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实习论文总结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面对着朝思暮想的爱人,渴望与之相遇以求得片刻的“幸福”,而“幸福”与“不幸”在诗人眼中却只有一步之遥,即:“在楼梯上能够与她突然相遇的希望———这种相遇是多么甜蜜的时刻呀!”然而,这种情思的率真、昙花一现的希望留给诗人的却只有失恋的隐痛。1815年冬,巴库尼娜随家人去了彼得堡。《秋天的早晨》一诗让我们再次用心体会到诗人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和淡淡的忧伤。“亲爱的巴库尼娜”这朵倾心的“玫瑰”一直留在普希金安逸的皇村回忆中,成为“与她突然相遇的希望”。这种“希望”是普希金在生命之初所坚持的一种无神论思想,但“爱情是一种宗教”(罗兰),所以,诗人的“希望”注定成为他开启认知上帝之门的钥匙,并预示着一种幸福将至与痛苦重生的和解。
宗教的祈祷
告别初恋的美好与迷惘,普希金的人生之路也从此开启。曾经,一首《自由颂》改变了诗人的人生轨迹,随之而来的四年南俄流放生活带给普希金的不仅仅是囚禁的阴暗生活,更彻底地改变了诗人的宗教观。
1心灵的“祷告”
夜上海论坛 在1823年的敖德萨,在普希金人生低谷之时,伊丽莎白•沃隆佐娃(敖德萨总督之妻)给予了诗人莫大的支持。这位“玫瑰女神”的娇艳之美使诗人一度难以忘怀。诗人感叹:“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迷惑,使我留在你的岸旁。”(《致大海》,1824)这段神秘而热情的爱恋一时间却流言四起,惹怒总督,将诗人幽禁于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再一次的人生低谷让诗人在没有爱的“凄苦命运中”看不到幸福的曙光,思想几度挣扎,最终诗人选择了虔诚“祷告”来慰藉心灵。“一缕轻烟袅袅冉冉,伴随我的祷告一起飘散……/多情的灰烬呀,你是我凄苦命运中的惨淡的安慰。”(《焚烧的情书》,1825)在这首诗中,诗人将“灰烬”修饰为“多情”,还咏叹出“惨淡的安慰”,情真意切地表达出诗人难以言表之痛。对爱人的一种深深眷恋,对凄苦命运的一种哲思已让诗人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永别了,情书!永别……是她的叮嘱。”普希金将“她”奉若女神,在生命与情感的困境中毅然决然履行爱人的“叮嘱”,将唯一珍藏的情感烧毁,在诗人心中爱人的意愿高于一切。所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泰戈尔,《飞鸟集》)爱情的痛苦是生命中避免不了的一部分,因此伟大的爱情正是战胜巨大痛苦后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在这种痛苦以及征服痛苦的过程中,诗人改变了无神论思想,笃信宗教,用心祈祷来最高限度地感受爱情、享受生命、求得解脱。他将所有的美好情感“伴随祷告一起飘散”,即使爱情幻化做“灰烬”也要将它“永远留驻在我的悲凉的心底……”。也许,只有面对十字架虔诚祷告才能“让我的名字时刻响彻你的耳际”,让她记住自己“在花园中,在黑夜里,在分别时最后道出的乞求的话语。”(《追求荣誉》,1825)这种静穆的祷告使诗人求得了暂时的心灵解脱,这种日渐深厚的宗教情怀也深化了诗人精神探索的生命意义。
2心灵的“苏醒”
两年的幽禁生活,暂时的内心平静并不能掩盖痛楚的情思纠缠。“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普希金开始寻找一种“心灵复活”的力量。1825年夏,昔日故友安娜•凯恩的出现像朵圣洁芳香的“玫瑰”,赋予诗人一种神秘的力量。“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致凯恩》,1825)“纯洁”是善良的象征,“精灵”是善与美的物化,普希金将深爱的凯恩比作“纯洁之美的精灵”,将其超凡的美升华为与天仙女神相提的美,这种意象的丰满使诗人对故友美轮美奂的比喻超越了时代的魅力,赋予了宗教的神性。“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灵感、眼泪、爱情———这正是普希金生命创作的全部,而真正让诗人在精神危机之际重又复活、心灵苏醒的力量之源却是神圣的爱情。这种爱情有如十字架上雕琢的玫瑰,以基督的神性拯救了诗人抑郁、空虚的心灵,释放出智慧与灵感的光芒,给予了普希金创作的激情与生活的勇气。所以,这段洋溢着生命意识的柔情不仅带给诗人一种幸福的回忆,一种不期而遇的快乐,还有一种相见时若有所失的甜美。而甜美的重现“复活”了诗人的灵感和激情,“复活”了诗人那颗“明朗的忧郁”之心。
神性的复活
夜上海论坛 1826年,普希金终于结束了长达6年的流放和禁居生活,重返阔别多年的莫斯科和彼得堡。诗人有如凤凰涅,以宗教的神性重新复活。
1对爱的敬意
在彼得堡普希金有幸结识了考古学家奥列宁的千金———安娜•奥列尼娜。诗人对她充满了情意,而奥列尼娜也曾表白说:普希金是“当时她所见到的最有趣味的人。”1828年夏,普希金的求婚却遭致奥列尼娜父亲的拒绝,这份爱情也由此中断,但对这段爱情的赞美却流传至今。在《我曾爱过您》一诗中,诗人表达出心灵“复活”之后的一种大爱与无私。被拒绝的爱情没有激起诗人的恨意,真正的爱情是高尚的,是对爱人幸福的一种期望。普希金的诗句虽然朴实无奇,却意境深远,饱含着忧郁的情思和深邃的哲理。“爱情,也许/在我心里还没有完全熄灭/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在如此简单而真实的言语之中,体现出这段感情的至美和精神的圣洁。诗人已将自己的爱化作了默默无语、无欲无求的期盼,只希望自己的爱人能够幸福。同时,诗人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真情———“我对她说:您多么可爱!心里却想:我多么爱你!”(《你和您》,1828)这是一种大爱,一种超脱俗世的爱,也是一种“折磨”的爱。诗人“忍受着嫉妒的折磨”,心在等待什么?还是在期待什么?“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诗中的这句“宗教祈祷词”印证了诗人面对爱情时内心神性的复活。在“嫉妒”与“折磨”的煎熬中,诗人对恋人的关心和担忧之情至诚至深,最终抑制住常人难以超脱的羞怯与嫉妒,忍受着常人难以忍耐的折磨,只为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情。在瞬间的爱情与永恒的幸福之间,诗人选择了后者。所以,诗人愿在上帝面前为爱人寻求十字架的保佑,保佑自己的“玫瑰女神”永远幸福,保佑另一个人也能像自己一样爱她。诗人在真爱之后意欲摆脱世俗的羁绊,达到超然释怀的心境,这种对爱人的遥视和保佑投射出的是对爱的敬意,也让我们更加敬仰这位伟大的诗人。
2对爱的超然
夜上海论坛 虔诚的祈祷和大爱无私让普希金渐渐淡去了心中的忧郁。在对人生有所期盼之时,诗人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玫瑰花开。1829年冬的舞会上,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塔丽亚•冈察洛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我们一同走吧,我准备好啦……》一诗将诗人对爱的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忘不掉“使人痛苦的少女”,他要“拜倒在她的脚前”,他要向她“年轻盛气的愤怒投降”,他要把“惯常的贡礼———爱情,重新给她献上”。普希金对冈察洛娃的爱是坦诚而真挚的,甚至为她“诅咒青年时代,那些讨厌的恶作剧……诅咒那调情的细语……”(《当我紧紧拥抱着》,1830)。诗人第一次向未来的妻子忏悔了过去的荒唐生活,以宗教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全部真挚的情感。诗人甚至把冈察洛娃比作圣母,使人既看到她外在的美,又体会到她内心的神圣。“画面上仿佛从彩云中走下/圣母和我们的神圣的救世主/她的神态庄严,他的眼中智慧无量/他们慈爱地望着我,全身闪耀着荣光/没有天使陪伴,头上是锡安得芭蕉树。”(《圣母》,1830)诗人面对画中的“圣母”和“救世主”言出美好的设想。从宗教的角度,“圣母”拥有母性的光环,充满了仁爱,将神圣和爱普撒人间,象征着美丽、宽容、灵魂升华和神的大爱;而“救世主”则拥有智慧的光芒,有如诗人自己以诗歌的光芒将智慧传达给世人,拯救人的心灵。“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造物主/派你从天国降临到我家,我的圣母/你这天下最美中之最美的翅楚。”这些诗句是《传道书》中“凡事都有定期”思想的反映。诗人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这美之最美的“圣母”则是诗人一直追求的女神。“圣母”肩负着“慈爱”与“拯救”的神圣使命,她的降临以慈爱的光芒拯救了诗人充满期待的情怀,使得心灵净化超脱。她以神的旨意激起诗人创作的热情,让诗人对其称赞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称“圣母”为“天下最美中之最美的翅楚”。这是普希金的爱情顶峰,也是全新爱情的开始。1831年,普希金与冈察洛娃举行了婚礼。六年之后,普希金为真爱决斗而逝。这段能够拯救诗人心灵的爱情没有进行到底,但人们并没有忘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哲理。这些情感炽烈、无私,超脱了世俗因素,净化升华至审美的境界,进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祈祷,为爱甘愿承受十字架的痛苦。
夜上海论坛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诗。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是它具有高超的艺术。仅仅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精彩绝伦的图画,作者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深深包含其中,的确堪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
但是,这首诗是不符合生活真实的。试看:千山万径,白雪茫茫,飞鸟绝迹,行人无踪;如此天寒地冻,令人望之而心惊,哪里还有什么垂钓的渔翁呢?青壮年恐怕都不耐其寒,何况还是一个“翁”。虽然,南方的江水冬天不结冰,但在这种情况下,照样会“冻的个寒江上鱼沉雁杳”。(明?王磐)况且,以打渔为生的人,最讲究捕鱼的季节性,冬天鱼不好动(在摄氏零度时呈休眠状态),其腹不饥,懒于进食(南方的鱼性如此),根本就不是垂钓的好机会,在冰封雪压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这首诗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的真实。诗歌是文学作品,允许艺术创造,决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典型化的方法,把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拼在一起,创造出完整的诗的意境,以寄寓作者的思想。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作画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创作出一幅含意深刻的《雪中芭蕉图》(原名《袁安卧雪图》),但其拼凑痕迹明明白白,一见便知。而柳宗元这首《江雪》诗,却是巧夺天工,照样是拼凑,却不露丝毫痕迹。
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拼凑的呢?
首先,还得了解柳宗元的住处:“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东西墙谓之序)之西,属(连接)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高墙)以为户,户之外为轩(长廊),以临群木之杪(树枝末端),无所不瞩(注视)焉。”(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从柳宗元对住处的描述可知,他“无所不瞩”之景,无疑就是雪后的诗中之景。
然后,我们再来试想:诗人于当年冬天到达永州之后,心情怅惘,思绪万千,人地两生,四顾茫然。实是亲朋无一字,形影吊寒温。虽时过境迁,亦不能忘其恨。一天,寒风微动,大雪飞扬。诗人起坐无聊,出户立轩远眺。只见天地一色,茫茫无际。远处的山岭,参差错落,犹如玉砌银堆。再看那江上,水波不动,寒流无声,仿若素娟撕开偌大的裂口。在水湾深处,几株古树下面,系着一叶扁舟。又四下一瞧,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一只飞鸟,只有诗人孑然而立。
夜上海论坛 如果没有雪景,诗人就不会联想到冷峻严酷的政治处境;如果没有孤舟,诗人就不会联想到渔翁。本来,披蓑戴笠的渔翁,是微风细雨时的装着。诗人为了既要写出冷酷无情的现实,又要写出自己孤芳自赏、顶天立地的个性。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一个平常的渔翁搬上船来。一幅极妙的大雪垂钓图便跃然纸上。
关键词:娱乐节目;平民化;泡沫意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夜上海论坛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夜上海论坛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夜上海论坛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夜上海论坛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夜上海论坛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夜上海论坛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夜上海论坛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夜上海论坛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夜上海论坛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国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所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