的选取上,应该尽量使用素混凝土,减少一次性瓷砖的使用量,降低天然石材的耗用量,减轻自然资源的负担,避免建筑行业过度消费自然资源。水泥原材料的选材上,应遵守就地取材的原则,降低运输过程的材料消耗。目前,绿色建筑逐渐重视植物建筑技术的应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建筑屋面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不仅能够改善建筑的居住环境,还能够净化城市空气,起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此外,应该进一步的优化建筑的整体结构,在建筑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用环保、耐用、高质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混凝土、钢筋等传统建筑材料,也是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应用的重要部分。
2.2被动建筑低能耗设计
夜上海论坛 建筑热损耗的关键部分是建筑的外墙围护结构,现阶段,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建筑标准,要求新建建筑使用外墙保温材料,进而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建筑热损失。外墙保温材料也要以环保型材料为主,节省自然资源。建筑门窗设计中,遵循低能耗思想,通常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中空玻璃,同时,还可以将壁挂太阳能技术应用到门窗设计中,让建筑门窗具有采光和节能的双重效果。此外,充分利用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形成良好的气流组织,提高自然资源在建筑能源中的比重,降低矿石燃料的使用,促使建筑行业朝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2.3合理利用新型能源及建筑材料
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正逐步完善,科研人员也更加重视新型能源和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低碳环保材料的不断问世,经过实际工程的检验,新型能源和建筑材料能够满足建筑要求。因此,为了实现低能耗建筑设计理念,应该进一步加大新型能源和建筑材料的应用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比如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取代不可再生能源,调整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合理配置建筑的能源结构;第二,拓展新型燃料的应用范围,以现有的新型燃料研发水平来看,烃、氢燃料技术水平基本可以满足应用要求,使用烃、氢燃料取代天然气、煤气等传统燃料,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碳排放量;第三,开发余能利用技术,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余能、余热回收利用,不仅降低工业生产的能源浪费量,还能够满足建筑能耗需求,具有双重意义。
2.4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夜上海论坛 (1)自然采光。
通过太阳光的利用,实现建筑空间照明的技术,称之为自然采光技术,按照采光类型划分,包括主动式自然采光技术和被动式自然采光技术。主动式自然采光技术的原理是镜面放射,充分利用棱镜组传光、光纤导光、光管导光、光伏效应间接采光、卫星反射镜采光等技术,实现建筑的自然采光;被动式自然采光技术的原理是调节建筑透光效果,尽量将太阳光传递到建筑内部空间,以满足建筑的采光需求。
(2)自然通风。
建筑自然通风设计能够有效降低空调能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低碳建筑中,然而,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现有的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方法种类很多,比如非烟囱效应、烟囱效应、穿堂风、单侧送风等,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的空间布局,分析建筑热的综合效果,以便进行集中配置。研究表明,建筑的自然通风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热压通风;第二,风压通风;第三,热压和风压综合通风。不同的自然通风类型的原理也存在差异,其中,热压通风是在气压和湿度的作用下,产生的气压差,而风压通风是在自然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气压差。因此,应该根据建筑的空间布局,选择合适的自然通风类型,真正降低建筑能耗。
(3)日照得热和温度梯度的设计。
夜上海论坛 一方面,太阳能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不管是采集还是利用阶段,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日照得热和温度梯度的设计,能够优化结构性能,通过科学的建筑走向、适宜的形体设计以及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减少建筑热损失的目标。此外,还应该构建标准建筑技术体系,满足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操作性等要求,比如新型轻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通过楼面系统、遮阳系统、门窗结构以及建筑外墙的设计,改善建筑的保温性能,避免建筑能源的过度浪费。
3结语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健康建筑人居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
AbstractExplainstheideaofthelowenergyandhealthybuildinganditsrelationshipwith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uman''''sinhabitantenvironment.Pointsoutthefourcriticalissuesinitsrealizationi.e.urbanenergyprogramming,energy-efficientbuildingdesign,urbanmicroclimateimprovementandbuildingautomation.
Keywordshealthybuildinginhabitantenvironmentenergysustainabledevelopment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目前城市化水平为28%。按照世界上城市发展规律,这正是从起始阶段向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转变阶段。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已接近或超过35%,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这都预示今后5年及下个世界我国城市化将有飞速发展。
城市化发展推动建筑行业的兴旺,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北方地区建筑供暖,南方地区建筑空调,以及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流域建筑供暖与空调都成为极迫切的问题。近5年来我国房间空调器产量持续以40%的年增长率上升,就充分说明需要的迫切性,但随之而来的能耗的增加和对环境的污染。北方地区供暖耗煤已占全国总煤耗的11%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空调器及热泵的发展已使该地区供电出现严重紧张和短缺。若充分满足这一地区建筑空调的要求,空调电耗将占该地区总电耗的30%以上,这将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供暖燃煤直接污染大气,并释放产生温室效应的CO2,这已是老问题。大量空调设备的使用会放出CFC物质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问题。此外,空调器在夏季将热量排入大气,在冬季又从大气中大量吸热,当空调器高密集度安装时,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区域小气候。
城市化的发展使建筑能耗越来越大,工业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50%,我国的建筑能耗也达总能耗的10%以
夜上海论坛 上。目前人类所消费的能源绝大部分属于枯竭性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有关专家估计,按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长率持续下去,枯竭性能耗只能维持200~300a左右,因此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严峻的。本世纪70年代初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曾推动了节能建筑的发展。
当今的建筑除了能耗大的问题外,还存在病态建筑的问题。根据欧洲的有关调查报告,在非工业建筑中,健康建筑(HealthyBuildings)只占50%~70%。所谓与建筑有关的疾病(BRI,BuildingRelatedIllness)指的是由于建筑物室内环境有害辐射(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物质)、温湿度太高或太低、生物化学有害物浓度太高等引起的各种疾病或身体虚弱。建筑综合症(SBS,SickBuildingSyndrome)指的是建筑环境使人们产生的各种不舒适症状,如头痛、疲劳、感冒、恶心等。建筑建筑指的是具有满足人们居住或生产等活动要求的适宜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环境的建筑物。其中热环境包括室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的流动速度等,光环境包括建筑物室内外的照明和色彩等,声环境包括建筑物室内外的噪声、音响效果和震动等,空气环境包括室内外的空气组成成分、气味等。造成SBS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对建筑物的合理维护,建筑物热负荷、污染物负荷的变化,建筑设备控制方案的改变,或者建筑设计不合理等。
夜上海论坛 低能耗健康建筑指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被动式供热空调建筑,它能提供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建筑环境,保证人体的卫生和健康,同时具有节能建筑能耗低的特点。低能耗健康建筑的研究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已受到相当的重视,美国由于能源比较丰富,着重研究的是健康建筑。MiltonKeynes是英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它位于伦敦和伯明翰的中间。MiltonKeynes有一个能源公园(MiltonKeynesEnergyPark),其中的建筑统一规划和设计,应用了多种建筑节能措施。该能源公园的建筑能耗指标是一般建筑的一半,因此深受用户欢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能源的建筑速度远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目前我国人均年能耗不到1t标准煤(只达到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而想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水平,人均能耗至少要达1.5~1.6t标准
夜上海论坛 煤。可见,降低建筑能耗,大力宣传和发展低能耗健康建筑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的一个迫切和重要的工程。
地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提供了适宜的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30年来,由于人口增
长,工农业发展,已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世界各国政府的代表共同发表《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正式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保护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年后的1992年6月3~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政府首脑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人类理智地选择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年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一方面要求人类在生产时说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另一方面又要求人类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
此,人类在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增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的模式和以牺牲环境来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有机的协
夜上海论坛 调。可持续发展强度以长远和全局的辩证眼光看待环境和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地球生态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能超出全球生态环境的极限,这样才能"成功地为后代留下一个可自下而上的星球"。
夜上海论坛 人类的绝大部分生活和生产活动在人居环境里进行,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一方面消耗更多的自然能源和资源,另一方面产生和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和废物。追溯历史,早在1980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的建筑师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到人类--建筑--环境三者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城市化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重视保护。大力推广低能耗健康建筑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人类不应该为短期的目的而牺牲长期的资源和环境,应时刻记住"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儿继承来的,而是从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
2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关键技术
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实现涉及城市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设计、城市微气候改善和建筑自动化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
用。
2.1城市能源规划
全面解决建筑物供暖和空调问题,对适应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缓解能源紧张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以及保护城市局部环境及大气臭氧层,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的城市能源规划。通过研究城市能耗结构、能源转换、能源利用等环节,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解决建筑物供热、供冷、供燃气等的需要应配置的最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供冷相适应的大型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蓄冷蓄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
城市的能源规划首先要估算城市的能源需求,包括生活用能(热水、照明、电器、炊事、供暖、空调)和生产用能(工业、农业、林业、其它产业)的性质用量。然后要考察城市的能源结构,对各种可用能源,如电能、煤、燃气、沼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调查和研究。最后制定出城市冷、热、水、电、气等能源的统一、联合供应,以实现城市能源系统的最优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2.2节能建筑设计
节能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能源和条件,在尽量不能常规能源的条件下,创造出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室内外环境。节能建筑的设计关系到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当地气候特征,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
征。
夜上海论坛 当地气候特征指当地一年四季室外气象条件,如空气的温湿度、风速和风向、日照率、降雨量、积雪等。在冬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可以考虑太阳能的利用,如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集热器。夏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则要考虑建筑物的有效遮阳措施。夏季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可以利用建筑物的蓄冷特性进行自然冷却。
室内环境的设计要求包括对室内空气温湿度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要求空调建筑的室内环境必须维持在一个比较狭窄的温湿度范围,如温度在25~28℃之间,相对湿度在50%~70%之间。空调设备的容量是根据维持整个空调要求的温湿度值来决定的。近年来大量空调建筑的使用已带来所谓空调建筑综合症的问题,那长期生活在空调建筑中的人出现的某些症状,如疲劳、易感冒、恶等,总之是体抵抗环境变化的能力降低了。这是由于空调建筑的室内环境比较稳定,空气温湿度变化小;另一方面由于空调建筑的密封性好,室内空气品质差,人们得不到足够的新鲜空气。目前民办各国都在极力提倡FreeCoolingBuilding等利用自然冷却的非空调建筑,通过合理设计和使用管理,某些气候地区完全可以不使用常规能源而维持建筑环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建筑就是所谓的"零能源"建筑(ZeroEnergyBuildings)。室内环境的设计应建立在对人体热舒适性研究的基础上。有关研究指出在室温不超过30℃房间,完全可以通过风扇提供的动态风来维持人体的热舒适。即使需要空调的房
间,也可以采用区域空调的办法来维持人体所在工作区的热舒适性,而没有必要维持非工作区的温湿度。可见采用区域性动态空调的方法会大大降低建筑物空调的能耗。
夜上海论坛 建筑物的结构特征指建筑物的造型、朝向、围护结构保温情况,外墙外窗的遮阳情况,以及建筑空间的通风换气情况。合理的建筑结构应该在夏季有效地组织通风和防止太阳照射,减少室内过热和潮湿;在冬季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对外墙外窗进行保温,提高室内温度;在过渡季有效地利用室外空气进行通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关调查指出,位于同一地方的相同类型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能耗指标相差超过一倍。
2.3城市微气候改善
夜上海论坛 城市化的发展使为人类开始意识到建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合理规划建筑形式与位置以改善城市小气候,妥善处理空调系统对外的热污染,以及全面考虑绿化、遮阳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将是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夜上海论坛 建筑群的布置应注意建筑物的空间和平面的布局,以减少和控制城市风沙和建筑物之间的强烈辐射对环境污染的作用。
城市水资源的规划对微气候也起明显的作用。河道的合理布置和走向往往可以改善城市局部区域的热岛效应。
城市的三维绿化对防止夏季太阳强烈照射,改善空气品质和美化环境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夜上海论坛 从气象观测数据可以知道,城市市中心的环境温度一般比效区的环境温度高出3℃左右。城市市中心由于工业、商业、娱乐业等建筑密集,加上人口也相对多,交通拥挤,造成市中心的热量相对大得多,形成局部热岛效应,如何改善市中心的微气候已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一个课题。
2.4建筑自动化
夜上海论坛 建筑自动化指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大厦的基础是通讯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大楼自动化管理系统BA、消防自动化系统FA和信息自动化系统MA的有机统一。建筑自动化要求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以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建筑自动化不仅是实现能耗建筑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建筑安全、舒适和适应性的保证。随着建筑物规模的增大(如日本计划在下个世纪建造一能够容纳一个城市的建筑,也称"建筑城市"),对整个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越来越像是对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建筑自动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3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人类-建筑-环境"认识的深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低能耗健康建筑追求在尽量少用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条件下,为人们生活和生产创造卫生、健康和合理的建筑环境,因此它是保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低能耗健康建筑的实现取决于城市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设计、城市微气候改善和建筑自动化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4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中国政府21世纪的白皮书
2DCroom.FutureHorizonsinBuildingEnvironmentalEngineering.Tsinghua-HVAC-95.北京,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