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
夜上海论坛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ina's urban and rural two yuan system defects, combined with China's typical pilot areas of rural land reform practice experience, to adapt to the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direction and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夜上海论坛 Keywords: rural land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上世纪80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二元体制,尤其是土地的城乡两元化管理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1.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
1.1现代农业发展与农地经营规模狭小矛盾的普遍性
夜上海论坛 农地流转与我国的城镇发展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关系密切。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008年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地流转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又做了进一步明确的阐述,由此使得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更加受到各界关注。但现实中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致使农村土地流转不畅,我国农地经营规模普遍表现出狭小、破碎的特征。据权威数据统计,当前我国农地流转规模仅10%左右,即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也只有16.1%,而在农业连片经营条件良好、便于规模化集中经营的黑龙江省,更是仅有8%。2007年,全国农户家庭人均经营耕地仅2.16亩。
1.2农民增收与其土地财产性收入不足矛盾的显著性。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偏低,多数年份徘徊在60%左右,远低于70%的世界均值。有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万元,折合美元2130元,不及美国同时期人均消费规模1.56万美元的1/7。拉动内需尤其是农村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国际经验看农民增收最大的前景还在于财产性收入,主要是依靠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获得的收入,理论上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但从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看,无论是从总量还是比重,土地财产性收入还远远未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年增幅达18.5%,高于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率。但从绝对量看,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依然偏少,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提升缓慢,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167元,只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与1995年比仅提高0.6个百分点。。
1.3节约集约利用与土地资源非市场化配置矛盾的突出性。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用地达133平方米,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82.4平方米的水平;我国城市的容积率仅为0.33,而国外一些城市达到了2.0;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更是达到2.7亿亩,是城市的5倍。
1.4城乡统筹与城乡二元土地市场矛盾的尖锐性。由于城乡土地分割管理,为谋求土地利益最大化,各种以非正规方式谋求土地财产权益的灰色市场,在诸如城乡结合部等地区迅速发展,如各地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城中村等。
2.城乡一体化对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要求
夜上海论坛 2.1加强农民权益尤其是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护。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实现城乡土地“同地、同权、同价”,以此盘活城乡之间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促进农业和农村区域非农经济的深入发展。
夜上海论坛 2.2坚持和完善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确保18亿亩的耕地保护红线,加强农村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改善。同时,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创新,保障建设用地的合理需要。
2.3制订和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的管理规范。从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用地标准、规划控制等方面保障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市场化进程的有序推进。
2.4严格农村土地管理。完善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提高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基层土地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创新基层土地管理的模式,提高农村土地管理的效率。
3.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
夜上海论坛 3.1成都土地“确权赋能”。2009年成都市给农民发放“四证”,即《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集体林地使用权证》和“两卡”(耕地保护卡、养老保险卡)对土地确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耕地,使农民可享受耕地保护金,以及因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而享受农民养老保险补贴,从而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夜上海论坛 3.2苏州“三置换”。即通过“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承包经营权换股权”或“社保”、“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或合作社股权”,帮助“农民”顺利变身“市民”,让已经离开农业、离开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自愿进城。
3.3嘉兴“两分两换”。将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权、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一方面,使在城镇已就业且有社会保障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通过宅基地的置换及土地流转,腾出更大的用地空间。
夜上海论坛 3.4天津“双置换”。2009年3月份起,葛沽镇开始尝试通过“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和补偿”,先把全镇土地收归镇政府,整合后将农地转为国有再招拍挂出售。葛沽镇25个村庄拆迁后建成容纳25个行政村、5.1万村民的楼房,腾出约3000亩建设用地。
4.应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4.1改革的基本原则
4.1.1坚持依法管地原则,在《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框架下进行,对于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积极探索。
4.1.2坚持明晰产权原则,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全覆盖。
夜上海论坛 4.1.3坚持集约高效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夜上海论坛 4.1.4坚持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原则,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三方利益,这是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2改革的基本方向与配套措施
4.2.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法律体系,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夜上海论坛 首先要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对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确权登记,为市场配置土地奠定基础;其次要在农地物权化的基础上,探索农户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置的权利,保证农民土地产权收益的实现;三是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下,允许改变农地用途直接入市,实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同场交易”;四是加快对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立法工作,从源头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合法化问题。
4.2.2完善土地市场体系,促进城乡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将非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全面纳入土地有形市场建设,通过招拍挂流转;积极探索农民参与和共享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加大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力度,更多地引入招标和拍卖等土地出让方式使农村土地的配置完全遵循市场的供求变化。
4.2.3规范政府管理职能
首先,强化规划管理,真正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也只有在用途管制法律制度下,才能保障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其次,引入市场操作,公开投标定价,杜绝以行政方式从中获取超额利润的“越位”行为。再次,变干预为服务,更多的在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中介、登记、公证等方面做好服务。第四,政府应严格监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依法维护保障土地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土地承包 农村劳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
一、土地承包制的推进与农村劳动力流转现状
我国农村的土地管理一直在不断推进,目前已由之前的所有权和承包使用权两权相分离发展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相分离,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出现外出打工热潮,大量农村精壮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虽说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但所占比重甚小。此外,依f有不少农民或非剩余劳动力(以中年妇女和老人为主)因为孩子或自身原因守着小村庄,守着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仅仅依靠种植农作物生活,还有那份对土地的热爱和早已习惯了的生活。而且我国土地流转机制和程序的不够完善,也会侵犯到部分劳动人民的利益而使他们不接收土地承包制。但是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通过收取佣金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承包出去,小块地被承包户集合成大块地,并进行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地管理,种植瓜果、反季节蔬菜等,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资源,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二、土地承包制的推进对农村劳动力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
1、对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影响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快了土地承包制的进程,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流转,从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再加上和土地承包制的推进使原本的非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剩余劳动力,都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向外流转,这些农村劳动力大都通过外出打工或经营性非务农工作来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改善家庭生活质量,进而带动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的上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承包制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的同时,由于改革政策的刚性等因素,仍有部分劳动力或年龄较大的农民,因土地被承包且无法进行非务农性工作而失去生活来源,也带来了部分农村资源的浪费。
2、对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一方面土地承包制的推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由农村各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带动整个乡镇发展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通过经营权的转移,农村土地被个体户承包起来,再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农作物或发展养殖业,或者以其他各种新型经营性组织发展,不仅能使个体户获得更高的规模经营收益,还能为农村提供小部分工作岗位和更高水平的产品服务,同时也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们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流转于城市或在城市中举家定居,使农村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很多村落甚至沦为空村或荒地,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还会拉大我国城乡发展差距。
三、促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相关建议
1、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和完善土地承包流转机制的运行。
首先,在土地承包制的不断推进过程中,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土地制度,使土地流转和承包有秩序、有规范地进行,严格控制被承包出去的土地资源的合理用途,鼓励、引导土地承包者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投资土地,也要避免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同时政府也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或制度,规范承包土地者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补偿,保障农民的合法收益,确定最低生活保障,防止农民失去收入来源或生活水平下降。此外,对于土地的产权问题应当明确,建立相关的土地产权保护制度,进而规范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保障农民权益。
2、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带来的规模经营效应
随着土地承包制的推进,农村原本的小块零散土地被集中起来,并由土地承包者进行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管理和投资,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不仅可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有利于提高农民平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夜上海论坛 3、促进土地承包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步推进,促进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夜上海论坛 推进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的进程中,也应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的同步推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防止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带动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以经营性收入为主),进而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进而在土地承包制的不断推进中,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实现农民价值,保障农民收益和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王安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上饶师范学院,2011.101-103.
夜上海论坛 一、区域空g尺度
纵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发展历程,以县域空间为单元,可以明显看到县域经济优劣是衡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绝佳视角。区域可持续发展应基于发达县域经济单元基础上逐次演替过程,长三角集中众多全国百强县便是最好例证。长三角发展后劲强于珠三角、京津冀,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及竞争力优于北、广、深,正基于其有强大的县域经济基本细胞单元组成强健的体魄、丰厚的沃土提供充沛的营养。正如细胞质与细胞核的内在机理惊人相似,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尤其是长三角的强劲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理的区域空间功能体系;京津冀长期以来的相对劣势,则可以归咎于畸形功能体系造成县域机会缺失、停滞甚至衰退,最终使得区域整体后劲不足。以此推想,理论上区域空间尺度内核心与基质之间是否存在类似黄金分割的最佳比例?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实质是省―市―县三级空间单元相互博弈演替的过程,尤其省、市对于县域空间争夺,也进一步印证区域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具备鲜明的生命体征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要相应的空间治理手段。
夜上海论坛 河南省近几十年的县域经济空间演进也有力支撑了该理论假说,百强县集中区域也正是中心城市实力最强劲、经济最具活力区域;反之亦然。因此,空间政策应分类引导,核心圈层内强调中心极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圈层应强化扩权强县、省直管,削减中心城区规模指标及对县域空间资源的低效掠夺。当前核心任务在于释放县域活力,对于核心圈层如何实现中心极化、都市区一体化,撤县改区是必然;外部圈层,尤其三山一滩、黄淮四市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于强县扩权、省直管,而非拔苗助长,切忌政策一刀切。
夜上海论坛 二、县域空间尺度
以县域空间尺度审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清晰看出一条主线,所谓不同县域经济模式,实则若干特色镇域产业集群与城区产业集聚有机耦合,与其说县域经济,不如说特色镇域经济更贴切;未来县域发展核心在于三大抓手:县城产业集聚与特色镇域产业集群培育、县城与特色镇域空间格局构建、村庄人口流动畅通机制保障。在此过程中需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关系、发展主导产业与产业多元化关系、引进外资与利用民间资金关系、向政府要钱与向市场要钱关系、营造良好环境与提升县域形象关系。
夜上海论坛 县域发展大多基于资源、区位、产业、企业或村民自发发展、集聚、转型、提升而来,规划只是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适当加以规范化,尚未出现由于规划而从无到有产生的新型县域经济形态和空间实体。不同模式间最大区别在于发展理念不同,这是学习和总结不同模式的核心。必须认识到任何模式都并非完美,不能简单机械套用。任何县域都不是单一经济模式,而是多模式的综合,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选取主导发展模式,同时借鉴其他模式的合理理念与方式,融入地方实际发展过程之中,最终实现各县域的特色化发展。
当前关于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成功模式的总结不胜枚举,当多数眼光专注于成功县市的聚光灯下时,更需要对曾经的明星县市的衰落进行反思,逆向思维尤其稀缺,成功经验固然重要,县域衰退的例子更具警醒意义,县域发展中也需要吴晓波“大败局”式研究。
三、乡村空间尺度
当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正在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必须认识到乡村地区城镇化是一渐进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必然,但乡村不可能消亡,过渡至一定阶段将会达到长久动态平衡。重在判定不同阶段、解决不同时期核心问题,从而逐步实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