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学院学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roces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multi-cultural existence and influence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re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In this complex multicultural trend of rendering, value orientation, moral values,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cultural identity, promote and foster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king "integrated diversity" as the leading,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夜上海论坛 Key words: multi-culture;ideal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education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53-03
0引言
夜上海论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及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影响着思想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被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取代。
夜上海论坛 在我国,多元文化体系的特点为:一方面,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反映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与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并存。这一发展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就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探索创新适时的对策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对多元文化的一般性认识
夜上海论坛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的差异渗透到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民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群体和宗教之间均存在着这种差异。就我国而言,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正统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文化,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科学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情趣、理想人格等文化观念体系。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非主流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化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不同的个性文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和谐共处的一面。由于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所以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价值冲突。
多元文化其本身的存在对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信仰的迷茫与困惑、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纷繁复杂,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主体的多元化,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多元文化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其思想的不稳定性和易受影响性使得多元文化既为其提供了找寻更多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的契机,而多元价值标准又冲击着其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2.1 积极影响
夜上海论坛 2.1.1 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大学生的思想来源拓宽,文化丰富多彩,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纷纷传入我国。现阶段,我国除了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外,还存在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不断兴起且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如休闲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也存在着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
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群体,他们热切地渴望知晓东西方各国的文化知识、渴望了解五彩斑斓的文化习俗;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个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独立树立理想信念的文化接收主体,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需求有所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于文化的需求都大相径庭。在多元文化体系下,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开阔了大学生的观察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来源,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状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也满足了其不尽相同的各种需求。
夜上海论坛 2.1.2 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大学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多元文化体系的背景,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西方文化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渗透到了中华大地。西方文明中诉诸理性、崇尚知识、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先进精神也逐渐渗透进入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之中;其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观点也改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其大力发展科技、注重效率、锐意改革、科学管理的丰富经验在我国也广为流传、掀起效仿热潮。这些先进开明的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丰厚宝贵的经验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可借鉴、可吸收的巨大宝贵财富。同时,通过对这些先进精神、知识体系、发展经验的有意识地批判性吸收,也有利于我国不断地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进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 消极影响
2.2.1 多元文化碰撞冲突,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迷茫和困惑,进而导致其理想信念缺失。多元文化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成为了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他们不仅渴望广泛涉猎各种文化,而且更热切于揣摩和效仿各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然而,各种价值观及其根源的文化基础内涵有时是不尽相同甚至是有激烈冲突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角逐,引发了大学生在选择价值观时的犹豫与困惑,进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严重后果。
夜上海论坛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理想信念缺失,往往会表现为奋斗目标缺失、奋斗动力不足、精神状态不佳……而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日趋加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心理负荷已经超重,但是由于理想信念缺失、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减压渠道,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纾解,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无所适从,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失范”状态,诸如酗酒、斗殴、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2.2.2 多元文化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缺失。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注重的是效率、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济导向使得国家过热地追求GDP增长,而社会大众对于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卓越”的依据,人格的高下优劣反倒成了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夜上海论坛 如此的社会观念导向,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往往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重物质利益轻道德利益,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校中,有的学生盲目讲求物质生活享受却不愿付出努力,宁愿冒着道德风险瞒报、谎报家庭收入情况以骗取贫困证明、获得国家补贴而不愿在学习、工作上勇于争先获得奖学金;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往往以短浅的、眼前的金钱收入为依据选择工作,而并没有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来确立理想;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总体表现为国家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
夜上海论坛 2.2.3 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地位模糊,大学生出现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极为深刻。通常而言,文化模式的更替要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慢得多。尽管有一些观念的改变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要比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滞后得多。
我国的主流文化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即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弘扬“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旧的价值观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而主流文化所宣扬的状态与社会现实状态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因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都远远不够,主导地位日渐模糊,然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动摇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危机重重。
3多元文化体系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形势纷繁复杂,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意义重大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拓探索出能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新思路,利用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1 积极顺应文化多元化趋势,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古语有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由此可见,多样化对于人和事物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潮流,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制定合适、合时的工作计划并及时有效调整,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对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想来源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能力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文化多元化趋势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疑会为满足大学生多样的需求提供便利,但当前国际环境复杂,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的网络语言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渗透,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主体的辨别力。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翁。
3.2 利用多元文化契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多元文化趋势加强,一方面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价值取向特点;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先进开明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丰厚宝贵的经验也随之而来,对这些先进文化的有意识的批判吸收有利于不断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契机。
多元文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而言,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是形式,“和”――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才是社会的根本。正视文化多元化趋势,正视社会存在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高校价值观念教育的一元化矛盾与冲突之现状,我们必须重视主流文化和社会共识、共享价值的构建与宣传,以加强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坚持其政治导向性;加强民主教育,构筑高校德育的制度规范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平实的语言和鲜活的形式来诠释主旋律、表现深刻的理论以进一步做好的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同度,赢得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认同和忠诚、增强意识形态在当代高校的话语权威。只有对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达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夜上海论坛 3.3 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价值观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疏导等)课程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保持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多元文化固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尽相同甚至是激烈冲突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
夜上海论坛 应对多元化趋势现实,要求我们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课程或活动,如开设各种有关价值取向、人生观选择的公选课程以指导大学生在广泛涉猎各种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加坚定对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的认同;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系列指导活动,使大学生尽早地在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现状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既利于社会发展又利于充分实现自己才能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重视学校、学院心理咨询室、心理联络员的培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有效机制以及时跟踪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提供其需要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夜上海论坛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积极应对、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相关辅导课程、活动才能使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各高校需要继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义禄,王敏,刘带.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8.
夜上海论坛 [2]汪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与创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2007.
[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云南民族学院等编.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模式问题
上世纪9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模式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并将中国文明与国家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王权的确立,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及西拉木伦河地区的诸考古学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内涵是氏族组织已经松散、劳动与社会分工在家族之间展开、聚落已出现分化、祀与戎发展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着社会的神权与王权,既不是奴隶制,也不是西周那样的封建制。第二阶段便是龙山时代,他对龙山时代的界定是与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黄淮平原的龙山文化起始年代相当,内涵是包括龙山文化在内的所有与其同时的考古学文化.尧舜时代或为龙山时代,或为龙山时代的部分时期.但尧舜传说主要同夏王朝有关,故尧舜传说非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传说,而只是同夏文化,即二里头文化前身的那部分属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相关的传说。第三、四阶段为夏、商和西周,可称王国时期。虽有奴隶但并非奴隶制社会。此时期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父权家族、贵族、平民、农村公社、神权、王权、宗法制、礼制和分封制。第五个阶段从秦汉王朝开始。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以对地方实行郡县管理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时期。
夜上海论坛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简单多元的,而是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起源是指文明因素的起源。文明形成则是指文明的因素发展到足以摧毁原有的社会结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的产生。夏、商、周三代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谱系.并不同源。但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与途径、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中的作用等课题还有待解决。
夜上海论坛 有的学者基本上接受了关于“酋邦”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中国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演进,认为尧、舜、禹时期“属于酋邦性质的部落联合体不但久已出现,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已经相对稳定”。而且从唐尧到虞舜再到夏禹的领导权交接,都不应看作是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而应视作是部族地位变更的反映,因此,过去那种竭力拔高由“禅让”到“家天下”的意义,将其视为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的评价,也值得重新审视。同时,世袭制并非夏禹以后才有,故而尧、舜、禹之间的斗争并不如许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是新的王权和旧的氏族制度的斗争,故以部落联合体的最高首领是否世袭来作为判断我国上古社会由前国家时期进入国家时期的分野,并不恰当。首领世袭制必须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正确判定前国家时期与国家时期分野的标志。因此,把尧舜时代看作是酋邦社会的末期,是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形态过渡的阶段,而且直到有穷氏夺取有夏氏政权以后,尧、舜、禹时代那种旧有的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力以相对和平方式交接的机制完全被破坏,残存的部落联合体躯壳已彻底失去作用,中国上古社会开始进入以强大邦国间的武力争雄为特征的早期国家时代。据此,不能以夏初作为早期国家时期的开始,而应把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定在太康失国以后,以部落联合体政治功能是否完全丧失作为判断两者分野的依据。
2。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一)“满天星斗说”,即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二)“两大集团说”,即前者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属高原山岭型,后者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川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标志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说”,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小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河仰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转贴于
夜上海论坛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代三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关于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大创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定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夜上海论坛 有的学者则对城市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政治特征,不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不是市场中心,严格说来是“城”而非“市”。“城”是具有鲜明防御功能的新星聚落形态,城的出现是英雄时代掠夺战争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形成。也有学者通过对牛河梁遗址的重新审视指出,牛河梁遗址至少存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既不能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来概括全体遗存,更不能用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来代替红山文化的本身,故其中的“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考古发现,并不代表“文明的曙光”或“原始文明”的开端。因此,不同意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式的多元论。
有的学者认为,在运用聚落研究文明起源时一方面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文明起源重点地区的中心聚落(包括都城),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周围聚落及聚落群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要回答当时文明演进的程度和社会结构,单纯聚落的规模并不能说明问题,还要展开微观聚落研究,尤其是城址布局和功能的研究,没有该起源研究便难以深入;特别是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并非进入文明社会才有,史前也是存在的,但那主要是自然环境或人口增长造成的,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才反映了社会结构上的变化。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具体时间,以往学者大多把文明的源头上溯定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即“上下五千年”之说;现也有学者根据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发现的成果,将其上推到一万年之前,即分为“上下两个五千年”,上五千年是文明的起源过程,下五千年是文明的发展过程。
3.“古国”问题
“古国”概念是由苏秉琦先生首先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国”理论成为近年来在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一种很有影响的解释性框架。
夜上海论坛 有的学者认为,“古国”作为指称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制度的概念应有其深意,即对那些高于典型氏族制度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关注,特别是苏老后来对“古国”概念的重新界定,更是“对长期以来人们所熟悉的对于中国国家形成和早期国家进程解释的基本框架的重大改变”。但是应当指出,“古国”理论在考古学证据的认定上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在作为古国理论基础的有关考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对于国家制度存在能够自明的证据”,而这一缺陷是与“古国”理论在内容上的特征直接相关,即“‘古国’理论不包含关于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概念,从而放弃了对国家形成前夕可能存在的接近于国家的社会一一政治形式的探讨”。特别是由“古国”理论所导致的国家起源与文明进程的多元格局也与古代文献总体内容的“内核”相冲突。
有的学者强调要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形态,特别是三代社会性质问题,故不赞成学术界关于“古国”、“王国”、“帝国”提法。三代既不是奴隶社会,也同样不是封建的,认为“要把三代各种族组织中的贵族与平民的关系解释成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就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史实上的困难”,而已故史家霄海宗先生的“部民社会”的提法可用来概括当时最普遍的人群结构的性质。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成绩;统计调查
1.目的及意义
本文为了解我校2010级―2013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锻炼程度等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为开展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做准备。并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2013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找出规律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更新体育教学和健身观念,有效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文、理科与体育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学院相比文理科学院人数较少,体育学院的样本我们选取了从2009年到2013年的全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成绩,并利用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计算出平均分;
夜上海论坛 理科学院我选取了土木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与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这四个学院,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文科学院我选取了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这四个学院,同样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
2.2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调查方法的学习和其结果的了解,将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其进行对比,看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2.2调查法
a、数理统计:将要用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
b、抽样法:分层抽样:针对4个文科学院和4个理科学院于2009~2013年体质健康成绩分别抽取200份样本。
随机抽样:文、理科学院学生成绩随机抽样。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3.1.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3.1.1.1表格概况
下表1-1是我校2009年至2013年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
夜上海论坛 3.1.1.2目的与作用
夜上海论坛 用以比较不同学科性质的学院之间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各自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身体素质状况的变化
夜上海论坛 3.1.1.3抽样与统计方法
按照上文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量比较大,利用excel公式对样本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平均分的计算,得到下表。(注: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1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一览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2012学年均为83分左右,而2012-2013学年为88分,体育学院的身体素质状况为良好及优秀而文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均在72-73分左右,身体素质状况为合格。
3.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夜上海论坛 下图1-2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平均分随着学年增长的变化图。
夜上海论坛 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从上图可看出,体育学院学生从2009年到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均在83分左右,而2012年到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到88分,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年到2013年的变化幅度不大,均在72-73分左右。
3.1.2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
下图1-3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来的从2009年到2013年体育学院与理科学院和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分的对比图
1-3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平均成绩的条形图
夜上海论坛 由上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从2009年到2013年这四个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体育学院远远高于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身体素质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调查研究结论:
根据对2009-2013学年不同学院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统计对比和分析,以及对于2012-2013学年不同学院男女生跳远成绩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远不如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仅为合格,而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为良好及优秀,说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4.2对于增强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建议:
4.2.1从学校层次来说
(一)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以我校来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而且只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课程,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程,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一年级为基础的体育素质锻炼,二年级为按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延长体育课程的学年时间,延长至大学三年级,而且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二)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竞技类的比赛
学校应该鼓励开展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增强同学凝聚力,培养活力,强身健体,而体育竞技多枯燥劳累,应该增强比赛的趣味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传统项目,加入如老汉推车,三人两脚等普及性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项目比赛活动。
夜上海论坛 (二)加强体育场馆等基本设施建设
拿我校来说,现在建有体育场、篮球馆、篮球排球场、后操场、舞体馆、羽乒馆,基本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只是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场地的容纳量有限,而我校学生数量庞大,建议延长各体育活动场馆的开放时间,并提供体育器材(如网球拍、羽毛拍等)的租借服务。
夜上海论坛 4.2.2从学生个人来说
夜上海论坛 保持合理的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
夜上海论坛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心智年龄各方面趋于成熟,由于距离家较远,受到父母的管制和约束较少,大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像中学时代的严格和苛刻,不少学生喜欢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打游戏,上网,唱歌等,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对于身体体质的危害较大,我们学生自己要自觉养成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
(二)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户外运动
夜上海论坛 由于现在交通通讯工具的发达,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吃饭叫外卖,有些外卖甚至可以送到寝室宿舍里,购物靠淘宝,终日呆在屋内不进行运动与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蓬勃的气质和活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如每天跑步,和同伴打球,爬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坚,刘立清,韩飞.中美两国学校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86.88硕士学位论文
[2]翁永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课改效应的检验指标川.’湖北体育科技.2005(2):124-126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