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资料文库 微观经济原理范文

微观经济原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微观经济原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微观经济原理

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文章在对浙江6所大学的6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听课的认真程度、课外学习时间、参与研讨的主动性是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学校的学科优势,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态度、作业布置、课堂管理等授课质量的优劣也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

夜上海论坛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微观经济理论所具有的抽象性、思辨性、逻辑性特征,以及作为学生在大一时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使得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颇具难度,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影响因素复杂多样。为此,厘清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不仅可以指导教师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就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而言,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嵇正龙(2014)[1]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Probit模型实证,倪超军(2017)[2]的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分析,以及针对特定的教学模式所作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比如,顾莉丽等(2015)[3]、符晓燕(2016)[4]和刘清娟(2017)[5]对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刘建华等(2018)[6]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微观经济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纵观现有关于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所得结论具有主观性。而部分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也只是进行比例结构计算,因素间的交互分析较少,经验检验不够充分。另外,调查范围狭窄,大多数问卷调查对象只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系,有些只涉及自己任课的教学班。本文在对浙江6所大学的6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值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提升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供实证依据。

一、变量选择

本文把微观经济学的总评成绩作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代表性变量,为剔除学生所在学校成绩评定标准等因素的影响,用学生的原始成绩除以所在学校该门课程的平均成绩,然后再将其分为中下(小于75分,代表教学效果较差)和中上(大于等于75分,代表教学效果较好)两类。同时,将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划分为四大类,12个解释变量。第一,学生个体特征:性别、专业、学校、高数成绩;第二,对课程本身的认知:兴趣、学习目的性;第三,学习情况:出勤率、听课认真程度、课外学习时间等;第四,课程设置与授课质量:包括前置课程、授课方式与态度、作业布置、课堂管理等。变量的定义及其赋值如表1和表2所示。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以浙江省6所高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2017级经济与管理类6个专业(经济学、经济统计学、金融学(含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含贸易经济)、工商管理(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含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根据6所学校2017年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按1%的比例分配各学校各专业的样本人数,然后,采取两阶段分层抽样方式进行随机抽样。第一阶段随机抽取各专业的一个班级,第二阶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在抽中的班级中随机抽取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33份,收回问卷21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20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6.24%。

夜上海论坛 (二)模型设定本文选用二值Logistic模型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基本形式为:其中,P代表教学效果较好,即学生成绩达到中上水平(75分及以上)的概率,1-P代表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成绩中下(小于75分)的概率,其中β0为常数项,Xi代表解释变量(详见表1),βi代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

继续阅读

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

摘要: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br,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夜上海论坛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br,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

与这种经济学观相反,西方财政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观。

夜上海论坛 道尔顿(Dalton,H.)1922年的《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第一句就指出,“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注:Dalton,H.PrinciplesofPublicFinance.London:GeorgeRoutledge&Sons,Ltd.,1922,P3.)不过,由于英美早期财政思想传统的影响,直至本世纪50年代末为止,认为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看法在西方财政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主张随着社会抉择理论从60年代开始逐步被纳入西方财政学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社会抉择论从威克塞尔开始,就是主张政治程序进入财政分析视野的。为此,作为社会抉择学派代表人物的布坎南,在1960年《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前言”中就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注:Buchanan,J.M.ThePublicFinances:AnIntroductoryTextbook.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0,pvii.)此后尽管许多财政学著作不再指出财政属于何种学科,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有关社会抉择论的内容,总或多或少涉及到政治学的分析。所以,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财政学仅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兼有?

宏观经济学是本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前西方财政学是谈不上以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财政政策的成功运用,它逐步进入西方财政学中而成为其重要内容,就很自然了。这样,西方财政学除了原有的微观经济分析之外,同时出现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威廉斯(Williams,A.)1963年的《公共财政与预算政策》一书,就鲜明地体现了这点。该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A编:微观经济学”和“B编:宏观经济学”,前者分析的内容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预算范围等问题,后者则分析了经济结构、经济稳定与增长、预算与经济政策等问题。(注:Williams,A.PublicFinanceandBudgetPolicy.NewYork:PrederickA.Praeger,Publisher,1963.)纽曼(Newman,H.E.)1968年的《公共财政学引论》指出,公共财政学所分析的政府三大任务,即穆斯格雷夫所指出的效率、公平和稳定,前二者属于微观经济学,而后者即稳定任务则属于宏观经济学。(注:Newman,H.E.AnIntroductiontoPublicFinance.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68,P223.)温弗雷(Winfrey,J.C.)1973年的《公共财政学:公共抉择与公共经济》,也将财政的微观与宏观问题分开论述,即该书第三篇为“微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税收与公共支出;第四篇为“宏观经济学与公共部门”,分析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等的财政政策。(注:Winfrey,J.C.PublicFinance:PublicChoicesandthePublicEconomy.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73.)此外,其后还有许多西方财政学也包括了财政政策的内容,表明传统地只局限于微观经济分析的西方财政学,已开始接纳宏观经济内容了。

继续阅读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定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21世纪初,教育部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两者并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只是针对的研究领域不同,所用方法等都差不多。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微观经济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该课程将为以后学习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在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当前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授课教师的缺乏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般都采取大班的教学模式,课堂纪律难以保证,师生互动很难开展。第二,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学任务繁重,部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整个课堂就是在“灌”[1]。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光死记硬背一些结论,并做一些与理论相关的题目,但对这些理论到底是干什么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如何利用这些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学生却甚少关心,更不用说弄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更重的是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等。第四,部分年轻老师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数学化严重,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可接受度,进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积极性。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入手探讨改革对策,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夜上海论坛 1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微观经济学需要讲授的内容特别多。目前很多本科院校都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共有十一章,涉及的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等,教师很难在规定的50个(左右)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理论性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原理的介绍,理论性非常强,难免会有些枯燥。并且,现在讲授经济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老师,缺少实践经验,对一些经济问题、经济现象缺乏深刻理解,讲起理论来自身都感觉空对空,没什么依托,底气不足。学生的主要精力也放在了看课件和记笔记上面,很少联系实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热情反过来也受到了打击,教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第三,研究方法多而杂。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很多,经常采用的有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能被学生所接受。像有些数学模型,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就难以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第四,教材的选用存在问题。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版的《微观经济学》,主要阐述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经济学思想,为西方学者所写,更有权威性;第二类是中国学者根据自身对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综合中国的实情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国内得到大多数的认可并运用;第三类是照抄别人的教材而组编形成的教材,编者对研究一些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经济学思想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易误导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教材质量层次比较低。第五,考试方法单一。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微观经济学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现有的理论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考核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策

夜上海论坛 第一,调整教学班级的人数规模,班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课堂交流中,学生可自由提问、自由发表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吃透所要讲授的理论,才能在交流中游刃有余。第二,教师应首先把理论讲透,再联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很贴近生活的科学,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商品价格等进行研究,其实就是对日常经常经历的事情进行讨论。比如,物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当一方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价格的波动。教师可联系实际生活,如夏天热就会引起对冷饮的需求增加,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需求发生变化时会影响价格的波动,那么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影响需求增减的因素有哪些呢?商品的价格、收入、偏好、预期等等是属于什么因素呢?第三,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可把一些次要、粗糙的东西去掉,留下一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具体化数量化,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经济学中有很多数量方面的关系,有时候数学模型可以帮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数量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的真实存在性。但数学模型的建立也要适当,对数学基础好的班级可适当多讲一些。第四,教师应尽量采用双语教学。目前一些比较好的微观经济学教材都是外国人写的,很多原著都是英文版。有的用英译过来的教材,有的用国内学者组编的教材。由于翻译上的习惯和文化差异使得那些非原版教材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学的原始概念,而这种原始概念更能体现经济学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双语教学,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经济学的一些思想。第五,建立更科学的考核体系。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版本为例,章节内容非常多,48个课时连课程内容都讲不完,根本没时间复习,有时学生学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仅通过闭卷考试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应该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如可以把闭卷考试和平时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期中测试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3结语

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讲透,让学生易学习、理解和掌握。对不同的专业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有全面的把握,而且要符合其专业特征和对经济学知识的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柳治国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

继续阅读

微观经济理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嵌入式应用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2016年第0期

摘要:因大多数传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未能阐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背后的原理与规律,而使学生对创业学知识掌握较为浅显,视野比较局促,对未来走入社会创业难以做到纵深开展。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嵌入创业教育的课堂中,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5个主体内容出发,分别阐释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产品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均衡理论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与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和自然嵌入。两门课程的互相嵌入,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一些原则性把握。

关键词:微观经济理论;大学生创业教育;嵌入式

0引言

2017年3月,在“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双创”的重要性,提出国家要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就业创业工作。国家和社会需要创业者,而创业者必须经过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高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这是保障国民经济具有强大活力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此之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被充分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者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一线,既担任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同时也是长沙市SYB企业(StartYour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指导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发现尽管社会和高校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培训和教育,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学习,但学生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比较片面,且真正有成果转化的案例也不多见。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创业知识掌握较为浅显,视野比较局促。例如给学生讲到企业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时,如果仅用案例法辅助说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就比较片面,但如果引用微观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这一现象进行追根溯源,则发现学生对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如讲到当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该如何采取对策?如果仅用4P理论讲述,则学生的知识面仅限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时如果引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思想,则既提升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对这一领域的视野;宏观经济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政府政策脉络,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这一教学效果非常好,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创业的真谛,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能做得更加深入。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地把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适当地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中,既具理论意义更具实践价值。

夜上海论坛 1相关理论与课程概述

夜上海论坛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的教材有很多,其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国外的有萨缪尔森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等,国内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等。综览各类教科书,虽然在章节的表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需求部分(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和消费者选择)、供给部分(包括生产函数与成本)、产品市场的均衡(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均衡(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包括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5个部分。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没有通用的教材,以教师自编或一些培训机构采用的教材为主。但从创业计划书的结构来看,基本上还是相似的,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构思、市场计划、人员组织、企业法律形态、企业法律责任、创业资金需求、利润计划等几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几个部分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2微观经济理论

继续阅读

课堂教学微观经济学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面临的新情况,笔者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通过实践和不断总结积累,提炼出中英文互照教学法、本土案例教学法、明星效应教学法、励志教学法、口诀教学法等五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法;实践思考

夜上海论坛 自2018级大学生起,标志“零零后”一代正式进入大学校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学能力不足、学习功利性强等等,无不对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笔者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在主讲“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零零后”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特总结和梳理,以供同行参考。

一、中英文互照教学法

所谓“互照”就是相互照应之意。微观经济学中含有大量的经济学专业术语以及经济学函数。按照国际通用惯例,微观经济学的函数方程统一使用英文字母表达。由于经济学英文术语和函数方程数量很多,很多学生往往容易弄混淆。因此,为了加强学生的经济学功底,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中英文互照教学法,即所有的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必须掌握中英文经济学术语的含义。在课堂上,笔者会详细向学生解释每一个英文术语和函数方程的经济学含义,并定期在课程上抽问学生,以督促学生加强经济学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能力,比如学生一看到“SMC”,脑海里立刻浮现“短期边际成本”,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本土案例教学法

由于微观经济学源于西方,因此在国内种类繁多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大多沿用了西方国家的主要案例。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总结的一套经济学分析范式,是对市场经济的系统总结,其中绝大多数经济学理论是可以在中国找到本土化案例的。为了将“微观经济学”这门“洋学问”更好的中国化,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就需要经济学教师花费心思,搜集和整理更多本土化的案例。例如,笔者作为新疆高校教师,在为学生讲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时,就采用新疆人最爱吃主食——拌面为例进行讲解。新疆拌面的特色是,除了给一份拉面和炒菜意外,如果顾客还没有吃饱的话,可以免费再要加面,直到吃饱为止。笔者在讲解过程中,举例一名顾客吃完一份加面,还觉得没吃饱,再要一份加面,吃完两份加面后,已经完全吃饱。如果这是饭馆老板再为顾客提供第三份,顾客可能吃完后就会吃撑,这种感受或者说效用就开始逐渐降低,如果吃上四份见面,可能就吃伤着了。因此,以顾客吃新疆拌面不断加面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涵,这是非常本土化的案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重要知识点。

三、明星效应教学法

继续阅读

探求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

夜上海论坛一、双语教学模式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学所给的定义是:即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卡明斯(Cummins,1997)也对双语教学进行了描述:“双语教学一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体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方式,也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评价等内容。双语教学模式可分为:

夜上海论坛 沉浸式、维持型、过度型、多维互动型及双语互动模式。在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院校师资状况硬件设施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展开:一是半外型,即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混合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教师运用英文和中文交错讲授;三是全外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学生用英文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根据黄淮学院国际学院对外合作项目下的专科学生英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在大二时开设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因此时学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可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讲课时,教师应尽量突出英文名词术语和重要理论,注意现实性和由浅人深,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夜上海论坛 二、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我国的案例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夜上海论坛 我国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领域,早已开始提倡并使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

双语教学的开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从小学就开展了英语的学习,对于经过了小学到大学二年级的数年的英语学习,以及全社会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使我们的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了英语的学习的重要性及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但如此,微观经济学课程还有大量的案例资源,通过案例的讲授能够使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又能够将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枯燥内容以实例的形式予以整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继续阅读

主观价值政治经济

论文关键词:主观价值论政治经济根源劳动价值论

论文摘要:主观价值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根源—反马克思主义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本文还对主观价值理论的产生发展历程和理论缺陷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提出应该批判与借鉴主观价值论,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夜上海论坛 一、主观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主观价值理论的理论渊源

主观价值观念,即效用价值的思想早已有之,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边沁的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是主观价值论的哲学基础。17世纪英国的巴尔本就认为商品价值是由效用决定。论文百事通18世纪中叶,瑞士数学家伯努里提出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加里安尼于1750年在《商业与管理》中,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他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为边际分析开了先河。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意大利经济学家孔迪亚克在1778年出版的《谈商业与政府关系》一书中,就提出了效用价值观,他认为价值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效用则是价值的源泉。孔迪亚克所谓的效用是消费者基于商品消费所得的满足感而赋予商品的主观属性。可以说孔迪亚克是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开山鼻祖,孔迪亚克的这种经济思想迅速地传播到法、德、英等国,并得以深人和发展。重农学派的杜尔哥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都在不同程度上把价值看成人们对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

不过,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30年代,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占支配地位,效用价值论仅缓慢发展。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经济学的衰落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刺激。英国的劳埃德被认为是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决定的第一人。爱尔兰的朗菲尔德提出了边际成本和边际需求的概念。法国的古诺较多使用了边际分析方法,并且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德国的屠能也使用了边际分析法,并对马歇尔产生重大影响。戈森被视为边际学派的直接先驱者。他1854年发表的《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为规范》中提出了“戈森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夜上海论坛 (二)主观价值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主观价值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乎同时并独立地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效用价值论,该理论首先从价值理论开始,然后推进到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而引发了几乎整个西方经济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价值具有主观性,从而把经济财货的价值归结为主观价值,并提出用主观价值(即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客观交换价值(即购买力)来替换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主观价值决定客观交换价值。奥地利学派在考察价值尺度或主观价值量的测定时,出了边际效用量决定财货价值的规律。边际效用学派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效用价值论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套原理和方法。在帕累托之前,整个边际效用学派都是在基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效用理论。帕累托第一次清楚地区分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这两个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序数意义上的效用理论,即假设商品效用能用第

继续阅读

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教导启示

夜上海论坛学生学习方法不合适,有的学生有惰性

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方法不恰当,不会灵活变通。有的学生学习很用功,上课认真听讲,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恨不得都记下来,做笔记也很仔细,布置的作业也认真做。如果按照上课讲的,这些学生都能够掌握,但如果稍微做一下变通或把几章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老师有耐心,多讲讲其间的联系,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回顾以前的内容,使学生不至于顾此失彼,边学边忘。工科的学生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强一些的是遇到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不会像其他专业学生那样害怕甚至回避,而且相类似的问题一点就通,掌握得好的学生甚至不用讲自己就能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很杂,无论哪类高校,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很费力,对于民办院校的工科生来说也一样,因此有的学生就会产生惰性,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据笔者了解,这类学生无论学什么课程都有惰性,他们认为上大学混个文凭就行了,有毕业证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学位证压根就没想过要拿。因为他们的父母早已经把他们毕业以后的事安排好了,这样他们学习更没有动力。

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

夜上海论坛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同时也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西方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其中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使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尤其是工科的学生。同时,西方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并且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乐趣。

西方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是比较严密的,笔者认为在授课时首先应当介绍该课程的理论体系,使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另外应当注意对于工科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应当有所侧重,不用什么都讲。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首先由供求定理引出其核心理论———价格理论,其次分别介绍决定价格的两大微观经济主体———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及企业供给行为的决策过程。企业的决策过程从两方面入手分为生产论和成本论,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否则学生很容易混淆。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根据几个标准可以把市场成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在此基础上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最后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从而介绍微观经济政策。

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以国民收入为核心,首先从国民收入概念开始,介绍国民收入的界定及核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其次,利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再次,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方面,仍借用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剩下的部分不用介绍太详细,主要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即可。

夜上海论坛 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夜上海论坛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雷诺兹就提出,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欠发达经济分析。他指出:“人们把西方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时,很少会发现这些工具是完全适用的或完全无用的,一般是经过适当的改造有些用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讲授原理,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原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科的学生,他们接触经管类的课程有限,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经管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是每一位给工科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