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精品范文 优秀博士论文范文

优秀博士论文范文

夜上海论坛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优秀博士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1.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 

2.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夜上海论坛 3.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背景下的日语教育

夜上海论坛 4.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5.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 

6.浅析影响日语听力理解的因素  

7.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 

8.对现行日语基础语法教学体系的反思及改革设想 

9.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  

10.大学非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定量研究 

11.商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会话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12.试论商务日语的能力界定 

夜上海论坛 13.日语外来语与日语语言文化特点

14.动感教学 动态管理——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探微

15.“中国式日语”的类型及成因探析 

夜上海论坛 16.汉-日双语者在日语短语理解中对日语量词的通达

夜上海论坛 17.论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

夜上海论坛 18.商务日语学习中日企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19.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 

20.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 

21.日本漫画在日语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夜上海论坛 22.商务日语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3.近10年国内日语教学研究的现状考察

24.浅谈源于英语的日语外来语词汇的构成和意义转变

25.2012-2013年中国的日语语言学研究 

26.近年日语外来词对中文的影响  

27.关于日语复合动词习得意识的调查与分析

28.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29.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夜上海论坛 30.2011年中国日语研究综述 

31.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为对象

夜上海论坛 32.日语方位词“上”的语法化考察  

33.商务日语教育的指导理论、教材编写方针及内容 

夜上海论坛 34.现代日语中的音译汉语借词 

35.二外日语教学的实用性和娱乐性研究——以“快乐日语教学”为主旨的二外日语教学方法探讨

夜上海论坛 36.回顾与前瞻 日语借词的研究  

37.浅谈高校大学日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8.高职院校日语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9.关于应用型日语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 

40.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会话分析研究  

41.中国近十年日语测试研究述评 

42.雨的拟声拟态词与日语语感

43.关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44.基础日语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日语教育实习为例 

45.探讨大学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夜上海论坛 46.大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试题的内容效度分析

47.日语教材中的复合动词及其教学方略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调查与对比

夜上海论坛 48.从日语的句末表达看日本人交际时的心理特征

49.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

夜上海论坛 50.商务日语的语用特征分析  

51.综合大学二外日语教育研究

52.浅谈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 

夜上海论坛 53.论“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学与测试 

54.关于企业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 

55.关于汉语的韵母与日语汉字音读  

夜上海论坛 56.浅谈日语的暧昧表达及其形成的原因 

夜上海论坛 57.高校日语教学方法探究  

58.日语授受表现中的恩惠意识与文化原则 

夜上海论坛 59.基于话语礼貌理论的日语请求行为研究  

夜上海论坛 60.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  

61.关于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以日语“学习意识”为中心

夜上海论坛 62.日语暧昧语言文化特征研究 

63.日语汉字的演变 

64.日语能力考试改革后教学与学习方法探讨

65.日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与口语能力关系的研究

66.日语中的拒绝表达形式研究 

夜上海论坛 67.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夜上海论坛 68.日语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以《日本语初级教程》为例 

夜上海论坛 69.二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夜上海论坛 70.关于现代日语最新流行词的考察  

71.浅析日语拟声拟态词词类的转移及其活用

夜上海论坛 72.2001~2010年间日语借词研究 

73.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对策  

74.汉日语中副词的意义分类与比较  

夜上海论坛 75.试析日语的暧昧性及其表达方式 

夜上海论坛 76.日语学习中母语的正迁移现象 

77.日语专业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清华大学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 

夜上海论坛 78.影视教学法在初级阶段日语语体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79.三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日语)教学影响的探析 

80.模因论在模仿式日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夜上海论坛 81.对二外日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

夜上海论坛 82.当代商务日语教学创新的研究 

夜上海论坛 83.企业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

84.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

85.从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谈高校的日语教学改革

86.日语汉字音读中的吴音与汉音 

夜上海论坛 87.日语中家庭成员称呼的规则和应用

88.日汉间接指称类自称词的对比研究——以日语“人”和汉语“人”“人家”“别人”为例 

89.关于开设旅游日语课程的思考 

90.英日双语专业日语精读课课堂教学探索

夜上海论坛 91.从日语外来语泛滥谈外来语的功与过

92.视频语料库应用于日语同声传译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以西部高校日语翻译专业硕士教学为对象

93.试论动漫爱好与日语学习动力的转化措施——以“动漫日语”的创新实践为线索

夜上海论坛 94.日语会话中间接言语行为——运用利奇的礼貌原则的研究 

95.论日语的系词    

96.从就业视角看高校日语教学改革 

97.从高校日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中探求日语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夜上海论坛 98.关于国内日语教育研究现状之考察——以全国主要外语类期刊为例  

99.论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100.我国日语教育现状及前景分析  

101.日语中的外来语及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分析 

102.日语助词“は”和“が”的用法辨析——从中国人学习者的角度谈起

夜上海论坛 103.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体”习得的实证研究 

夜上海论坛 104.浅析日语存在句现象 

105.二外日语的教学探讨 

夜上海论坛 106.2009、2010年日语语言研究综述 

107.日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综述  

夜上海论坛 108.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109.从汉语的新词语看日语的影响——说“人脉” 

110.新“日语能力考试”对我国日语教学的启示

111.国内日语教育研究的发展与不足——基于十九种外语类主要期刊十年(1999-2008)的统计分析

112.认知风格对日语学习者口语能力的影响 

113.论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日语借词  

114.日语专业低年级精读课教材分析 

115.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央民族大学日语专业今后发展方向

夜上海论坛 116.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改革课程设置的思考

夜上海论坛 117.汉语中的日语借词 

夜上海论坛 118.日语被动句学习难点解析 

119.试析日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 

120.现代日语中的汉语古音 

夜上海论坛 121.日语重音规律初探

122.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夜上海论坛 123.浅析日语外来语的特点

124.使动态中译日的用例分析——“使·叫·让”与日语形容词

夜上海论坛 125.中国文献对古代日语的影响——《汉语抄》及其所收词汇研究

126.中国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改革发展综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研制

127.《清议报》中的四字日语借词 

128.日语汉语词汇读音中的促音变化研究

夜上海论坛 129.日本高校日语教育对湖南高校日语教育的启示——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130.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宁波大学之做法 

夜上海论坛 131.社会变迁中的日语外来语与语言政策

第2篇

夜上海论坛 1.定容重条件下生物炭对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2.1990-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的扰动

3.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4.新疆连作棉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夜上海论坛 6.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7.生物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8.不同秸秆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9.生物炭对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10.沙质草地不同生活史植物的生物量分配对氮素和水分添加的响应

11.大兴安岭5种典型林型森林生物碳储量 

12.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_2释放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13.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14.生物炭对不同土壤化学性质、小麦和糜子产量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15.生物炭施用对矿区污染农田土壤上油菜生长和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16.准噶尔荒漠6种类短命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关系 

17.生物炭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功能的影响 

18.生物炭对水中五氯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夜上海论坛 19.生物炭和有机肥处理对平邑甜茶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1.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夜上海论坛 22.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生物气/亚生物气资源与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

夜上海论坛 2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草地生物量估算方法 

24.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25.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26.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27.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28.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29.荒漠灌木生物量多尺度估测——以梭梭为例

30.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31.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现状与展望

夜上海论坛 32.黑河中游荒漠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 

33.生物大灭绝研究三十年

夜上海论坛 34.不同热解温度生物炭对Cd(Ⅱ)的吸附特性 

35.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

36.生物炭对水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7.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38.不同生物质来源和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行为

夜上海论坛 39.城市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40.生物炭的土壤环境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夜上海论坛 41.辽河源不同龄组油松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及空间分配特征

42.稻壳基生物炭对生菜Cd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43.小兴安岭7种典型林型林分生物量碳密度与固碳能力 

夜上海论坛 44.东北林区4个天然针叶树种单木生物量模型误差结构及可加性模型

45.指数施肥对楸树无性系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46.牛粪生物炭对水中氨氮的吸附特性  

47.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物理属性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48.半干旱沙地生境变化对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其碳、氮储量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49.青藏高原东缘野生暗紫贝母生物量分配格局对高山生态环境的适应 

50.长江口及东海春季底栖硅藻、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  

51.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  

52.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53.温度与降水协同作用对短花针茅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54.环境质量评价中的生物指示与生物监测  

55.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历史、现状与挑战 

夜上海论坛 56.转录因子对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57.太赫兹科学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58.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夜上海论坛 59.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

夜上海论坛 60.生物炭对我国南方红壤和黄棕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森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夜上海论坛 62.不同生物质原料水热生物炭特性的研究 

夜上海论坛 63.凤眼莲、稻草和污泥制备生物炭的特性表征与环境影响解析 

64.东北地区两个主要树种地上生物量通用方程构建 

夜上海论坛 65.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66.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夜上海论坛 67.秸秆生物反应堆与菌肥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68.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夜上海论坛 69.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无机氮素淋失风险的影响研究

70.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71.内蒙古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季节动态及其碳库潜力

72.生物炭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73.生物炭对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74.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75.生物炭及炭基硝酸铵肥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76.臭冷杉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

77.施用生物炭后塿土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78.宁夏荒漠草原不同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夜上海论坛 79.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80.三种小球藻生物柴油品质指标评价 

夜上海论坛 81.AM真菌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应用与机理 

82.含度量误差的黑龙江省主要树种生物量相容性模型

83.生物炭与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夜上海论坛 84.氮磷添加对巨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85.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与风险解析 

86.东北林区天然白桦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夜上海论坛 87.氮肥与生物炭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88.黄土高原丘陵区生物结皮土壤的斥水性

89.检测食品沙门氏菌的生物传感器持久性研究  

夜上海论坛 90.生物炭对砂壤土节水保肥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研究

夜上海论坛 91.土壤碳收支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机制

92.抑制烟草青枯病型生物有机肥的田间防效研究 

93.生物炭对塿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94.生物炭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95.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96.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

97.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二十年:行动、进展与展望 

98.不同时期施用生物炭对稻田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

99.生物炭对设施连作黄瓜根域基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的调节

100.生物有机肥对连作蕉园香蕉生产和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01.柴达木盆地几种荒漠灌丛植被的生物量分配格局 

102.牛粪生物炭对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夜上海论坛 103.红树林植物生物量研究进展

104.农业活动及转基因作物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105.煤矸石场植被自然恢复初期草本植物生物量研究

106.铁改性生物炭对磷的吸附及磷形态的变化特征 

夜上海论坛 107.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08.蔬菜种植农户施用生物农药意愿研究

109 生物炭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10.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下植烟土壤养分的淋失

夜上海论坛 111.生物DNA条形码:十年发展历程、研究尺度和功能

夜上海论坛 112.生物炭和生物炭基氮肥的理化特征及其作物肥效评价

113.木质素与生物燃料生产:降低含量或解除束缚?

114.生物炭添加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15.磷回收对厌氧/好氧交替式生物滤池蓄磷/除磷的影响 

116.天山林区六种灌木生物量的建模及其器官分配的适应性

夜上海论坛 117.非模式生物转录组研究

118.添加生物炭对灌淤土土壤养分含量和氮素淋失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119.生物炭和腐植酸类对猪粪堆肥重金属的钝化效果 

120.间伐对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

121.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究进展 

122.长白落叶松林龄序列上的生物量及碳储量分配规律 

夜上海论坛 123.不同烧制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萘的吸附性能

124.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 

夜上海论坛 125.腾格里沙漠东南缘4种灌木的生物量预测模型

126.生物炭碳封存技术研究进展 

127.猪粪制备的生物炭对西维因的吸附与催化水解作用 

128.生物炭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夜上海论坛 129.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荒漠草本植物不同生长期的生物量分配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

夜上海论坛 130.生物炭覆盖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夜上海论坛 131.闽楠幼树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

第3篇

1.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2.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

3.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4.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5.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新篇章──热烈祝贺北京大学设立比较文学博士点

6.台大比较文学博士班简介

夜上海论坛 7.“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夜上海论坛 8.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论略 

夜上海论坛 9.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10.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11.关于比较文学:约书亚·司哥德尔教授访谈(英文) 

12.上海高校比较文学专业创设"博士沙龙"

夜上海论坛 13.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14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夜上海论坛 15 比较文学形象学 

夜上海论坛 16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

17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8 移动的边界:比较文学的百年学科发展定位 

夜上海论坛 19 学科调整与理论重构——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 比较文学与第三种文学批评——兼论比较文学介入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

21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 

22 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

夜上海论坛 23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夜上海论坛 24 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论向度分析

夜上海论坛 25 比较文学的诉求:全球文学史观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26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

夜上海论坛 27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夜上海论坛 2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命意及发展趋向 

夜上海论坛 29 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

夜上海论坛 30 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夜上海论坛 31 “译文学”之于比较文学的作用与功能

32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

33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34 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3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

夜上海论坛 36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7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全球本土化”历程及其走向 

38 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之精神基础——论勒内·艾田伯的“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

39 跨学科:比较文学成功的对策之一

夜上海论坛 40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夜上海论坛 41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

42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 

43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44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格局

45 比什么?不比什么?——比较文学的差异性研究范式通论

夜上海论坛 46 比较文学的互文性与创造性文本的生成 

夜上海论坛 47 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48 比较文学:在退守中求得生机

夜上海论坛 49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 

50 中国比较文学30年的主题学研究  

51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夜上海论坛 52 比较文学、传统与创新:马歇尔·布朗访谈录(英文)

夜上海论坛 53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

夜上海论坛 54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夜上海论坛 55 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夜上海论坛 56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 

57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学”的定位

58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

59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夜上海论坛 60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

61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五大难题 

夜上海论坛 62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 

夜上海论坛 63 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

夜上海论坛 64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的“再生”与发展

65 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

66 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67 跨族群对话:中国比较文学的双重路径

68 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

69 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

70 “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

夜上海论坛 7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72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 

夜上海论坛 73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夜上海论坛 74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75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

76 当代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的挑战与彼此的互补

77 比较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78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79 当前比较文学的危机与出路

夜上海论坛 80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夜上海论坛 81 比较文学的教学与比较视域的培养——评杨乃乔主编的教材《比较文学概论》

夜上海论坛 82 互动认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83 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以荣格与卫礼贤的立场为例 

84 超越“国别文学”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理论形态和学科变迁

夜上海论坛 85 戴望舒翻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的缘由及意义

夜上海论坛 86 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再探讨 

87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88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学理、范例和批评

89 “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 

夜上海论坛 90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化与本土化 

91 比较文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变异学

92 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93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 

夜上海论坛 94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

夜上海论坛 95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回顾与瞻望

96 再论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夜上海论坛 97 论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学史化” 

98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99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100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理念(笔谈)  

夜上海论坛 101 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新建构

102 “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03 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978-2008)——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报告

104 丧钟为谁而鸣——比较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夜上海论坛 105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106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107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

夜上海论坛 108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夜上海论坛 109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寻找文学性原点

110 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

111 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 

112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113 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114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刍议——兼论比较文学学科的生存空间

115 从方法论看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116 跨越性与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界定

117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118 从“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看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19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120 “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夜上海论坛 121 跨类还是在分类系统中言说——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另一种陈述

122 比较文学:理论、界限和研究方法

夜上海论坛 123 2013年中美比较文学学术期刊评介