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民间艺术培训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60多年来,兵团民间艺术在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的指引下发展迅速,形成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体系,在新疆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民族文化政策视阈下探析兵团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保护,对兵团民间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文化政策的概念界定
“民族”一词在汉语语境中,与国家并论时,指中华民族,如“民族复兴”,有时则特指少数民族,如“民族语言”,因此,“民族文化”也有两种内涵,狭义为少数民族文化,广义为中华民族文化,本文中“民族文化政策”中则采用广义说法,指国家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博物等领域实行意识形态和行政管理所采取的一整套制度性规定、规范、原则和要求体系的总称。[1]文化政策“直接表现了统治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自觉、文化意志与政治利益。”[1]其表达方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2]。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正处在历史性转折期,政府近年对文化政策的制定非常重视,不断改进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把握机遇,开创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1990年兵团计划单列后,国家加大了对兵团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视和支持,文化部将兵团文化工作逐步列入全国文化发展战略总局,给予其“31+1”的特殊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3]2009年,在视察新疆工作后提出“兵团要既当好生产队、战斗队,又当好工作队、宣传队。”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夜上海论坛 二、兵团民间艺术始终在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的引领下发展
夜上海论坛 建国初,全国文艺事业刚刚复苏,党和国家为了实现各民族对新社会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此阶段的国家主流文化是共产主义理想,强调阶级斗争、社会平等。在此影响下,兵团要求“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新组建多个文工团、宣传队、戏剧团,农闲时到各团场、连队巡回演出,唱革命歌曲,演现代戏剧,节目多为配合政治运动的时代剧,如《白毛女》、《夺印》、《血泪仇》等。为了更好更快完成国家命令的屯垦戍边任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在基层连队开展了“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兵舞兵、兵画兵”的“五兵活动”,形成了极大的思想推动力,这一时期兵团与全国一样,文学艺术创作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期间,国家以“阶级斗争为纲”统领文化领域,许多旧社会遗留下的传统艺术,特别是民间仪式、神话、戏剧等被看做是愚昧、“封建迷信”的遗留物。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群众斗争等手段予以破除。全兵团以学习著作、指示为主,大唱《语录》歌,学演“样板戏”,跳“忠”字舞,两派群众组织各组建思想宣传队,在场内外进行宣传演出活动,而许多戏剧团体解散,兵团文艺事业发展陷入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战略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解放思想运动,使得兵团文艺界掀起了创新发展的新高潮,一大批好作品在兵团诞生。”[4]“一些热爱传统戏曲的骨干分子,重回文艺阵地,自发组合民间戏曲表演团队,参加农场庆典、社火演出、家庭清唱,”[5]剪纸、皮影、烙画等传统艺术也重焕新生,兵团民间艺术蓬勃发展。兵团民间艺术发端成长于移民文化与屯垦戍边生活中,与新疆各族人民有不可分割的情结,艺术表演形式融中原、西域文化为一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是无可替代的优势,通过现代观念的阐释和科技手段的提升,可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甚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6]。
三、兵团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与困境
夜上海论坛 兵团是一个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兄弟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社会群体,其中汉族人口占90%以上,大多来自文化和经济较发达的内地。源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成为了文化的载体,“每个人都携带着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文化信息,”[7]在兵团的大熔炉中既保持着源文化的基因又受到新环境异文化的剧烈冲击,继而综合形成了带着各自地域色彩特征的军旅文化、都市文化和移民文化等。解放军、民族军、起义军以军人为主的群体高昂着军旅文化;从上海、天津和北京来的知识青年吟唱的是都市文化;来自湘、陇、蜀、鲁、豫等省以青壮年农民为主的群体,顽强保留着各地的民俗民风,移民文化特征非常明显。而无论是军旅文化、都市文化还是移民文化,在兵团这一片热土上,无一不与新疆各民族本土文化发生交融。“各种道德、宗教、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与不协调性导致了各种文化层、文化圈的交流碰撞而逐渐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独具特色的兵团文化。”[8]兵团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大量的移民将豫剧、眉户戏、皮影戏等内地民间艺术形式带入新疆,并结合新疆的地域与民族特色,移植改编了一批戏曲和节目。反映现实生活并兼顾历史剧的移植改编,继承传统且不断创新,突出军垦特色又注重民族风情。然而,兵团民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现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及审美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改变,其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观众脱节,矛盾也愈加突出。
1.民间艺人生存空间萎缩兵团建立初,生产生活条件极艰苦,战士职工的精神生活困乏,为鼓舞士气、激励斗志,1955-1959年间,兵团政治部依据国家政策指导制定了《生产建设兵团团俱乐部工作细则》、《团场业余演出队工作条例》等文件,在部队中普遍建立俱乐部、业余演出队等群众性文化组织,先后建立了一大批剧团、文工团,参与演出的许多专业、非专业演员去基层慰问演出,使战斗在戈壁荒原的战士有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保证了战斗、生产任务的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化,现代化的文化浪潮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进入到了团场连队的每个角落,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新生代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革,许多民间艺术被他们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渐被冷落。[9]观众减少使民间艺术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艺人生存空间急剧萎缩,如豫剧团和秦剧团等专业剧团的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剧团解散或停演,发展举步维艰。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兴趣不足,且觉得从事相关行业“无前途”,民间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笔者走访了兵团六师、八师、十师的不少表演眉户戏、曲子戏、豫剧的艺人,了解到这些艺人在当年参加了剧团或演出队,年龄多在50岁以上,部分人甚至是近80岁的高龄,由于年事已高,过去熟烂于心的曲调与词已在记忆中模糊,有的健康状况不佳,心有余而力不足,已无法表演完整的唱段,逐步退出兵团艺术事业主阵地。另有一批老艺人退休后落叶归根,回原籍或是随外出工作的儿女居住,带着技艺离开了兵团,民间艺术原有的文化圈在萎缩,民间技艺亦缺乏传授人。
发展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是陕西省宜君县中小企业在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道路上的重要发展内容之一。挖掘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的巨大潜力,有利于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推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飞跃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宜君县传统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
宜君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结合部,被誉为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47.6%,自然环境优美,地广人稀,风光大好,相传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全县总人口10万,境内人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流传的民间艺术颇具特色。汉唐文化遗存丰富,福地北魏石窟(举世无双得佛道同龛石窟,遗存30余处),花石岩石窟,仰韶文化遗址等较有名气,据出土文物、文字史实反映,宜君县应该是华夏文明文化发祥地的中心,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宜君县委、县政府在历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优惠政策。1988年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尤其以民间剪纸和农民画享誉海内外,曾先后多次进京展览,有5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被多家权威新闻媒体报道。
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作为艺术品走向市场是在1996年。十多年间的风风雨雨,是宜君农民文化艺术品不断创新、创艺人艺术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的过程。深受艺术界人士喜爱的宜君农民画底稿来源于民间剪纸,并在民间剪纸的不断发展和创作过程中得以发扬光大。享誉海内外的宜君农民画获得的高度荣誉激发着有艺术创作爱好的民间创艺人的潜在创作能力不断增强,这也是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品不断走向发展和壮大的巨大动力,宜君剪纸、农民画已成为推动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夜上海论坛 二、宜君民间艺术品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尽管宜君县民间剪纸、农民画文化艺术发展的资源优势较强,但这些文化艺术品生产发展由于种种制约,至今还未能形成大规模化,目前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一般以一家3—4人为限。产品以剪纸册页、镜框、窗花、墙画(花)、装裱剪纸、印制工艺门帘(台布)、沙发(座椅)套等为主,刺绣、面花、鞋垫、农民画等均以剪纸艺术品为来源进行再次创新。
夜上海论坛 全县现有民间艺术品创作个体户10余家,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田亚利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年收入18万余元;陈忠学民间艺术公司,年收入13万余元;王改银剪纸作坊年收入8万余元。近年来,为打破宜君县民间文化艺术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数量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以及对外宣传乏力、销售渠道不畅等局限,宜君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积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创作研制开发、销售和保护工作。先后多次举办剪纸、农民画艺术创作培训班15期,培训出骨干创作人员150名。目前,全县已形成约有1000人的艺术创作队伍。每年县里举办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展示,民间剪纸·绘画艺术节,剪纸、书画展,避暑城文化旅游产品促销等一系列大、中、小型宜君剪纸、农民画风采展示活动,以扩大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的对外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2010年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成立了宜君县民间剪纸协会,积极地推动全县剪纸艺术开发和传承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与此同时,10多家个体户以及百余名艺术骨干创作人员不仅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洽谈会、促销展示会和产品交流展览会等外界活动,他们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外界许多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建议和艺术爱好者的经验及独到做法。所有这些措施与活动,既为宜君民间艺术品的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为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铺平了道路。
夜上海论坛发展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是陕西省宜君县中小企业在催生小企业、推进农民工业化创业道路上的重要发展内容之一。挖掘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的巨大潜力,有利于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推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飞跃发展。
一、宜君县传统民间艺术的资源优势
夜上海论坛 宜君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结合部,被誉为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47.6%,自然环境优美,地广人稀,风光大好,相传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全县总人口10万,境内人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流传的民间艺术颇具特色。汉唐文化遗存丰富,福地北魏石窟(举世无双得佛道同龛石窟,遗存30余处),花石岩石窟,仰韶文化遗址等较有名气,据出土文物、文字史实反映,宜君县应该是华夏文明文化发祥地的中心,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宜君县委、县政府在历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开发优惠政策。1988年宜君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尤其以民间剪纸和农民画享誉海内外,曾先后多次进京展览,有500余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被多家权威新闻媒体报道。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作为艺术品走向市场是在1996年。十多年间的风风雨雨,是宜君农民文化艺术品不断创新、创艺人艺术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的过程。深受艺术界人士喜爱的宜君农民画底稿来源于民间剪纸,并在民间剪纸的不断发展和创作过程中得以发扬光大。享誉海内外的宜君农民画获得的高度荣誉激发着有艺术创作爱好的民间创艺人的潜在创作能力不断增强,这也是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艺术品不断走向发展和壮大的巨大动力,宜君剪纸、农民画已成为推动地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宜君民间艺术品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尽管宜君县民间剪纸、农民画文化艺术发展的资源优势较强,但这些文化艺术品生产发展由于种种制约,至今还未能形成大规模化,目前主要是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一般以一家3—4人为限。产品以剪纸册页、镜框、窗花、墙画(花)、装裱剪纸、印制工艺门帘(台布)、沙发(座椅)套等为主,刺绣、面花、鞋垫、农民画等均以剪纸艺术品为来源进行再次创新。全县现有民间艺术品创作个体户10余家,平均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田亚利民间剪纸艺术工作室,年收入18万余元;陈忠学民间艺术公司,年收入13万余元;王改银剪纸作坊年收入8万余元。近年来,为打破宜君县民间文化艺术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数量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以及对外宣传乏力、销售渠道不畅等局限,宜君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积极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创作研制开发、销售和保护工作。先后多次举办剪纸、农民画艺术创作培训班15期,培训出骨干创作人员150名。目前,全县已形成约有1000人的艺术创作队伍。每年县里举办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展示,民间剪纸·绘画艺术节,剪纸、书画展,避暑城文化旅游产品促销等一系列大、中、小型宜君剪纸、农民画风采展示活动,以扩大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的对外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2010年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成立了宜君县民间剪纸协会,积极地推动全县剪纸艺术开发和传承发展。与此同时,10多家个体户以及百余名艺术骨干创作人员不仅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洽谈会、促销展示会和产品交流展览会等外界活动,他们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外界许多艺术界人士的广泛建议和艺术爱好者的经验及独到做法。所有这些措施与活动,既为宜君民间艺术品的进一步研发和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为宜君剪纸、农民画艺术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铺平了道路。
三、宜君民间艺术品发展的主要问题
1.宜君民间艺术研发创新资金短缺。致使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研发、创新受到限制,以致于使好多艺术精品失传或流失。
夜上海论坛 2.宜君民间艺术品销售市场局限于县境内,未能打开对外销售市场。虽然有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推介和创作人员的积极参与,也曾多次参与各类展览活动并获得佳奖,但却未能全面打开对外销售受限的僵局,致使许多优秀产品不能对外推介、形成更多的经济效益。
摘要:将民间艺术引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理论教学的改革和推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做出贡献,而且可以将民间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引进现代的艺术设计创作中,更好的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更好的促进人文经济的发展。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民间艺术;艺术设计;引进
一、民间传统艺术发展现状
夜上海论坛 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其中民间传统艺术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其中璀璨夺目的亮点。民间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用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民俗活动,满足物质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从广义上来说,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艺术、民间舞蹈和戏曲艺术、民间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而狭义的说,民间艺术主要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皮影、木偶、剪纸、脸谱、雕塑、风筝、服饰、民间工艺等种类。但是,近年来,民间艺术越来越被边缘化,处境每况愈下,甚至难以生存。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都有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现代化和新颖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对于传统美术的发扬也存在着误区。不仅如此,各种民间手艺人也越来越匮乏,立志于研究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各门类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受到冲击,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另外,民间艺术的教育也严重匮乏。如今学校的美术教育,对于民间艺术这个领域的教育可以说是严重缺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专业的民间艺术课程,更多的是对水粉、水彩和素描等的简单技法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使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缺少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给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二、把民间艺术引进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的重要性
1.民间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渗透和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并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将民间艺术引进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土家的织锦、苗族的刺绣、贵州的蜡染、云南的扎染、陕西凤翔泥塑、河北蔚县剪纸等等。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民族艺术的兴趣,唤醒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知、认同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传统民间艺术得到内在的延续。
2.将民间艺术带入艺术专业课堂为现代大学生带来了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精髓,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为大学生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而民间艺术正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体验,然后又用于生活,供自己欣赏和使用,有力地发挥着陶冶情操和提高生活品味的作用。所以,民间艺术创作具有随意性、自娱性和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将民间艺术引入艺术专业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和传统文化素质。
夜上海论坛 3.将民间艺术引入艺术专业课堂,可以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的民族艺术文化瑰宝,引入专业课堂,可以让民间艺术再次散发活力,不仅可以为艺术类学生、专业艺术家、设计师提供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而且民间艺术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现代实用品、居室饰品,更加商业化,更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夜上海论坛摘要:民间剪纸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已经成为宝贵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近年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人们重视的话题,将民间艺术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已是形势所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推广。该文结合小学的教学实际,对剪纸艺术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进行分析,寻求推广剪纸艺术的途径,以促进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剪纸艺术;小学教育;作用
剪纸以别具一格的审美思维和造型语言,显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由于剪纸艺术学习者逐渐减少,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成为重要的问题。随着21世纪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和大众开始关注并重新审视民间艺术。剪纸艺术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教育价值,部分中小学校已经考虑开设剪纸艺术课程,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中小学获得传承与发展。
夜上海论坛 一、剪纸艺术的教育价值
1.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剪纸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从前辈那里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中国剪纸题材广泛,包括花鸟鱼虫、神话故事、吉祥符号等。人们不仅能从剪纸中了解远古神话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化价值。传统民间剪纸图案经过世代的创造,造型简练、线条流畅,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和深邃悠久的历史感。剪纸艺术和人民群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景象的映射,是美好、吉祥的象征。人民群众借助剪纸艺术表现美好的憧憬。剪纸艺术体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艺术形式的合理结合,是艺术设计重要的灵感源泉。剪纸艺术分布广泛,深入民心,代代传承,延续不断,使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手触身临,以至于心领神会,和自己的文化血脉融为一体。
2.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将剪纸艺术课程引入学校已有成功先例,如,中央美术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办了民间艺术系,近年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改变了学院派教育以往长期忽视民间艺术教育的状况。将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并将其传承下去。民间剪纸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将古老的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教育,可以借助现代物质条件和新的艺术手段,赋予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新的生命,让它以一种怡情悦性的新形式吸引中小学生。剪纸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体会剪纸艺术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
夜上海论坛《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二期
夜上海论坛 一、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状况
夜上海论坛 (一)人员组成与组织结构上杭县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的组织形式以艺人所掌握的技艺为纽带,自由结伴或成立一个民间艺术团,然后应村民邀请到处表演。每个艺人都掌握着一种或几种表演技艺。他们共同完成一场演出——表演传统艺术或现代艺术。据上杭县文化体育出版局资料显示,上杭县目前有43个民间职业团体,这些民间职业团体包括花灯队、舞狮队、船灯队、民间乐队(鼓手班)、业余木偶剧团及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等。其中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共有32个,占上杭县民间流动艺人组织的74.42%,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的大型艺术团11个,占上杭县民间流动艺人组织的25.58%。调查中发现还有一种流动艺人群体,其成员不固定,由流动艺人临时组织,不属于政府文化部门管辖。这三种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在人员组成和表演风格上各有特点。1.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这种小型的民间流动艺人组织规模小,人数在4~12人不等,成员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年龄集中在40~70岁,组织偏向老龄化,年轻人只占少部分。组织结构稳定,人员固定。该种民间流动艺人组织主要以表演当地传统艺术为主,包括木偶戏、花灯、畲族山歌等。艺人出于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而组织走到一起,一般成立民间艺术团,每个艺术团会选出一个团长,平时遇到有人邀请艺术团去演戏时,一般由团长出面先与请戏人商议好演戏事宜,包括演戏时间、日期、戏价等,然后团长再通知其他演员做好准备,并商定演出时间一同前去表演。表演所得收入由团队演员均分。这些小型流动艺人组织中有一小部分组织是专业化演出,成员以演出为生,但大多组织是业余演出,成员平日以务农为主,偶有人请才外出表演。研究者调查的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属于这一形态。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由5人组成,成员都在43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76岁。他们表演一般在传统民俗节日,以村为单位演出。2.表演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大型艺术团上杭县另一种民间流动艺人组织是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的大型现代表演艺术团,艺术团成员在30~40人不等。成员包含各年龄段的演员。所表演的节目众多,既有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一些节目如小品、话剧、现代歌舞等,也有传统的打船灯、舞狮、舞龙等。组织内成员流动性比较大,成员每年都会有很大变动。这种大型艺术团一般由两三个艺人对艺术团负全责,会有团长、副团长。艺术团每年自主招募新演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应邀到各地表演。艺术团演员不是每次演出都参加,视具体情况确定演出人数。所得收入由几个负责人将演出成本包括车费、伙食费、购买道具等费用扣除后,根据每个演员的演出情况按劳分配。艺术团演员除了几个负责人外,都以外出打工加演出的方式生活,演出时间较为集中。研究者调查的湖洋之春艺术团属这种大型艺术团,现有演员37人,多为中青年,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年纪最大的62岁。他们演出时间集中在春节,平时基本不外出表演,演员以外出务工或务农为主,且请他们去表演的大都以村或乡为单位。人员流动性很大,据该团团长介绍,由于没法给演员发固定工资,演员留不住,每年都得招人,并且需要重新培训,成本很大。3.临时组织的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经调查,上杭县民族地区还存在一种自由的、临时组织的民间流动艺人群体。这种临时民间流动艺人组织主要是为了演出而临时组成,表演完了组织也就散了。表演节目为民乐演奏,主要是丧事上演奏的音乐。这种组织俗称鼓手班。在各乡镇都会有一些吹鼓手(方言中对鼓手班成员的称呼,缘于演奏乐器主要为喇叭和大鼓),根据当地风俗,每当家里亲人过世,在出殡前一天需要请鼓手班到家里演奏一整夜以缅怀过世亲人。每次演出由8~10个人组成,吹鼓手都是一些中年人,他们一般是专业演出。每当有人过世,过世者家人便会联系某个吹鼓手,接到“活儿”的吹鼓手再挑选自己熟悉的吹鼓手一同演出。每次演出的人员不固定,吹鼓手自由组合,所得收入接到“活儿”的那个人多分一点,其他人平分。这种临时性组织没有固定的人员组成。研究者调查的庐丰畲族乡属于此类,该组织大概有十多个吹鼓手,他们常常在各地奔波,非常辛苦。这三种流动艺人群体组织在成员数量、成员年龄结构、组织形式、表演节目、收入分配方式上都不相同甚至存在很大差异。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也不同,相对而言,表演传统艺术的小型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大于大型民间艺术团和临时组织的鼓手班。
(二)从业动机与职业预期1.从业动机从业动机是指在一定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个体进行从业活动以满足需求的内部心理活动,其内容涉及从业人员人生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对未来追求等多方面。流动艺人从业动机关系到艺人是否能够很好传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艺术,也关系到流动艺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据调查流动艺人的从业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更好发挥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查发现,有57.42%的流动艺人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从事这一职业,他们对艺术有着热爱。官庄万兴木偶艺术团刘团长介绍,他学木偶戏已经三四十年了,当初学木偶戏时只是单纯想学一门技艺,以便谋生。后来在表演中喜欢这个行业,每天都要摸一摸小木偶,亮一亮嗓子心里才舒服。木偶戏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二是传承。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以传承。调查显示有23.17%的流动艺人是为了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传承下去,他们认为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不应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消失,即使自己生活贫困一点也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三是赚钱。艺术表演的过程也是赚钱谋生的过程。民间流动艺人为了生活而外出表演,但是由于市场萎缩,所赚却并不如意,因此,以赚钱为目的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调查显示,只有13.52%的流动艺人从事这一行业是为了赚钱谋生。但他们大都认为这一行业赚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流动艺人收入明显比同龄的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收入低。事实上单靠表演生活已经不太现实。访谈中一个流动艺人告诉研究者,他靠演出赚的钱根本不能养家,而是要靠妻子种田。2.职业预期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给传统的民间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间流动艺人对职业的预期关系着他们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在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日益变化,民间流动艺人生存愈发困难的情况下,民间流动艺人对职业的预期大都持悲观失望态度。调查显示53.53%的流动艺人认为这一职业不能传承,有28.79的流动艺人表示不清楚该行业能否发展,17.68%的流动艺人认为该行业能发展下去。民间流动艺人的悲观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民间艺术正面临巨大传承压力。大部分表演传统艺术的艺人们坦承几乎没有人跟他们拜师学艺,一是由于学习这些技艺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要两三年才能学会;二是随着教育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少年都在读书,即使有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会选择外出打工等。因此,民间传统艺术继承令人堪忧。
(三)演出状况与演出方式通过与观众和流动艺人的访谈交流,研究者了解到三种民间流动艺人群体的演出状况和演出形式都大不相同。以表演传统艺术为主的小型民间艺人组织的表演几乎都与迎神、打醮,赛还良願等传统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人们在传统民俗节日期间会请民间流动艺人演戏。因此这种小型的民间艺术团外出表演的机会相对多一些,演出时间也不集中,一年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被邀请演出。表演的节目以传统艺术为主,如木偶戏等。他们外出演出时,为了节省费用,只雇一辆货车,采取人货混装,每人带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到达目的地后在指定地点搭建戏棚演出,演出的戏棚较为简陋,都是木头搭建。演出期间艺人们吃住都靠地方安排,吃饭一般由当地村民轮流负责。以表演木偶戏的流动艺人为例,木偶艺术团白天晚上都要表演,每场演出2-3个小时不等,且白天演出时间较短。晚上演出时间较长,观众也比较多。观看演出的观众多为中老年人和一些凑热闹的小孩。演出过程中研究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了解到只有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听懂整场剧情,35-60岁的观众可以勉强听懂一部分剧情,主要靠台前的小黑板上写的故事名字大概推测出故事情节,剩下的为数不多的35岁以下的观众只是凑个热闹而已。由民间流动艺人组成的大型民间艺术团,一般只有在过年时村里或乡里才请他们去表演,演出机会较少。他们外出表演时,由于表演道具和人员等东西比较多,一般有二三十个人一起外出表演,要请货车运东西,客车载演员。他们表演的舞台也是自己搭建,一般情况下是大型的露天舞台。由于他们到外地表演一般只需一天时间,只表演一场,不需要住宿和带生活用品,演出期间伙食费由艺术团自己负担。大型民间艺术团所表演的节目既有传统的打船灯表演,又有现代的歌舞表演,如拉丁、肚皮舞等,还有深受农民们欢迎的贴近农民生活的话剧、小品等。这种艺术团的表演深受各年龄段的观众喜爱。据湖洋之春艺术团的林团长介绍,他们艺术团演出,观看的观众多达三四百人,有时候甚至达到七八百人的壮观场面。另外一种民间流动艺人的临时组织则是在办丧事的村民家里演奏,外出表演时只需带一些较为简单的乐器和音响,所吹奏的音乐为悲伤乐曲,演出期间吃饭由事主负责提供,没有观众。他们在事主家里吹奏音乐以缅怀事主过世的亲人。他们外出表演的次数较多,整个县城甚至外地的人都有可能在办丧事时请他们,有时刚在某地吹了一整夜,又急着赶到另一个地方另一户人家家里去演出,常年奔波在外,较少回家。
夜上海论坛 二、民族民间流动艺人群体发展困境
(一)职业预期较低民族民间流动艺人职业预期普遍较低,大部分流动艺人都抱着悲观失望的态度。有许多流动艺人传承文化的代价是终身贫寒。随着社会发展,在现代各种娱乐方式冲击下,民间流动艺人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表演传统技艺的艺人们大都靠着对于艺术的兴趣和追求惨淡经营着他们已经走向衰落的艺术团。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传统艺术表演内容大多与神灵有着密切关系,而人们对于神灵宗教的兴趣日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艺术传承造成影响。
(二)传承机制不畅全球化快速发展,中西方现代文化对传统艺术冲击增大,使国内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日益变化,民间流动艺人生存日益艰难。民间艺人群体逐渐走向老年化,随着艺人老去,如果不加以保护,将会导致部分民间文化消失,或被封存于博物馆。民间流动艺人群体所面临的的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是没有继承人。民间艺术后继无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变化,民间流动艺人地位正逐渐下降,访谈中有位老艺人告诉研究者,在过去表演木偶戏的艺人地位非常高,受到社会和群众极大尊重,他们每到一个地方演出都受到当地人民热情接待,工资比一般工人要高。而现在的艺术团外出表演次数和时间很少,且越来越少,艺人们所得待遇也大不如前;二是民间流动艺人收入较低,单靠表演难以维持生计,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表演;三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传统艺术。访谈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怀着排斥、自卑、无所谓的态度和认知;四是现在大部分年轻人上学读书,一些即使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也会选择进入城市打工等收入较高的行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年以来,*县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和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一、坚实的保障
夜上海论坛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县委、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专门下发了《*县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一名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人大教科文委、政协文史委、县委宣传部、文体办、财政局、科技局、教育文化体育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意见》明确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具体要求、方针原则、保护范围、保护制度等,落实了组织保障、工作职责、经费来源、宣传交流等工作责任。确定了县文化馆为“民保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在全县48个乡镇分别落实了1名“民保工程”负责人和1名专职工作人员,从而在全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确保了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铺开。
夜上海论坛 (二)认真组织,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我县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工程启动之初,我们便制定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工程时间定为17年,分为三个阶段:*年至*年,为普查和抢救阶段,2009至2013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同时还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保护对象。《方案》规定,保护工作的主要范围是: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族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编织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族民间谚语、歌谣、故事、山歌、民歌等),民族民间特色活动(包括民俗活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传统游艺活动等),以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重在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和原初场所。
(三)落实经费,形成合力。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安排了保护专项资金10万元,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并明确规定,从*年起财政每年按全县总人口人均0.01元的标准预算“民保”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以及解决办公设备和器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县委、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夜上海论坛 二、有效的措施
夜上海论坛 (一)开展普查工作。*年底以前,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基本摸清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及时整理建立起了《保护名录》和《民保工程基础数据库》,及时将普查资料上报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了陈列、展示、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努力改变目前民族民间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尽力保护,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摘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属于课程体系中的第三级课程,是体现地方教育内容自由选择权、因地制宜开展教育的课程形式。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潍坊地区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使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本土文化的积极性,形成地域文化认同感,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民间艺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和实施的场地,由学校教师团队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充分分析本校内外环境,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和组织课程内容并实施的课程。”①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杨家埠木版年画来源于农民画,画风淳朴,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北方民间元素和典型的民间艺术色彩,题材围绕民俗,多以祈福、神话传说为主。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清朝达到鼎盛,曾有“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说法形容当时的盛景。
夜上海论坛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既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又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为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校课程特色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1.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长久以来人们通过实践经验筛选的有利于民族发展的文化内容,根据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是体现和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具有北方民间绘画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内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教育意义。对于当地中小学师生来说,杨家埠木版年画校本课程既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又能集思广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有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育模式。2.塑造地方学校课程特色校本课程资源丰富,课堂形式多样,开设校本课程并发挥校本课程的影响力,有利于营造学校特色文化,凸显学校办学宗旨。将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不仅包含绘画、雕刻,而且蕴含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哲学思想,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校本课程通过学科化和规范化的方式,将民间艺术蕴含的哲理运用在培养学生心灵美、塑造其品质等方面。3.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前,中小学课程内容使用国家统一教材,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很难顾及各地区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和编写校本课程,能够弥补教材内容统一化的不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充分展现了思想性和策略性。
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民间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载体,在展示人类发展历程和记载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1.题材丰富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题材和色彩上都表现出典型的民间艺术审美特征,体现出当地的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围绕美好祝愿进行创作。在题材方面,以神话传说、劳动场景、仕女娃娃、节庆神话类为主,以具体的审美意象予以展现。神话传说类题材有“刘海戏金蝉”等,这类题材以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在坊间代代相传,贴合民间传统文化耳熟能详的特点。劳动场景类题材反映农民劳作或丰收的喜悦,与山东地区的农耕文化相结合,具有民风淳朴的艺术视觉效果和极具趣味的故事情节,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仕女娃娃类题材通常以对称或成双成对张贴的方式,寄托好事成双的美好祝愿,如“连年有余”“麒麟送子”等。节庆神话类题材在杨家埠及其周边地区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门神”“灶王”“财神爷”等,至今在春节时仍然有不少家庭按照传统进行张贴,以祈求来年平安、丰收。2.色彩鲜艳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色彩方面以红、黄、蓝、黑等纯色的色块平涂为主,以黑色勾线稿,红、黄、蓝三色的应用程度最高。一方面,这些颜色最早在绘画中开始使用,民间艺人可以自主调制;另一方面,年画用于春节这种喜庆的节日,鲜艳的色彩作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尤其是红色,其象征喜庆,充满热情与活力。配色时,民间艺人通常运用对比色或互补色,因此,杨家埠木版年画通常采用几个颜色穿插搭配构成整个画面,通过色彩面积和位置平衡画面,使画面色调鲜艳且和谐统一,同时保证制作效率,降低成本。3.构图饱满杨家埠木版年画在造型、构图方面带有强烈的民俗风格,一方面画面中很少留白,另一方面在造型上夸张饱满,人物通常有夸张的眼睛或头部,比例也不遵循常规,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此外,结合版画印刷工艺,画面饱满可以防止印刷时画面塌陷。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构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同一幅画面中呈现多个时空的场景。
夜上海论坛 三、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