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文化知识教育现状
教育薄弱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其临时监护人大多年龄偏大或文化程度比较低,疏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或监管不力,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现状,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成绩好坏来评定教学标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忽视对儿童身体健康的教育指导,对于留守儿童也缺少更多的关照呵护。
1.2道德品质教育现状
农民工弱势的社会地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得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知”、“行”、“情”、“意”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知,多表现在自我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容易不良行为的影响;行,表现在行为随便消极,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情,情感缺乏,或情绪稳定性表现较差等;意,自律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
夜上海论坛 1.3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其中包括了要重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众多的研究表明,目前留守儿童存在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孤僻任性、情绪消极、冷漠自私、自暴自弃、自由散漫等,甚至会产生叛逆、厌世、自杀等极端行为。根据基层妇联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挫折时,认为生活没意思占4.7%,而产生过自杀念头的占0.5%。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与关怀,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
2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策略
2.1家庭教育
夜上海论坛 可采取改变务工方式,尽可能避免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最好留一方在家尤其是母亲;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除了祖父母等年长长辈,最好也有较为年轻一些的,能够积极主动、可靠地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父母要与留守儿童、学校老师、委托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情况等,且保障留守儿童正常的物质需求。
2.2学校教育
夜上海论坛 可采取以下措施: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老师除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教育外,不可忽视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感情沟通,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档案。
2.3社会援助
引导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参与支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鼓励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宣传教育和医疗服务等工作,以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农村村委会、地方政府机构等,落实好农村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做好监督,保障留守儿童获得义务教育的权利,繁荣农村文化,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由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专门的机构,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
2.4政府扶持
2015年新出台的《规划》指出: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措施。户籍改革是关键,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与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确保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地方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综合考虑物价上涨、教育质量、信息化教育及学生体检等需要,增加中央财政的经费补贴,提高在校生的经费标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开展监测评估,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做好留守儿童发展的各项工作。
3小结
1.自私狭隘。除了自卑孤僻以外,留守儿童大多具有自私狭隘等不良心理。经调查分析发现,在为人处事方面,留守儿童大多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只关心个人利益,对任何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并拒绝参与团队活动。在言行举止上,具有此类心理的留守儿童大多将自我作为中心,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就会发火、沮丧。
夜上海论坛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儿童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对于学习,他们往往表现得厌烦、毫无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也较差。更有甚者,扰乱课堂纪律,并与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当然,除了留守儿童以外,其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厌学心理,但此种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3.逆反心理强烈。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们也有着一系列需求,例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理解需要等。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实现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困难以及挫折,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从中产生失败感和失落感。倘若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将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镇压下来,那么他们就极易走上逆反的道路。
二、学校的教育
1.对留守儿童进行尊重和关爱。教育以爱作为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是其最为基本的心理要求。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以及教导,留守学生对爱的需求则更为强烈,为了对亲情方面的缺憾进行弥补,他们就迫切渴望老师的关爱。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就需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出发,对其进行呵护和关爱。
2.对良好的班集体进行创建。针对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以及压抑的心理状态,教师需采取措施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鼓励他们多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班级大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其次,需为其创建出一个较好的活动环境,即鼓励留守儿童们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活动中心任务交给具有一定组织领导才能的留守儿童,旨在对其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另外,针对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教师需不断进行鼓励,并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谊。
3.对其信心进行树立。由于处于青春期,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给予肯定,并在此期间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积极采取措施指导他们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即明确自己的优点、缺点,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扬长避短。
三、社会家庭管理
夜上海论坛 1.对留守儿童之家进行建立。需对“留守儿童之家”进行积极建设,即号召社会各界进行捐款,帮助“留守儿童之家”添置青少年书籍、桌椅、纸笔、运动设备等,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夜上海论坛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的经济差距,从而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第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的教育,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第四,加强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组织,如,可考虑由妇联、工会、村委会和学校等组织或机构共同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品德。地方政府应治理好学校周围的环境,例如,管理好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并对危害学生人身安全和扰乱学校工作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