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关于安全的感想范文

关于安全的感想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关于安全的感想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安全的感想

第1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安全感

夜上海论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230-02

引言:Frost认为,完美主义是指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对没有缺点的追求[1]。经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佟月华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中的担心错误与心理健康及所有因子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行动的疑虑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及心理健康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期望与强迫、偏执及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个人标准与偏执存在显著正相关;条理性与心理健康及各因子不存在相关。而且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是心理健康的预测变量[2]。谢玉兰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完美主义倾向总体上与心理异常症状显著相关,越是追求完美越容易导致强迫、焦虑、疑虑等心理疾病[3]。但是国内外对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及安全感的相关性研究甚少,本论文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采取分层随机抽取的方法,在某高校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85%。采用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中文版(CFMPS)、由丛中,安莉娟2004年编制的安全感量表[7]。数据分析利用统计软件包SPSS16.0完成。

夜上海论坛 二、研究结果

夜上海论坛 1、大学生完美主义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表1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在性别上的差异

注:**表示p<0.01***表示p<0.001

完美主义总分在性别上差异极其显著,在父母期望、个人标准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见表2)。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父母期望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大三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大四(见表3)。在条理性维度上,农村显著高于城镇。在父母期望维度上,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4)。

2、大学生安全感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安全感总分上差异显著,在人际安全感维度上,城镇显著高于农村,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5)。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和不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

夜上海论坛 3、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心理安全感的回归分析结果。

夜上海论坛 表5完美主义对安全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夜上海论坛 利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分别以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为因变量,完美主义总分及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有行动的疑虑、担心错误和条理性(见表8),都有显著的预测关系。其中,行动的疑虑和担心错误对安全感总分及各维度有显著的负性预测关系(B=-1.399,B=-0.782;B=-0.657,B=-0.395;B=-0.742,B=-0.386),而条理性对安全感总分、人际安全感及确定控制感有显著的正性预测关系(B=0.411,B=0.226,B=0.185)。

三、讨论

1、大学生完美主义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男生在完美主义上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一结论与马等的研究结果相似[5]。男生对自我的高标准要求,逐渐形成完美主义倾向。大三在完美主义上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因为大三时期他们已经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自强自立,压力小。在条理性维度上,农村显著高于城镇(p<0.05)。这可能是由于来自农村独立性强。

2、大学生安全感的差异

夜上海论坛 对大学生安全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安全感在农村与城镇、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城镇的学生显著高于农村,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孟海英等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相关分析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论。这可能是来自城镇的学生和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好,从家庭、朋友中得到的关爱较多,因此不会担心自己被遗弃,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被人耻笑。而农村的学生和非独生子女,他们对环境不太熟悉,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和与他人交往,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以心里的安全感比较低。

3、完美主义与安全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夜上海论坛 对完美主义和安全感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完美主义中的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及条理性对人际安全、确定控制和总安全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这说明在工作和学习中,因为担心做的不完美而犹豫或者担心出错,以及做事没有条理性时,此人有可能安全感降低,或者安全感较差。所以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要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合适的目标,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有效的获得安全感。

作者单位:刘瑞 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夜上海论坛 董雪 陕西科技大学心理健康中心

参考文献:

[1]訾非.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心理科学,2004,27(4):943-945.

[2]谢玉兰.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及其与心理异常的相关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186-188.

夜上海论坛 [3]吴双磊.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学报,2007.

夜上海论坛 [4]马,冯泽永,杨小丽.中文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测试结果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3):2223-2225

[5]Maslow AH.The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J]. JPersonal,1942,10(4):331-334.

[6]杨杰,王东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9,23(3):300-302.

第2篇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高血压脑出血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措施,尤其对于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血氧分压低及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预计短期内不能恢复意识者,气管切开术更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因此,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行气管切开术成功抢救了22例危重病人,其中女性8例,男性14例,年龄均在22~62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1例,重型颅脑损伤10例,颈髓损伤l例。其中18例病人处于昏迷状态,4例清醒。

2 护理干预

夜上海论坛 2.1 气管切开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2.2 环境管理 置患者于安静、清洁、空气清新病房,室内温度20-22℃,相对湿度60-70%,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d,定期做空气培养,严格控制探视,对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

2.3 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24-48h取平卧位,术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一般患者床头抬高15-300,以利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氧。

2.4 妥善固定气管套管 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适宜,一般以在固定带和皮肤之间,恰能伸进一指为宜,根据患者颈部肿胀及消退情况随时调整松紧度。气管、头、胸要保持在同一轴线上,翻转时要同时转动,动作要轻,护理患者过程中避免人为的牵拉,对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约束,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应调整好固定架的位置,避免牵拉导管,防止脱管等意外发生。注意切口有无出血、切口周围有无皮下气肿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夜上海论坛 2.5 充分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增加,若湿化不充分易造成痰液结痂致呼吸道阻塞,因此,合理的湿化可稀释痰液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注湿化,湿化液沿套管管壁缓慢流入气道,滴注速度为5-10ml/h,控制在250-300ml,痰液粘稠时可调至15ml/h。同时常规雾化吸入3次/d。

夜上海论坛 2.6 适时吸痰 专人专用气管切开护理盘,每日消毒一次,吸痰管吸口腔与气管内痰液时分开使用,并注明吸气管及吸口腔溶液,绝不允许混合使用。 吸痰应在有指征的情况下操作,在患者出现呼吸不畅,有痰鸣音、气道压力增高、听诊有音、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再进行吸引。吸痰前要翻身叩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并给纯氧2-3min,每次吸痰不超过员15s,吸痰管插入长度为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2cm为宜。吸痰后给纯氧不超过3min,监测并评估患者呼吸道通畅情况。

夜上海论坛 2.7 预防感染 医务人员应重视手清洁和消毒,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保持切口清洁,清除导管周围的分泌物,局部换药圆次辕凿,污染的敷料及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3次/d。呼吸机各管道、雾化吸入器在使用前要严格消毒处理,使用中的雾化吸入器、湿化瓶、蒸馏水要每天更换消毒。每次吸痰后要更换吸痰管。加强口腔护理,3次/d,选择合适的漱口液。鼻饲前充分吸痰,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450,鼻饲30-60min后再平卧。

2.8 气管套管的应用 有痰及时用负压吸引器吸出,不定时用手电筒检查,用蘸有2/3的酒精棉签,顺着内侧壁旋转擦拭易使粘附于内管壁的分泌物脱落,用蘸有2/3的酒精棉签,顺着内侧壁旋转擦拭,每日两次,气管套管10d更换1次。以免引起套管堵塞,而导致呼吸不畅的危险。

夜上海论坛 2.9 给予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液一般用0.9%氯化钠40 ml加庆大霉素8万U,0.9%氯化钠加氨溴索15mg3次/d,每次雾化时间为20 min,不定时翻身叩背,使用机械振动排痰4~6次,并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2.10 气管内滴药的护理及方法 溶液要现用现配,用后注明时间,确保在有效期内。过去选用注射器去掉针头,每隔15~20 min滴1次,每次3-4滴,但这种滴入法会导致推注不慎,推入的药液过多而导致病人呛咳,现在选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减去针头,在输液管扎些小孔,让药液形成喷洒式,这样,滴入套管中的药液就会均匀滴人,也有助于气管内壁的稀释,打破了以往的用药方式,起到了更好的湿化。

夜上海论坛 2.11 饮食护理 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或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一般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但一定要注意鼻饲的注意事项,清醒病人用法同昏迷的治疗,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水分,提高机体免疫力。

2.12 拔管护理插管前先评估患者,再试着堵管试验,可先堵1/3~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 h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 h后拔管,拔管后切口消毒盖上无菌敷料,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不缝合,2~3d后可愈合[3]。

3 小结

气管切开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但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粘膜的正常作用,随之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常会使患者发生生命危险。而加强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尤为关键,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认真负责、细致周到的工作作风,才能保障气管切开患者获得预期目标[4]。积极适时地采取护理干预,可减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夜上海论坛 [1] 陈少仪.严重颅脑损伤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8(8):2021.

[2] 杨巧龙,张燕.气管导管套囊不同充气方法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lO,45(3):232-233.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关键词:食品安全;幸福感;正相关;乘数效应;蝴蝶效应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133-04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幸福。然而,幸福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与人们所处境况的变化密切相关,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纵向比较,一个人的境况在变好,那么他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如果横向比较,一个人的境况好于周边的多数人,那么他的幸福感也会增加。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调查表明,食品安全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幸福感是如何影响的?通过何种机理来传导幸福感的变化?本文将作以下阐述与分析。

1 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属于民生问题。近10a来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尤其以在婴幼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染剂为代表的几起特大食品安全案件的发生,普遍引起国人的担忧,以致洋奶粉在国内热销,甚至有人跨国(跨境)采购洋奶粉。

夜上海论坛 2004年以来,我国正规媒体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见图1)。其中,2005年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报道数量由2004年的56例骤增至435例,至此以后便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2011年又突增至713例。从结构上看,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到粮食、蔬果、肉制品、乳制品和副食品等几乎所有的食品种类,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粮食类安全事件123例,蔬果类安全事件73例,肉制品类安全事件138例,乳制品类安全事件173例,副食品类安全事件89例。

概括起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如下3个特征: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饮料、南北干货、奶制品、炒货等;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扩展到食品内部的残留危害,不仅有害菌落总数而且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严重超标;三是问题食品生产的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隐蔽,以致现有的食品检测技术难以有效甄别或合理界定。

夜上海论坛 2 源自食品安全的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基于人内心体验的感觉。人类对幸福感的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 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曾经将幸福与智慧联系在一起[1],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2]。至当代,幸福感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心理学领域,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的主观幸福感与基于现实论哲学的心理幸福感[3]。前者侧重于研究感官上的快乐,后者则强调精神上的快乐。从感官上来讲,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多与人们的生理需求联系紧密,如收入水平能够影响人们的幸福感,是因为它直接决定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类似的因素还有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和安全状况等。从精神上来讲,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则多与人们的心理需求有关,如社会地位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而人际关系也能通过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而影响幸福感。

现有的研究清晰地揭示了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比如,居民的住房条件(H)、居住环境(E)、收入水平(I)、社会地位(S)、食品安全(F)、人际关系(R)等等都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构建幸福函数(W)。

W=f(H,E,I,S,F,R)

夜上海论坛 本文专注于食品安全对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于是,假定其他不变,仅讨论食品安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事实上,食品本身用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食品安全则涉及人们的心理需求。从生理需求上来说,食品是人们日常的必需品,直接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从心理需求上来说,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给人们带来稳定的心理状况,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则无疑会使人们的负面情绪高涨。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满足状况共同构成生活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幸福就是对生活的高度满意。因此,食品安全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影响着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满意状况――生活满意度,最终影响居民幸福感。不难理解,Diener把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4]。

显然,食品安全与居民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即食品越安全,居民幸福感越高;食品越不安全,居民幸福感越低。进一步研究分析,居民幸福感具有边际递增的特征,即随着食品安全程度的提高,居民从食品安全中获得的幸福增量上升。反过来看,一旦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居民经常消费的食品变得不再安全,那么居民幸福感就会加速下降。

夜上海论坛 3 食品安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理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越来越追求幸福长寿。很明显,食品是人们健康长寿的第一要素。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人们普遍会对自身的健康感到担忧甚至恐慌,从而降低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而导致居民幸福感下降。因此,食品安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理可以归纳为这样的逻辑链:食品安全健康担忧满意度下降幸福感降低。当若干居民个体的幸福感降低时,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则也会随之降低。

从单个居民的角度看,幸福感的变化并非简单而单向,而是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即居民幸福感的变化远大于食品安全程度的变化。当食品出现安全问题时,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恐惧感被放大,幸福感会加速下降。尤其是当多个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时,其叠加影响的结果,使居民幸福感下降更快。

夜上海论坛 从居民群体的角度看,幸福感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即居民个体幸福感的变化会对其他居民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群体中出现连锁反应。当某居民在短时间内因食品安全问题幸福感快速下降时,其感受也会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传递给其他居民,导致其他若干居民的幸福感不同程度地下降。

4 案例剖析

4.1 案例内分析 2013年5月18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第一季度餐饮环节食品及相关产品检测结果,其中米及米制品近45%镉超标。该信息不久,立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一热点新闻,社会各界就此对“碗里的安全”展开了广泛的热烈讨论。继广州市相关部门查出并公布这一信息后,广东省其它地区(如佛山市、中山市和清远市等)以及其他省份(如湖南、江西和广西等)也相继查出大米镉超标的问题。由于该问题最先在广东发现,因此人们将此次事件称之为广东“镉大米事件”。

众所周知,大米是全世界范围内人们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尤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几乎是唯一的主食。人们可以在缺少某些副食的情况下而正常生活,却很难在没有主食或主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生存。在质性研究中,根据George和Bennett的观点,案例内分析的方法是用来“认定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中介性原因过程(intervening causal process)――原因链或原因机制”[5]。也就是说,在案例中寻找中介性因素是理论验证的关键过程。在理论假设中,逻辑上的中介性因素是生活满意度,因为生活满意度是连接食品安全和居民幸福感的中间因素。然而在本案例中,生活满意度并不是最终的中介性因素,而应当将这一逻辑上的中介性因素与现实表象上的中介性因素――“大米镉超标”区分开。也就是说,“大米镉超标”作为一项现实中的食品安全事件,它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这一过程在逻辑上的对应正是上文的理论假设。“大米镉超标”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在于大米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作为主食的大米都不安全了,人们对生活自然不会满意。

“大米镉超标”是案例内的核心信息,也是能够验证理论假设的最重要证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来源于案例内的证据,如媒体的大量报道以及官方机构的检测与说明等。根据常识,媒体几乎不会对公众不关心或不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进行报道。对于此次“镉大米”事件,国内媒体的争相报道可以反映出事件的重要性:大米出了问题,公众日常生活受到威胁。而官方机构出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目的,也只会对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进行关注:生活必备品大米自然是被检测的对象之一。当然,这些证据从根本上来讲也是“大米镉超标”这一主要证据的分支,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

4.2 跨案例分析 为了在不同事件中验证理论假设的成立,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本文选取质性研究中早期运用广泛的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求同法和求异法来进行跨案例分析。本文择取上文中的“镉大米”事件作为“案例一”,以及另外两个食品安全事件分别作为“案例二”和“案例三”,并虚拟一项现实中不存在的事件(该事件符合人们的常识)作为辅助案例,由此展开分析。

(1)案例二:2012年9月,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12年广东省配制酒等23类食品生产环节专项抽检情况通报》,其中,奇康饮用水由于菌落总数严重超标被列入检验不合格名单。该消息的在长期购买奇康饮用水的消费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就此提出抗议,并表示不再购买此类饮用水。

(2)案例三:2012年6月,“南都网”和《南方都市报》报道了有关广东省佛山市肉联厂炮制工业盐猪血的新闻。根据新闻报道,有市民举报佛山市肉联厂往猪血中添加工业盐后,《南方都市报》记者前往当地进行暗访,后将事实曝光,在消费者中引起巨大轰动。工业盐作为一种致癌的化学添加剂,加入人们日常食用菜品之一的猪血,无疑会给人们带来恐慌。尤其对于佛山市居民来说,近在眼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让他们提心吊胆,对食物购买慎之又慎。

(3)辅助案例:2012年6月,“南都网”和《南方都市报》报道了近期记者随机暗访广东省内各大食品加工厂的情况。报道显示,广东省内某些地区食品加工厂所生产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但这些被曝光有问题的食品加工厂所在地区不包括佛山市。虽然不能排除有安全问题的外来食品进入佛山市销售的可能性,但对于佛山市居民来说,本次报道佛山市没有问题,至少能让他们在短期内感觉身边的食品是相对安全的,由此也能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继续过着相对而言平静的日常生活。

根据求同法的推理逻辑,在表1的3项案例中,先行(或后行)情况只有“致害物”都是食品这一项是相同的,且居民反应都相同,那么“致害物为食品”即是其原因。从表1中可以观察到,这些食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因此可以说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直接和居民生活满意度挂钩――生活满意度基于日常生活。由此,前述理论假设得以验证。

欲用求异法进行跨案例分析,则须选取研究案例三以及辅助案例,对其主要特征进行整理,具体见表2。

根据求异法的推理逻辑,在表2的两项案例中,先行(或后行)情况只有“致害物”这一项是不同的,且居民反应在不同案例中表现不同,那么“致害物为食品”即是研究案例3中居民反应的原因。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品,人们很可能将猪血作为餐桌上的菜肴。此类常见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则会影响到居民生活满意度。由此,前述理论假设得以验证。

5 结论与讨论

夜上海论坛 我们在对“食品安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如果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如变量难以确定、测量指标难以统一和存在数据偏差等。因此本文采用了比较政治学对于小样本研究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内分析和跨案例分析两种模式对假设进行验证。其中,案例内分析是在单一案例的众多特征中进行证据搜集,跨案例分析则运用了求同法和求异法,对多个案例的众多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夜上海论坛 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案例实证,都可以得出结论:食品安全与居民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有边际递增的特征。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居民健康担忧,从而影响生活满意度,进而降低居民幸福感。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乘数效应会放大这一过程,加速居民幸福感下降;蝴蝶效应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社会幸福感整体下降。

夜上海论坛 从食品安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可以看出其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力,但它不仅仅是影响居民幸福感这么简单。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提供的报告,在美国每年有7 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其中需要入院接受治疗的有32.5万人,死亡的有5 000人,而这些数字在发展中国家更高。人们可以因为各种因素而感到不幸福,幸福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种心理体验。当人们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失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时,幸福这种心理体验自然显得虚无缥缈。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关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关乎民族的发展与延续。

鉴于此,保证食品安全应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际行动中,除了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外,政府还应协同所有社会成员一起参与食品安全的维护工作。共同参与不仅能够提高工作的效果,更能够让公众在监督和评价食品安全状况的过程中体验到身为社会一员而应有的权利与义务。食品安全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评价,因此社会整体幸福感也最终依赖于公民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7-368.

[3]任志洪,叶一舵.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58-164..

[4]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 (3):542-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