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网络语言论文范文

网络语言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网络语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网络语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想象;情感;构建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又称英语语言认知图式或认知结构,是基于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信息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和理解,累积语言信息量,植根于大脑语言中枢而形成的一种能自动无意识地处理英语语言信息的心理结构或机制。这种机制是学习者回忆已有的知识和获取新知识极为重要的能量或元素。

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学习者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能在大脑构建母语语言信息网络,然而,对外语语言的习得却并非如此。我国英语学习者无论是对英语语音、语法、词法、句法、章法还是对文化背景的认知,也无论是通过课堂学习还是课外习得,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取英语语言信息,试图在大脑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以便能自动无意识地使用英语语言。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学习者经过若干年的英语学习,仍然不能够自动无意识地使用英语语言,这与学习者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期望和英语语言教学的初衷相违背。探讨影响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因素则成了英语教学和学习的一个重要话题。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过程受制于许多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英语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氛围等)、个体的认知水平(对英语语言信息的加工能力等)、生理(个体的大脑发育程度等)以及情感(动机、想象、移请、焦虑等)和想象等。社会环境提供了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所需要的信息量以及信息在大脑组合的社会规则,认知因素则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在大脑系统化和程序化,情感因素则影响语言信息的输入和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程度,加强或者削弱语言信息在大脑的融合性,想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无疑也会对语言信息在大脑的加工过程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一、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的情感

夜上海论坛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对影响外语语言学习因素的认识偏向于两个:一是认知因素。如认知心理学就认为,语言习得要以认知为基础,输入到大脑的语言信息要经过大脑的加工。Anderson就此提出了语言信息在大脑发展的三阶段:认知阶段,联络阶段和自动无意识阶段,[1]BarryMcLaughlin提出了信息处理模型。[2]二是社会因素。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的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取决于外部语言环境。Krashen就认为,有足够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达到I+1。[3]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则主张,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过程不是被动的摄入,而是主动的选择和接受的过程。控制这个过程的因素除了学习者的“思维操作系统”之外,还有“情感意志系统”。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4-8]截止目前,研究表明,学习者不同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如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filterhypothesis)就认为,语言信息只有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从语言输入变成语言“摄入”,进入认知结构中。起过滤的积极情感如较高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较强的自信心等会削弱情感过滤,使大量的语言输入畅通无阻地进入语言习得机制中去。语言信息经过内化,再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起过滤的消极情感因素如恐惧、焦虑、抑制等在大脑积聚过多,会形成一道屏障,阻止语言信息的输入,这样,学习者习得语言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语言习得机制”的构建就会发生困难。[3]BarbaraK.Given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大脑构建“自然学习系统”的过程,该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就是情感系统。她在《TeachingtotheBrain’sNaturalLearningSystems》一书中写到:学习依赖于情感,情感决定着我们注意力的指向和学习内容;消极情感干扰学习进程,弱化学习效果;积极情感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认知水平提高。[7]

夜上海论坛 二、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的想象

不同的情感状态在影响语言学习的同时,想象也在发挥着作用。想象是基本的思维形式,是学习者在大脑形成影象的过程,影象的形成是大脑加工语言信息的初步结果,是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不可缺少的环节。想象能帮助我们理解、组织进入大脑的信息,并使获得的信息持久化。

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基础材料是语言信息。语言信息通过视觉、听觉等渠道进入学习者大脑,大脑再对这些外界信息产生反应(externalresponses),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对比等过程,形成基本的信息影像(images),这就是思维。影象是语言心智图谱(mindmap)构建的基础。大脑不断地从外界摄入新信息,融合旧信息,继续对已有的影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影像,这就是想象。Stevick将影像看作是“acompositethatweperceive(moreorlessvividly)asaresultoftheinteractionbetweenwhatwehaveinstorageandwhat’sgoingonatthemoment”。[9]Paivio认为大脑加工信息而形成影象的过程是一种双重编码体系(dualencodingsystem)。该体系由语言文字密码和想象构成。学习者最初获得的英语语言信息是一连串的文字符号或声音表征(密码),这些信息进入大脑等待译码。译码是学习者大脑先前的知识或者已有的语言认知图式,社会体验再辅助于定形化的语言规则和新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想象。虽然学习者有时完全可以透过文字符号或声音表征理解语言信息所承载的意义,但仅仅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意义只是表层的或者低层次的。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在大脑构建高层次、有意义的、能自动无意识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语义网络。学习者要从低层次对文字符号或者声音表征的破译发展到高层次的对语义网络的有意义建构,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神经生理学家Damasio认为,想象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组织进入大脑的信息,能给我们提供推理和决策的方法,能帮助我们选择适当的反应方式。我们大脑无论接受什么样的英语语言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加工这些信息,想象一直参与其中,不受时间束缚,此时、彼时都有可能发生。[10]Damosio认为,知识的神经基础是依靠影像在大脑中形成的。想象似乎不是在大脑中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产生的,而是在不同神经区域按照不同定位方式形成的。[10]所以,想象是比思维更加基本的活动要素,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类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对思维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想象丰富了语言心智图谱的内容。心智图谱的最基本条件反应就是展示这些影像,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影像组织起来,形成基础性的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所以,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是各种不同的影像以及语言心智图谱依照各种不同的范式的综合。

夜上海论坛 三、想象和情感的相互作用

夜上海论坛 想象与情感在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存在一种循环关系。情感的不同状态渗透到想象中,对影象的形成过程起起加速或者抑制的作用。想象作为一种催化剂又刺激情感状态的变化,促进积极情感的发展或抑制消极情感的滋生。

夜上海论坛 (一)想象和情感的相互促进

大脑通过思维和想象加工语言信息,形成了影象。影象的形成看起来似乎是思维和想象的结果,事实上,只有思维和想象是远远不够的。Rogers认为,由文字密码和想象构成的这种体系并不完整。因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与语言认知相关的活动,内在的(大脑加工语言信息)还是外在的(从外界摄入语言信息),似乎永远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影响。[11]Rogers曾指出:“我们时时有一种需要,那就是,把我们情感中的一些方面‘注射’到我们的思维中去,竭尽全力地去思考语言符号所隐藏的深层次含义”。[11]Hamilton也认为“情感是一种信息密码,会不同程度地编入认知记忆图式中,对认知结构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12]现代脑生理学研究也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的能量状态下,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决定大脑能量状态的因素除了饮食结构等之外,还有情感因素。情感的不同状态会使大脑活性呈现出高低不平的状态。积极情感促使大脑中相应的语言神经细胞活性加强,语言神经纤维通道畅通无阻,学习者对语言信息摄入自如,信息量累积加速,对信息加工的程度也会相应的提高,这样有利于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消极情感状态则使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阻止语言信息的输入。

夜上海论坛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不仅涉及对语言信息的处理从“低层次”发展为“高层次”的过程,同时还涉及语言信息结构的重新构建。语言信息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形成与该阶段累积的信息量和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网络或者心智图谱。这种网络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随时还要不断地接受新信息,与已有的信息结构建立新联系。新旧信息的联系会打破已有信息结构的平衡,这样就会导致信息结构的内在组织发生变化,重新调整信息结构。如果重新调整的信息组织结构比较合理,会使信息处理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使用时,这些信息单位就容易被激活,信息处理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有利于语言信息网络更加趋于成熟。而激发新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的纽带正是想象和情感在其中的相互作用。

夜上海论坛 想象与情感促进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作用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词汇的认知窥见一斑。英语学习者时时要处理一些词汇,这些词汇只是一连串的字母组合,每个字母本身并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情感成分,这些词汇之所以能引起情感反应,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与这些单词连在一起的影像。没有这些影像,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孤零零的字母组合。想象在单词和意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说,情感因素渗透到想象中,而想象又刺激情感状态的变化和发展。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积极情感参与学习过程时,学习得到加强,在情感与语言之间建立联系最容易的途径就是影像。所以,想象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激发积极情感。

语言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的是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虽然具有表征性的语言符号是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基础。Anderson在谈到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时认为,人们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络阶段和自动无意识阶段。[1]母语习得者对母语的习得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能达到自动无意识阶段,就是因为他们注重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然而,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由于英语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缺损,学习关键期的错失,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仅仅破译语言文字符号),教学目标的应试化等,他们把英语学习看作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符号的简单地心理反应、解码和记忆,而非对现实语言意义的构建,在学习中不自然地过分关注了语言形式而非语言意义。他们在认知阶段和联络阶段所获得的都是一些事实性的符号信息以及由这些事实性符号信息所构成的信息组,这些信息还没有完全固化在语义网络中成为大脑自动化处理语言信息的机制。这样,他们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只能达到联络阶段。而决定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在大脑构建成功的因素就是看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否达到自动无意识阶段,也就是说,大脑是否具备了能自动无意识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联络阶段要发展到自动无意识阶段需要学习者调动自身的积极情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因为学习者通过想象,再借助于积极情感可以使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组形成一个个影像,众多影象的组合则是语义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

夜上海论坛 (二)想象对消极情感状态的抑制

学习者构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时,难免会受到来自于自身或者外界各种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缺失,焦虑,担心,害怕等,他们抑制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构建。想象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通过抑制消极情感的滋生,如降低焦虑程度等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移情等。

英语语言信息网络构建中的焦虑是最大的情感障碍。它一方面来自于构建者自身,如天生的竞争性,[12]与老师的关系,[13]对老师教学的期望值过高等。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因素,如各种考试压力,课堂教学沉闷的氛围和文化冲突[14]等。想象则有助于消除焦虑的负面影响。Seville大学对大学生听力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点。该实验分控制组和实验组,每组15人。研究人员要求两组被试者参加同样的听力测试。研究人员只对实验组考前实施“放松―想像”练习。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

自信心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念,它影响学习者选择学习任务、认知方式和学习状态,影响学习者对学习的坚持性和情绪的调节,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想象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心。神经语言学研究显示,如果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往往就会成为你想象中的人。哈里•埃默森•福斯特博士指出:“在你身上树立一个你自己的影像,你就会向这个影像靠拢。假使你把自己惟妙惟肖的想象成一个失败者,单凭这一点,你就与成功无缘。你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胜利者,这将对你的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什么我们大脑里一个积极的影像会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自信心?Maxwell博士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人们的精神系统不能区别想象的经历和实际的经历。无论什么情况,它都自动地给你的信息做出反应…它对你信以为真或想象为实的情况做出恰当的反应”。也有人认为有意的想象在脑子里能建立新的“记忆”,这些积极的记忆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而情感状态对学习者的语言信息输入和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想象也有助于学习者移情(empathy)心理的培养。移情是语言交际中重要的情感因素。它指的是学习者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人们在社会中能够和平共处,移情起着重要作用。Miller指出:“用我们的想象和直觉,我们能够观察别人的感觉和思想,它在交流行为,尤其是语言涉及到文化学习时特别重要”。[15]

四、结语

想象和情感作为英语语言信息网络建构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英语语言信息网络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情感的不同状态渗透到想象中,对影象的形成过程起加速或抑制的作用;想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刺激了积极情感的活性,抑制了消极情感的滋生。

参考文献:

[1]ANDERSONJ.Thearchitectureof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1983.

[2]MCLAUGHLINB.Theoriesofsecondlanguagelear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87.

夜上海论坛 [3]KRASN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

夜上海论坛 [5]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J].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A].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208-214.

夜上海论坛 [6]DULAYH.Languagetwo[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4-14.

[7]GIVENBK.Teachingtothebrain’snaturallearningsystems[M].Alexandria: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2002:15.

[8]PERT,CBINTERVIEW.Thechemicalcommunicators.InB.Moyers(Ed),Healingandthemind[M].NewYork:WilliamMorrow,1993:177-193.

[9]STEVICK.Imagesandoptionsinthelanguage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miversityPress,1986.

[10]DAMASIOA.Descartes’error:emotion,reasonandthehumanbrain[M].NewYork:Avon,1994.

夜上海论坛 [11]ROGERS,TEMOTION,IMAGERY,etal.Acloselookatanincreasinglycomplexinteraction.InJ.Yuille(Ed.)Imaganery,MemoryandCognition[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3.

夜上海论坛 [12]HAMILTONV.Thecognitivestructuresandprocessesofhumanmotivationandpersonality[M].Chichester:JohnWileyandSons,1983:77.

[13]petitivenessandanxietyinadultsecondlanguagelearning:Lookingatandthroughtthediarystudies.InH.W.SeligerandM.H.Long(Ed.)Classroom-orientedresearchinsecondlangaugeacquisition[M].Rowley,MA:NewburyHouse,1983.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话语权;文化寻根诗之写生;网络语言;平民视域

夜上海论坛 互联网的出现,全球文化完成了一场范式转变,网络文化也应时而生。网络文化集文字、声音、影像、动画于一身,具有受众自主性、传播无界性、传递交互性、传输多样性等基本特点,是一个兼融并蓄的文化容器。由此,人们既可在“信息超市”各取所需,又能大展自身才华,呈现出创作与欣赏互动交流的新格局,从而为文字传播和全球化文化交流开启了一页新窗。

夜上海论坛 一、话语权的民间回归

夜上海论坛 (一)民众作者的多样化。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自为的生命存在”。“作家”即民众,民众即“作家”,将创作、传播、欣赏与批评建立在平等宽容、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平台上,以吾手写本心。原始的欲动、碎细的美味、草根的自娱自乐、精英艺术的扩张力,文化与人文的精神交流,越过了浅显的表象认知模式,实现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级互动。学术界预言,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的网络文化,使现代传媒步入平民化时代。

(二)网络创作的生命力体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范式,几乎一夜间就催生了博客、播客等一大批媒体表现形式,实现了均分平等性、即时交互性和动态创新性。(1)网络创作的均分平等性。网民话语权平民化,在勾勒诗意人生的同时接纳社会读者的检验。网文即写即发,遍地花开,也刺激了他们的创造力。(2)网络创作的即时交互性。一般网民同时担着写者与读者双重身份,他们在即写即品中完成民意表达与沟通,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创作和反馈的双重增值,为网络文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网络文化论坛是永不散场的文学创作课堂,东晋王羲之等42人的兰亭雅集雅和之佳话便是这一直面双赢活动的典范。(3)文化参与的隐匿性。网络文化参与主体与传统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身份的不确定性。在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中,没有总统、明星和平民之分,彼此间的交流绝对平等。

二、平民视角下的文化寻根

夜上海论坛 创作自由的无限,良性互动的有序,网络文字爆炸式的增长,使网络文化园地出现百花竞放局面。国计民生、社会人文、校园之恋等多元主题并存,岸芷汀兰的闺情相思、沉郁悲悯的人文情怀及平民视角的文化寻根,尤其显著。譬如,布履天涯就是位追踪浪漫文明,钟情于平民况味的“游学”者。他以平民视角返观生活,将风俗与历史,地域文化与生命拷问交叠,由足下步履衍生出多向纬度的思考,柔软的感性抒情里蕴涵着老辣劲道的人文哲思。《徽派民居》里马头墙上挑起的飞檐,散出“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封闭与退守;越过泰山的壮美与巍峨,与五月里怒放的迎春花对视,体悟到童贞般的纯净之美;板桥故里,几蓬瘦竹之本真疏致是被捉住的板桥人文骨气;龙山黑陶酒杯里掩着的一段段酒文化;漳浦赵家堡氏族荣衰史里盛不住的悲悯情殇……或剪辑或重组,鲜活的地域风情,深邃的文化内涵,苍凉的历史记忆,一幅幅富有张力的水墨画便渐次被掀开。它们是对业已消逝或趋于消失的历史文化的拾掇与挽留,也是平实人生最原味的“记录片”。

夜上海论坛 三、底层书写的暖意

泱泱诗国,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璀璨夺目的文化养料,铸就了民族精神气,净化着中华儿女的魂灵。扫描当今网坛,单以“诗歌”命名的网站,比如“中国诗歌网”、“西域诗歌”、“中国左岸诗社”等就竞放着诗坛之花。

拟古诗《雪梨花》“晓起不闻鸡犬鸣,但觉山路车过声。睡眼惺忪识不破,疑是四月雪满庭”,素简的旁白,奇巧的妙喻,轻盈的语速里有着慵懒的忧郁,活画了一副不觉晓的原生态闲适景,但这一和谐愿景的音符却被现代文明的车鸣声惊碎了。

诗言志,诗是灵之动。“我爱诗,因为诗是我的心灵之动。”(《诗之论——诗,没有写生》)正是灵之动叩响了心音,供给读者自由翱翔的张力磁域,彰显出生命诗学的人性光环,从而感动了众生。杨晓民说,“在转身的刹那,我发现诗歌还在感动着自己。”(《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选》)。

蒋述卓先生认为:“底层意识是一个形象的概括,如果按照写作者分,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不是社会底层至少可以说是中等阶层或知识分子写作者体现出来的底层意识……;”中国左岸诗者的底层书写,属于前者。他们的诗作,有对雪灾的拷问,有对汶川地震的同情,魂散川江五月雨的满眼伤,六月归来不写诗的断肠……这些诗词直面众相,对社会各层级人物进行现实写生,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生命体验和人性挣扎。可以毫不夸饰的说,他们是一群以写诗歌为唯一爱好、唯一享受的真正意义上的诗者。

夜上海论坛 也许,正是他们切近生命的人文关怀和动感诗情,来自于底层书写的暖意——诗之写生,成就着网络诗坛的繁荣,从根本上改变着平民生活,也改变着人类写诗、读诗的方式。四、大众流行语——网络语言大拼盘。根据拉康的观点,象征域(语言)是大写他者王法的国度。在大写他者无处不在的法威之下,主体依旧能够建构一个不是我,但却比我更重要的主体之我。文明延续到现代,文学载道和代言功能渐被消解,取而代之的网络语言则成了信息时代的宠儿。

夜上海论坛 网络语言以英文字母、数字谐音和符号标识组接而成,具有简约新奇,幽默风趣等特点,且易复制、戏仿,颇得新生代的亲睐。如“很S”形容说话拐弯抹角,留言叫“灌水”,“尴尬”被说成“监介”,除了认识便利,有纯为刺激视觉感官而炮制的语言符号,也有生造的“典故”,如新近流行的“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我是来做俯卧撑的”……网络语言为网络文化架起了通俗化、生活化的桥梁,焕出了特异的文化意趣。

夜上海论坛 网络专家天马视点认为,对于网络语言泛滥现象大可不必“倒”(大惊小怪)。借用一双慧眼,确立“品位”意识和“规范度”意识,力顶(支持)简朴老成与萧散闲逸并存的平面化活文字,让具有生命力的新词融入汉语词汇,提升表达强度和丰富性,铺陈一个平等宽容、开放透明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夜上海论坛 四、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越来越强地渗透到文化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动了中国文学新的繁荣,也推进了全球文化的转型与跃升。然而,网络文化又是一柄双刃剑。朱大可称,“我痛切地感受到中国诗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一种危机,民众在获得话语权之后产生了‘广场效应’,大量话语泡沫淹没了文化宝石……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精神面临严重退化……”。不可否认,基于作者成分的繁杂,专业话语的缺席,网络作品良莠并存,加剧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强化了民族文化间博弈的同质性,文化边缘化的态势已不容忽视。

网络文化要葆有生命力,既要倡导“自由表达”、“独立思考”、“宽容博爱”的人文环境,还有待进行一些网络文化管理的改良。第一,规范网络文化管理法规,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制。文明办网,弥补法律真空,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宣传法律法规,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和谐家园。第二,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净化网络文化市场。把住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严格执行网站市场准入制度,积极营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氛围,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第三,制订行业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每一位网民应树立自觉的公平竞争意识,自觉维护主流思想,督促网络文化信息服务,共同构筑网络诚信。

如果网络文化能以开放的眼光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断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提炼内在的文化心性和良好的精神风骨,那么,网络文化就能融纳全球社会的新生态,弘扬民族文化,有效调节网民趣味,满足大众审美化和生活审美化,真正实现精神需求的经济升级。

参考文献:

第3篇

夜上海论坛 网络语言传播的意义在于信息置换的便捷,网络的电子化、互动化、全球化等特征为网络语言的成功复制、传播提供了可能。网络为语言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一方面,网络语言拥有口语和书面语不具备的优势,以信息为基础进行着传播,同时也保证了网络语言较高的保真度,多产性;另一方面,被广泛复制、传播的网络语言还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同,能够得以长久传播,在长寿性方面也拥有较高的值;还有,网络语言信息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后具备了简洁省时、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具有口语化等特征,符合了人们追求新奇、快速省时等交际目的,被大量复制传播之后还提高了网络语言信息的多产性。

夜上海论坛 2语言机制是使网络语言信息得以复制与传播的前提

我们从语言使用的机制与语言的增长、发展机制中分析网络语言信息可以不断地被模仿与复制的理据。

夜上海论坛 2.1语言的使用机制与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

夜上海论坛 (1)预设机制是网络语言形式简洁的必要条件。

夜上海论坛 预设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发话人而言,有效地利用预设有助于人们清楚、明白、恰当地表达思想,从而促使受话人更好地接受、理解自己所表述的内容。预设不仅是一种语言理论,而且具有极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恰如其分地利用或进行预设分析将有效或超额地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从现代汉语的各种词类的角度:名词(名词性词语)、动词、副词、连词、数词中序数词、助词、语气词都能够触发预设。网络语言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与数字、字母、谐音的预设表现比较明显。如,“XX门”、“XX客”等这类词,例如“XX门”始源“艳照门”,后来泛化到对于重要、大型事件的泛称。“河蟹”、“童鞋”、“886”、“小强”、“土豪”等大量词语的传播都是语言预设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从句式的角度,分句可以触发事态预设,表示假设的分句触发的预设命题一般与预设原句相反。如:“XXX,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是……,是寂寞”、“我好X”等句式的复制与传播也是语言预设机制作用的结果。预设触发语由于其功能已成为网络语言的重要策略。网络语言预设触发语与预设紧密相关,对预设触发语的研究与挖掘,有利于更好的认识网络语言。网络预设触发语激活了人们的认知假设和认知背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传递所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2)羡余机制使网络语言“长寿性”变成可能。

羡余就是多余,语言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羡余成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能指与所指的并非是一对一的形式,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着诸多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聚、词组、句式。这种机制是人们进行有效交际与沟通的剂,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为言行行为的言内、言外与言后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语言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而信息量的多少是话语价值的体现,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信息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说话者的目的和交流的情景。如果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人们心中已有的观念,那么对于信息量的要求就相对较少;如果是介绍一种未知的事物,则对信息量的要求就会很多。另外,言语的情景对信息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信息论的观点认为外部环境对信息的传播会产生噪音干扰,为了实现传播效果,需要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重复已知的信息来消解噪音,噪音越大需要重复的信息也越多,信息量就会相对变少。同时,信息量还与可信度相互影响,在一个拥有固定容量的言语片段中,可信度和信息量呈现的是反比关系。在语用学的范畴中,羡余量指在特定的话语情境中在传受双方之间公开的信息,即已知的信息。可信度是评估信息传递效果的主要指标,研究表明高可信度的信息内容往往能得到较长久的记忆,被用来继续传递的频次也较高,但传递信息量则相对较少。信息量是对言语中包含的新鲜信息多少的界定。信息量不等同于信息,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度。网络语言就是一个有固定容积的信息容器,在网络的交际中,网络词语通过调剂羡余量和信息量来影响可信度,从而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通常情况下,羡余量越高,可信度越高,信息量越小;羡余量越低,可信度越低,信息量越小。羡余机制带来了网络语言的“长寿性”,在一定时期内已经经受住了使用时间的考验,有效地被复制及被传播的历史过程。

(3)经济机制促使网络人际交际符号化。

语言使用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交际目标,提高交际效率,说话者往往试图“以少胜多”,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在编织语言符号时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用简单的信息形式传递更多的信息内容。网络交际的即时性与虚拟性、一对多与多对一等特点,使交际符号呈现出多样性:英汉混杂使用、越界交际、字母、数字及标点甚至是表情图形都与汉字交织使用,声音、图形等动静结合,形成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体共同参与的交际方式,使人际交往与沟通变得无负担、无压力,在虚拟的世界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网络语言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2.2语言的增长与发展机制与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

夜上海论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始终适应着社会文化变化的步伐而进行着发展与变化。促使语言本身实质性变化的因素源自于语言机制本身。

(1)语言的再生机制使网络语言具备了“多产性”。

所谓的再生就是为了保持有机体具有一定的功能,由原本体的结构中增长出新的成分、新的组织。语言固然不是有机体,但在语言的发育上却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利用原来的结构与成分生成新的结构。汉语构词的词根复合法就实现了有机体的再生。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大量的新词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与人们交际需求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标志。后现代社会的“去中心化”,人的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使人际交往的弹性化,语言表达的多样性,这一切加快了语言的再生,激活了语言的再生机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的“多产性”。网络语言中的自我复制,是以宿主的信息为传播源而模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行自我完全相同的大量复制。

夜上海论坛 (2)移植机制是网络语言“保真度”的保障。

夜上海论坛 移植就是把自己以外的成分借用过来,融入自己的结构体系中。语言中的移植现象各国的语言中都有体现。日语对汉字与文字系统的移植、汉语对“欧化句式”的移植、外来语的植入等等都是语言移植机制作用的结构,语言移植的原因在于有机体的再生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语言机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就像人缺血,如果失血过多就会影响人的机体的正常功能,必须输血,把另外机体的血液输入本机体,这是人体移植机制作用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血液都适合自身机体,要与自己的血型相同才可以输血,才能融入到原机体结构中,否则就会发生排斥性反应。语言的移植也是如此,移植过来的语言成分要经过形式的改造才能与原有的体统和谐地融为一体,汉语中的外来词无论怎样变换形式,仔细分析都会找寻到原来的痕迹。网络语言的移植形式在满足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前提下,不断的输入新鲜血液,不断的翻花样。网络语言的移植过程即在复制的过程中对于原版完整性的保留。对于原版信息保留的比例与复制的真实度成正向分布的正比例关系,出入过大,复制的成功性就愈小。“忠实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尺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概念中所言的“忠实”并不是百分百地进行保留、复制,而是允许在交际过程中能指的音响形式发生一定的变异,复制的版本也会有些微小的变化,“忠实”也会是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但无论怎样变化,对其追踪溯源,都会找到原来版本的复制源。

3网络语言信息对使用者价值取向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人际交往的方式,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世界,使人们在这个非现实的循环场中进行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

3.1人在网络语言传播中的主体性作用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在社会活动中为了相互理解,需要传播各自的思想文化意识。模仿的过程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有传播就有模仿,而模仿又是一种心理机制。总的来说,人在模仿、选择、复制、传播以及变异过程中起的主体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近年来,“随着IT技术以及电脑在大众中间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网络语言也悄悄地在网民中普及开来,它的触角甚至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网络流行语作为网上交流的工具,受到互联网自由化、虚拟化、交互化、全球化、无限化、电子化等特征影响,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制约着大众的文化意识”。

3.2网络语言信息传播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

夜上海论坛 “以光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互联网克服了时空局限,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塞伯空间即网络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夜上海论坛 (1)人际交往的多元化与立体化。

夜上海论坛 网络语言信息的快速与便捷的复制与传播,打破了以往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模式,突破了现实交往面对面的直接性,使人际往来受血缘、地缘、业缘、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在“塞伯空间”里凭借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音频、微信、飞信、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媒体复制与传播网络语言信息,以“塞伯空间”为辐射点进行环形辐射,打破空间界限实现一对多的同时和即时性的交往,交际双方在这种交往模式下既是信息的受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受众之间、受众与社会间通过网络语言置换与传播着网络语言信息,这大大地拓展了人际交往的领域,使人际关系具有了开放性,并呈多元化特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际交往的循环场域。在这个循环场中,交往的主体具有了平等的互动,人们进行着越界的交往,跨越时空、、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肤色与性别进行着合作与交往。

(2)网络语言信息传播使用者的心理变化。

夜上海论坛 伴随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引起使用者的心理变化,在网络语言信息的复制与传播中折射出鲜明的社会心理特点。①求简求快;②童言求趣。“东东”、“漂漂”、“呼呼”等语句,以其形象性与卖萌性而获得受众的“围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复制与传播;③标新立异。“词汇系统中的现成词汇缺少了新鲜感,于是就去临时性的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例如:“粉丝”、“抓狂”等等,折射时代现象的表征化倾向;④从众时尚。“偶”、“稀饭”、“童鞋”、“……地说……”等“跟风”式的语言受到了大众化的追捧。

(3)网络语言信息的传播冲击着社会阶层的观念。

“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而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现实社会里等级使人际交往依赖于他人权威,中国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始终没有脱离“亲亲与尊尊”,人们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结构中进行着交往;而虚拟社会里,人际交往以其平等与自主解构着现存的社会组织结构,交际主体、交际的语言、交际信息的传播完全符号化,“我”既是受众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他者”与“同一性”、“自我”的互认中,平等地进行着沟通与交往。在网络语言信息的平台上,社会中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抛弃了高傲与卑微,不受外界干扰的进行着信息的置换,交际的主体没有了阶级、阶层的藩篱,身份与地位淡化,享受着平行交往的轻松与愉悦,使个体获得更多的尊重和尊严。

夜上海论坛 (4)网络语言使用者价值取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